所见略同的意义-所见略同的略
1.司马迁的资料
2.“有”开头的成语
3.比喻人有思想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
4.我想知道三国志里的庞统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6.人生该如何定义“成功”
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卒年及其因真相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生长在西汉武帝时代,曾任太史令,因为李陵降匈奴事辩护而触犯武帝忌讳,遭受腐刑。被刑后,他怀着极大的悲愤和憎恨的心情,坚持完成了五十万言的历史巨著——《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展示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的历史画卷。《史记》问世以后,历代都有专门研究《史记》和研究司马迁的学者,国外也不断涌现研究《史记》的专家,可是对于司马迁的卒年和因这个问题,由于史料的缺乏,始终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正史中未载司马迁卒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善终的证明,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司马迁得不明不白大有疑问史记集解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有 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书而的且在作报任安书的当年据王国维考定报任安书作于太初四年郭沫 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生有歪曲事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 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指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桓宽盐铁论周秦篇文学读书人 所言:一日下蚕室创未宿卫人主出入宫殿得由受禄食大官享赐身以尊荣妻子获其饶故或载卿相之列就刀锯而不见 悯盐铁会议召开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离司马迁生活年代相去不远汉书载司马迁被刑之后,又“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说是“载卿相之列。”郭沫若认为《盐铁论·周秦》篇中的既“下蚕室”而后又“就刀锯”,就是暗指司马迁的再度下狱致之事。
对此,有的学者则提出异议。目前尚存有关卫宏提及太史令和司马迁行事的记载,共有四条,经考证,至少有两条不符合史实,故卫宏说司马迁“下狱”一事,殆不可信,至少也是孤证。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书》叹司马迁“既陷极刑”,不“能自保其身”,应当从古人的这种含义上来理解。《盐铁论·周秦》篇文学之言与司马迁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下蚕室”之后又“就刀锯”,原意只是指一种刑罚所造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乃证明汉武帝严峻之治的无效,不能解释为司马迁两次下狱。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狱”。巫蛊案发于征和元年,身为治巫蛊使者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遂大开杀戒以借机剪除太子,太子杀江充后自杀,武帝穷治巫蛊之狱,转而穷治太子之狱,一直到征和四年,前后者达十几万,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牵及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也难以幸免。又据《史记》记事内容分析,太初四年至征和二年还有记事,征和三年后无记事,司马迁很可能是《汉书》所云“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的牺牲者。
还有人主张司马迁于武帝之后。西汉学者褚少孙曾说过“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史记》各篇里有汉世宗的谥号“武帝”。“武帝”系汉世宗刘彻后,后人所追封,如司马迁在武帝之前,怎么会知道这谥号呢?有人考证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距武帝驾崩仅四年,从《报任安书》的内容来看,知道当时《史记》尚未全部完成,此后必有修整补辑,故涉及到武帝的专访,必称谥号,则不足为奇了。
总之,司马迁到底是“有怨言,下狱”或是为“巫蛊之狱”所累及,还是平安地活到武帝之后,寿终正寝,目前尚无明文信史作据,有待于今后新史料的发现和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top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刑。
据汉朝的刑法,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够不?
