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古代人击鼓鸣冤都会被打?什么鼓能敲什么鼓不能敲?

2.华表文言文

3.《东观汉记》东观汉记卷五(5)

4.怎么理解狡兔三窟?

5.谤诵成语是什么

为什么古代人击鼓鸣冤都会被打?什么鼓能敲什么鼓不能敲?

诽谤者的意思-诽谤之木又称

古代的击鼓鸣冤是怎么样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为什么说古代人击鼓鸣冤的时候,会被县令让人先打一顿呢?

其实啊,这种明明是去伸冤或揭发贪官的人反而先被官府打一顿的人,一般都是没有遵照官方程序,像越级 *** 、小事大告,在官方看来不符合礼制或告状制度的都先要打一顿,以示惩戒,接着才会审理案件。

在官方的诉讼制度中并没有鸣冤鼓一说,一般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放置在衙门外面的那面大鼓叫做“堂鼓”,它的作用有两个:

召集小吏,表明身份的作用

召集衙门内的官差小吏,毕竟每个人官差都有自己的事情要负责,古代又没有手机和喇叭,大家读分散在各处,所以敲击堂鼓就表明县太爷有事情要宣布,大家都赶快 *** ;

另一方面,敲击堂鼓又表明县太爷回衙了,毕竟县太爷也有很多公务要忙,不可能每天都坐在衙门里给老百姓打官司,所以当堂鼓响的时候,老百姓需要告状打官司的就可以去衙门了。

譬如在《儒林外史》中就描写了严监生的老婆赵氏去告严贡生的场景,“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衙门口,正值汤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递进词来,随即批出‘仰族亲处覆’”

可见县令什么时候坐堂是有时间规定的,老百姓只要在县令坐堂的时候去伸冤就可以了。

而且有些诉状县令还不一定会受理,由于古代是个宗法社会,一个人的背后往往还有一个很大的族群,所以像家族利益纠纷县令有时也会让其族人自行判断,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敲击堂鼓需要在紧急情况下

受到影视剧的误导,让很多人误以为老百姓只要一有诉状,就会跑到衙门去敲堂鼓,但这个堂鼓不是随便敲的,告状的老百姓除非有十分紧急的事情才能去敲。

譬如在清代就明确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申冤者,方许擂鼓”。

所以,当老百姓擂鼓的时候说明案情万分紧急或者重大,这时候县官即使不坐堂,也得放下手中的事务出来接待诉讼人。

但如果诉讼人因为谁家偷了自己的鸡,谁家占了他家的地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县令不仅不会受理,还会把他拖下去打一顿。

因此这个主要是为了避免老百姓乱敲鼓,由于古代的行政制度较为简单,像县令不仅要抓经济、还要抓安全、又要抓生产,基本上大事小事他都要管。

所以设置这个鼓也算方便老百姓。譬如《儒林外史》中又有描写说“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知县叫带上来问”。

可见,县官有专门的时间坐堂审理案件,诉状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去伸冤诉状就可以,没有必要去敲鼓,而且诉状人还得写“状子”。

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起诉书”,如果县令一看状子上写的都是小事,县令可能口头吩咐几句,或者在状子上写下自己的意见,压根不会出来受理案件。

大家可以从下面这段出自《儒林外史》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来:

登闻鼓和诽谤之木

说起这个鼓其实出现的还挺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已经出现,譬如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就有描述说“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也就是说在尧时代就已经设置了鼓让老百姓击鼓进谏,在舜时代又在马路上设立了一根大木头,让老百姓把意见都刻在上面。这个鼓后来就演变成为了衙门的“堂鼓”和设置于皇城外的“登闻鼓”。

这个“登闻鼓”全国只有一个,其作用自然是让老百姓告御状,但是这个鼓后来也就慢慢变成了一种摆设。

毕竟贤明一点的皇帝更忙,昏聩的皇帝也不会搭理,而且一般像这种越级 *** 告御状的话下场还挺惨,这个告御状在古代叫做“叩阍(hun)”。

方式无非三种:敲登闻鼓;拦车驾;投诉箱

而针对告御状也有相应的处罚,毕竟如果冲撞了皇帝,或者告的事情太小,都会受到惩戒,其规定如下:

如是越诉者,笞五十。如讯系申诉不实者, 杖一百, 所诬不实之事重于杖一百者,以诬告重罪论处。若曾经法司、督抚等衙门问断明白而妄图翻异者,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徒三年。其在皇帝行幸而拦轿告御状者,不论情词虚实,立案不行,照冲突仪仗例,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发近边充军。

另外,如果告御状的人擅入午门、长安门内鸣冤,或者采取跪午门、长安门和正阳门,以及击打石狮鸣冤,或者违禁进入堂子跪告,攀越闻院墙进入鼓厅,胡乱击鼓谎告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另外再跟大家说一下,天安门前竖立的那几根被称为“华表”的柱子,它的前身就是“诽谤之木”。

华表文言文

1. 华表的由来和含义,古文有何记载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文选》三国·魏·何平叔(晏)《景福殿》:“故其华表则镐搞铄铄,赫奕章灼。”注:“华表,谓华饰屋外之丧也。”

2. 说华表阅读题答案

11.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摹状貌)

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

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分类别)

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引用)

12.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

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

13.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

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 ,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很难:绝对见不到。)

B.“大路交衢悉施焉。”(悉:绝大多数。)

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也许:可能。)

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

15.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

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

参考答案:

11.C 12.B 13.D 14.C 15.A

3. 说华表阅读题答案

11.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0333538一项是(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

(摹状貌)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

(分类别)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引用)12.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13.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 ,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很难:绝对见不到。)B.“大路交衢悉施焉。”

(悉:绝大多数。)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

(也许:可能。)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15.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参考答案:11.C 12.B 13.D 14.C 15.A。

4. 求文言文翻译

1;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

2;:“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象你这样吗?” 3;把华表木点燃了来照书生,竟是一只花狐狸。

张华说:“这两样东西如果不碰上我,过一千年也不可能发现。”于是他就把狐狸煮了。

原文;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

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

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

比复商略三史,探颐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则是狐狸。

"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

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

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

"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

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

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

"乃遣人伐华表,使人欲至木所,母空中有一青衣小儿来,问使曰:"君何来也?"使曰:"张司空有一少年来谒,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

使乃伐其木,血深;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

"乃烹之。 译文;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公元290 年——306 年)任司空。

当时燕昭王墓前有一只花狐狸,因为年深日久而能使自己变化莫测,于是便变成了一个读书人,想去拜访张华。它去问墓前的华表:“凭我的才能相貌,可以去见张司空吗?”华表说:“您善于辩解,当然没有什么不可的。

只是张公的才智气度,恐怕难以控制,你去一定会遭到屈辱,可能还会回不来。不但会丢了您修炼千年的体质,也会让老表我深受其害。”

狐狸不听华表的劝告,就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拜见张华。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

于是他就论列起文章的优劣成败,分别评判各个作家的名声和实际,张华还从未听见过这样的评论。等到他再商讨《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等三都史书,探求诸子百家的精微义理,畅谈《老子》、《庄子》的玄妙之处,揭示《诗经》中《风》、《雅》的非凡意旨,概括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等十哲的学问,贯通天文、地理、人事等三才的事理,针砭子张、子思、颜氏、盂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等八个儒家学派的得失,挑剔吉礼、嘉礼、宾礼、军札、凶礼等五种礼法的弊端,张华无不应对迟钝、甘拜下风。

张华于是叹息说:“天底下哪会有这种年轻人!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于是就打扫了床榻挽留他,并留下人防范他。

这书生便说:“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象你这样吗?”说完,便要求告辞。

张华已经派人守住了门,书生没能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张华说:“您门口部署了士卒挡道,该是对我有怀疑了吧。

我真担心天下的人,将会卷起舌头不再和您说话,足智多谋的贤士,望着您的家门而不敢进来。我深深为您感到可惜。”

张华没有理睬他,反而叫人防守得更加严密了。 这时候丰城县县令雷焕,字孔章,是个广闻博见的人,来拜访张华,张华把书生的事告诉了他。

雷焕说:“如果你怀疑它是鬼魅或狐狸,为什么不呼猎犬来试探一下呢?”张华就呼猎犬来试探,那老狐狸竟然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狐狸说:“我生来就有这样的才智,你反把我当成妖怪,用狗来试探我,尽管你千方百计来试探我,难道能伤害我呢?”张华听见后更加恼火了,说:“这书生一定是真的妖怪了。

听说鬼怪怕狗,但狗能识别的只是修炼了几百年的怪物,至于修炼了千年以上的老精怪,狗就不能再识别了。只有搞到千年的枯木点燃后照它,它的原形才能立即显出来。”

雷焕说:“千年的神木,在什么地方能搞到呢?”张华说:“人们传说燕昭王坟前的华表木,已经经历了一千年了。” 于是。

5. 华表这个词的解释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

“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 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机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

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犼”。

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间传说这种怪 *** 好望。

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

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

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

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

这种乐器。

6. 华表是什么

华表:建筑名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华表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7. 什么是华表

华表是古时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柱形标志,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原为木制的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 状,起某种表识作用,故称之为华表。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 上的蹲兽组成。

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华表放于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売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称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镑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8. 华表古代是干什么

华表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9.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风水术中的华表是指高尖耸立的山峰。有华表,表示该处周围,一般为三、五公里范围有大龙大穴所在,会出王侯大贵。其余在特定建筑物的地方,如学校、桥梁、宫殿、坟墓等等地方,设立华表,有标志、表彰、榜样、庄重、敬重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华表尤指设在桥梁、宫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比如设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设在桥梁两头的叫“桥表”等。华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云板和蹲兽,柱身往往雕有蟠龙、飞凤等饰物。

附录:华表的由来和作用

华表产生于尧帝时期,初始称为诽谤木是木制的,诽谤木上并没有文字而有特殊的雕刻或绘制的纹理,庄严醒目,立于路旁使人一看便知。古文中纹理、花纹称“华”,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诽谤木在西汉时仍为木制。《史记孝文纪》“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那么诽谤木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理解了“诽谤”一词自然知道什么是“诽谤木”了。 诽:《战国策》“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诽:有批评之义。《史记》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诽:有否定之义。谤:《说文》毁也。诋毁之义。如今大多按《说文》理解。《广雅》恶也,《玉篇》诽也,对也,人道其恶也等---------。其实这些都是东汉以后的变化字义。西汉以前“谤”字的字义并非如此。

《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解:“羁旅之臣”即纠察官,不管前面旅行的官员是什么级别都敢拦住他,使其改正旅行中的非礼行为。)在本文中“谤”勒令之义。

《论语19.1》“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本文“谤”为要求,提醒之义。我们把“诽”“谤”两个字链接起来就是:警告,