我给的网址是"司马迁研究网"
“有”开头的成语
所开头的成语:
所在皆是、所剩无几、所作所为、所向无前、所向克捷、所向皆靡、所见所闻、所见略同、所费不费、所当无敌、所向无敌、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所向风靡、所图不轨、所费不资。
成语解释:
(1)所在皆是: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2)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3)所作所为:指做的一切事情,或说全部行为。
(4)所向无前:所指向的地方,谁也阻挡不住。
(5)所向克捷:军队所去之处,都能取得胜利。
(6)所向皆靡:见“所向披靡”。
比喻人有思想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
比喻两个人的思想思维一致的成语是什么
英雄所见略同
读书要有选择比喻人的思想的成语是什么
陶熔鼓铸
发音 táo róng gǔ zhù
释义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与友谊的影响是什么成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复黑,这句制话出自《太子少傅箴》中,它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可以形容友情的友好。
中文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义
汉语成语
出处
《太子少傅箴》
形容
环境对人的影响
读音
jìn zhū zhě chì,jìn mò zhě hēi
释义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朱和赤:可以释义为红色的东西;而墨和黑即是说黑色的东西。红与黑相对,红可以理解为红是正义的,好的。黑则相对是邪恶的或不好的。不管你跟着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会被其拥有的品行所感染。换句话说就是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
形容每个人有各自的想法和各自的思想的一个成语叫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形容人有思想用什么成语
[胜读十年书]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呆头呆脑]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高枕无忧]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傻头傻脑]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前言不搭后语]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久束湿薪]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火尽薪传]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闲愁万种]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抱残守阙]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多愁善感]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如饮醍醐]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入主出奴]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轻装上阵]原指战士穿着轻装作战,现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情投意合]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天真烂漫]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情投契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情孚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天真烂熳]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同“天真烂漫”。
[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陶熔鼓铸]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臭肉来蝇]腐臭的肉招来苍蝇。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风有问题,就会招致坏人的引诱。
[无根而固]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换骨脱胎]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邪魔外道]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拨云睹日]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拨云见日”。
[乐业安居]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过着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定正常。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男盗女娼]男做盗贼,女为。形容男女都做坏事或思想极其腐朽卑劣。
[翻然悔悟]悔:悔恨;悟:觉悟。很快地醒悟过来。形容转变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转变,彻底醒悟。
[不忘沟壑]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好恶不同]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神情不属]犹言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小脚女人]因用以指思想保守的人。
[染神乱志]指思想受到迷惑扰乱。
[同心同德]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一心同体]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思绪万千]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道不相谋]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同心一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心凝形释]精神凝聚,形体散释。指思想极为专注,简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
[墨守成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同“墨守成规”。
[人心如面]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离经畔道]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至人无梦]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
[打破迷关]指打掉思想上的迷惘。
[情投意洽]情感融洽,心意相通。亦作情投意合。指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濡默化]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濡默被]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移暗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默化潜移]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人非土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孔思周情]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同“孔情周思”。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
[孔情周思]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同“瑰意琦行”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一民同俗]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革心易行]指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
[不臣之心]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遗老遗少]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遗少:留恋旧时代的少年。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恋过去、思想顽固陈旧的人。
[自由泛滥]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到处扩散。
[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种道理是什么成语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种道理这个成语有可能是:
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饮醍醐、豁然贯通。
形容人很有内涵的成语是什么
1成语: 满腹经纶
拼音: mǎn fù jīng lún
解释: 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 《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举例造句: 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
2成语: 溢于文辞
拼音: yì yú wén cí
解释: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过、超出。指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文辞充分显露出来,甚至超过了文辞本身。
出处: 《汉书·东方朔传》:“方今公孙丞相……严安、徐乐、司马迁之伦,皆辩知闳达,溢于文辞,先生自视,何与比哉?”
举例造句: 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
3成语: 学富五车
拼音: xué fù wǔ chē
解释: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举例造句: 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4成语: 才高八斗
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
解释: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举例造句: 左宗棠这人虽然才高八斗,器量却不开阔。
5成语: 才识过人
拼音: cái shí guò rén
解释: 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出处: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举例造句: 其才识过人,胆气压乎群类。
形容清净,纯洁,也比喻人的思想没有受到一点坏的影响 带一的成语是什么
一尘不染.
我只想的到这个了.
形容一个人有大格局 的成语 是 什么
大格局这个词的意义太宽泛也太抽象了。
一个人心胸宽广你可以说是格局大;志向高也可以说是格局大;眼光远也可以说是格局大;气宇不凡也可以说是格局大。要看是指哪方面了,所用的成语肯定也是不同的。
高瞻远瞩[ gāo zhān yuǎn zhǔ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gāo zhān yuǎn zhǔ ]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气势磅礴[ qì shì páng bó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qì shì páng bó ]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气吞山河[ qì tūn shān hé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qì tūn shān hé ]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胸怀大志[ xiōng huái dà zhì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xiōng huái dà zhì ]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
卓尔不群[ zhuó ěr bù qún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zhuó ěr bù qún ]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器宇轩昂[ qì yǔ xuān áng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qì yǔ xuān áng ]
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龙行虎步[ lóng xíng hǔ bù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lóng xíng hǔ bù ]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等等等等
我想知道三国志里的庞统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不久,郡中任命庞统为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植养成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时人们觉得奇怪,问其原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s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手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者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的意味。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识。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人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应该说也做到了。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般的事业。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般的社会崇敬呢?答案是,从来没有。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级”专著的作者,得不到圣人级的待遇?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绝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为尘世间的屈辱以腐刑为最,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再也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圣物。果不其然,不仅后世学人每每发出“史迁不察”之类的词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觉地将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马迁这杆大秤掂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打理前史,也在于其能预见其身后之事。当人们为司马迁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嘘不已的同时,又免不了堕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后仍延绵不去的世俗观念中去,从而不会以虔诚的崇敬面对司马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但也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或许会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咎由自取。这种认识无疑是指责司马迁烧糊过洗脚水,完全是厚颜无耻地替统治者的残暴张目。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汉代也是寻常之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就记有一个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闻失侯夺爵。所以对司马迁的受刑原由还应当遵从他本人的说法,即“上以为仆沮贰师”,也就是蒙受了莫须有的腹诽罪。因此,可以断言,两千年前司马迁蒙受的冤屈,是.的罪过。
当然,葛先生丝毫没有认为司马迁是罪有应得。这可以从文章处处表现出来的对.统治的厌恶及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结论。但葛先生的无意识还是受了世俗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他把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和现象与司马迁扯到了一起。须知,不论对什么人来说,只要能与司马迁放在一处较高下,都是一种抬举,而不是相反。另外,有关货殖问题,胡适先生曾有过与葛先生类似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司马迁祠墓
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启示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人生该如何定义“成功”
摘要:成功的人生该如何定义?所谓成功有很多种理解,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样子,可以是领取优越的薪水,可以是住进高级豪华别墅,也可以是做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还可以是能跟自己所爱之人共度余生......一个人生活的幸不幸福、成不成功,都是自己说了算,旁人很难给予下结论。那么人生到底该如何定义“成功”呢?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成功人生的秘诀是什么?下面就跟着51Dongshi小编一起来领悟下吧。什么叫成功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总之,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而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
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是指人们做好了一件非常渴望做的事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兴奋感。
如果这件事是一件你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你想做也只是因为你可能需要它,但是它一点也不值得称道,你会有成功的感觉吗?你会兴奋得大声喊道我成功了吗?我想你不会。因此这件事,必定是你非常想做的事。你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做成它。当它做成后,你会有强烈的满足感和兴奋感。
因此我们做事情,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你想做的事,并且通过你的努力做成了,你高兴了,那你就成功了。
成功人生的标准1、有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始终保持灵魂对生命的主宰地位,能够有效的控制思维、情绪、行为,不为外在因素所左右。
2、能清醒地认知自我与社会,有生命资源意识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完备的人生规划,有能力创造并完善实现人生目标的条件。
3、人格健全,思维和行为自然的符合天、地、人间的一切法规,有鲜明的人格特征,具有人格魅力。
4、有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人生激情,有良性的生命能量循环系统,具有极强创造力和影响力。
5、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人生,合理高效地创造人生功效。
6、善于美化人生及环境,能够充分享受人生的美好。
7、能够和谐生命的灵与肉、我与物、我与环境等人生的一切关系,善于合理有效地利用条件丰富并成就人生。
8、有控制和完善人生过程的智慧,善用智慧创造和管理人生财富。
9、能够始终保持人生的自由和心灵的自在,有包容、合作、互动的精神,能充分体验人生并超越自我及环境。
10、社会贡献突出,能够适度的拥有人生荣誉,能够保持人生的最佳状态直至生命终止。
成功人生三大敌1、“奢”字败家
奢华的生活,会让人失去对未来生活的努力劲头,让人沉迷享受。如果这种享受是我们用自己的能力换来的,会享受的心安理得,会让人为此更加努力工作,如果只是通过其它手段来的,早晚失去时,会让人不知所措。
李商隐有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无论国,还是家,都是如此。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叮嘱家人要保持耕读家风,勤俭持家。
2、“逸”字败人
长期处于安逸的生活中,难免会使人萎糜不振,丧失斗志,从而不愿争取,不愿奋斗,拈轻怕重,遇到麻烦不愿面对不敢面对,喜欢逃避责任......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会让我们退化。而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砺我们坚强品质的磨刀石。
3、“骄”字讨人嫌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骄傲的人不容易被人接纳,多数人比较烦骄傲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骄傲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骄傲的人好比凸起的山包,是存不住水的,而虚心的人好比凹地,四面的水很容易流入。
对于一个骄傲的人,有谁会愿意向他传授点知识或经验呢?这样一来,骄傲的人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长此以往,没人会愿意与他接触,他的人缘也会很差。人一旦骄傲,必然对周围的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因此,骄傲的人必然成为团队中最不受欢迎、最被孤立的一个。
成功人生的五问秘诀1、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愿景。
2、这个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就是价值。
3、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是方法。
4、是什么阻碍我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是障碍。
5、怎么知道自己成功实现了目标呢?这就是衡量指标。
成功人生的七种境界1、冰虽为水,但是它可以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水越能体现出坚强不屈的特性,所以水到冰就是因为靠着它坚强和坚持。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个境界,叫百折不挠。
2、水化成气,气看似无形,但这个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成为一种聚力,它会变得力大无比,能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叫聚气生财。
3、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能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地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和接纳。
4、水看似没有力量,自高处往下流淌,遇到阻碍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可以把棱角磨圆,也可滴水穿石。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5、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人要做到能屈能伸。
6、水虽为寒物,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那就叫布施天下。
7、雾有时候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所以聚可以结雨,可以化为有形之水,散掉可以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间。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叫功成身退。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1、积极主动,别指望谁能推你走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主动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或惹人讨厌,只是不逃避自己要开创前途的责任。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本身有天壤之别,尤其再配合人性的聪明才智,差距就更远了。想要生命的产能与产出平衡,进而追求圆满人生,主动精神实在不可或缺。
2、以始为终,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尤其以成功人士为最。人生计划是你一生的追求和信仰,人生信条是你一生的原则和标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归功于他们能以终为始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因此,有志于成功的人士,务必要以终为始,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3、要事第一,选择当前该做的事
成功人士的管理方法是推行重点式的管理,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先找出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4、追求双赢,离开角斗场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利人利己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蒙其利。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5、善于沟通,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用一句话归纳成功人士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知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或者叫同理心倾听,同理心也不代表赞同,而是指深人了解对方的感情与理智世界。
人际沟通不仅通过语言来进行,更取决于语调、声音和肢体语言。所以在同理心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眼到、心到;还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6、综合综效,1+1是可以大于2的
统合综效的观念源自一种自然现象: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有些不同种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互相缠绕,土质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单独生长时更为茂盛。两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个别承受力的总和,两种药物并用的疗效也可能大于分开使用之和。这说明1+1等于3,甚至更多。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7、不断更新,全方位平平衡自我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他人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成功人生的九大法则胆量决定财富
1、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
2、不拼,怎么知道不行
3、有没有勇气走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4、人的成功是被冒险逼出来的
5、不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我们坚决不做老实人
6、害怕失败,就等于拒绝成功
7、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机会青睐于果断(果断法则)
1、一个有魅力的人,必定毫不犹豫,说到做到
2、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
3、当你做了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时,机会就来了
4、对于强者而言,碰到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机会
5、不要因为那些“如果”,影响了你的果断
6、偶尔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比不做决定要好
7、我们还有机会,因为我们还活着
成功者希望自己“一定要”成功(“野心”法则)
1、不是“我想要”成功,而是“我一定要”成功
2、虽然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3、斩断退路,把自己逼上悬崖
4、积极行动,将49%的成功率扩大到100%
5、态度决定高度,企图决定成败
6、与众不同的经历,造就与众不同的未来
7、想越过高墙,你就先得把帽子扔过去
“发现”就是成功之门(判断力法则)
1、大富翁从不害怕做决定
2、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
3、让每一寸土地生长出黄金
4、你必须放弃一些平凡人的快乐财富的眼光
5、只有目标清晰,意志坚定的***才能成为一流的决策家
6、要减少失误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打击率
7、商业第六感来自长期积累,而不是天生
天才始于创新(创新法则)
1、你一旦放松自己,就马上落伍
2、用新的方式思考,用新的方式做事
3、如果一个人有当傻瓜的勇气,那他一定很有创意
4、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
5、胆识决定成功,野心决定规模
6、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7、大家都没做的,正是你该做的
8、成功者决不看人脸色做事
成功者必须借助他人的智慧(智慧法则)
1、成功者懂得运用别人的智慧
2、少接触小人,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3、无知的冒险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4、既要胆大,更要心细
5、你不一定要有很高的智慧,但你必须把所有的优点都发挥出来
6、卖文具并不比卖鸭蛋赚得多
7、从商者必须具有街头生存智慧
为你的目标而奋斗(领导力法则)
1、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有管理才能,更要有胆量
2、做个既有威严又有人情味的上司
3、激励你的团队,让他们更加积极
4、想要人们跟着你的想法走,就要付出极大的勇气
5、信任你的员工,这样他们才会更信任你
6、要么跟着我好好干,要么立马走人
在害怕中仍然充满自信(勇气法则)
1、不要被自己的恐惧杀
2、你可以怕,但是不可以输给眼前的敌人
3、进攻!进攻!再进攻!
4、做你害怕做的事
5、想一想最坏的结果会是怎样
6、没有所谓的失败,只有暂时的成功
7、成功就躲藏在最后一步
尽自己最大努力就是成功(狂人法则)
1、40岁前至少赚到10亿美元
2、你在为自己打工,为自己的人生打工
3、成功者都是天生的工作狂
5、拥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是一种福分
5、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
6、只有傻瓜才会害怕变成傻瓜
7、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
成功人生十要素忍得住孤独
孤独是对生命潜力最好的挖掘,谁毁了自己的孤独,谁就毁了自己无限的可能。孤独的最高境界是:别人眼中的孤独,是自己心中的丰富。成功就是无数个孤独之夜的叠加?孤独,恰恰最有利于人去思索、去创造。
耐得住寂寞
人为什么会寂寞?因为心中缺乏放下区别心的大爱精神,爱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寂寞是源于心灵的空间太狭隘,要想耐得住寂寞,心中就要装载更多的生命?幸福的人不寂寞,幸福就是幸运的造福别人,造福的人越多,幸福就越多。
挺得住痛苦
一个人不能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就,根本是源自不能复制一个人的痛苦。痛苦是强大的源头,是奋斗的激素,强大是靠痛苦催生出来的。痛苦是人生最好的教练,在痛苦中要么倒下,要么挺住,只要能挺住,生命就进入另一重天。痛的极点只剩下乐和对痛的淡然?
顶得住压力
压力不是来自事件的本身,而是来自对事件的假想,假想放大了我们的压力。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不想再放大压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承受压力的强弱决定了能量圈的大小,能量圈决定了事业圈。咬着牙、铁着心的直面压力,压力就会自动的退步远离!
挡得住诱惑
诱惑是无形的陷阱,诱惑越大,陷阱越深?挡住一阵子诱惑,享受一辈子收益。只有不计较短期的失去,才能长期的得到,只有挡得住短期的诱惑,才能拥有长期的利益。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定慧,以宇宙定义得失,以大爱兼容天下,方能大成。
经得起折腾
折腾=体验,亲身体验是最深刻的智慧。世界是最好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生命不够丰富,是因为折腾的太少。今天自己不太好,是过去别人对我们太好。要想未来变得更好,就不要奢求别人对自己太好。小折腾只能磨练出小人物,大折腾才能磨练出大人物。
受得起打击
打击我们都是公开的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机会,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就增加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在打击中成长,收获的不仅是脑力,更有动力与魄力。未曾清贫难成人,不受打击老天真。人生的力量有两种,一是因为爱,二是因为恨,恨的添加剂是打击、打击、打击?
丢得起面子
如果人生有丢脸与赏脸,脸丢尽了,剩下的就只有赏脸了。人生最不能真实面对的就是自己,尤其是不能顺应自己在不同群体的角色变迁。人们往往太在乎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而忽视了自己在自己眼中的样子。面子只是对自己阶段性荣誉的定慧能量的检阅?
担得起责任
活好自己就是负责任,不是别人的负担,否则相当于造粪的机器,衣服的架子。对于世界你是一个人,对于家庭你是一个柱子,你不属于你自己。团队中你贡献的是个体,共享的却是整体,为职责牺牲与成全是莫大荣耀。天下兴衰,福祸众生,人人都要践行利世的使命。
提得起精神
焦点:没有最糟糕的事情,只有最糟糕的焦点。改变焦点就能改变感受。放下:没有过不去的,只有放不下的。放下烦扰才能心生欢喜。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好环境是正面磁场,时刻能补充生命的能量。接受:接受生命中出现的一切,我永远不是最不幸的。分享:分享快乐,快乐被放大,分享痛苦,痛苦被缩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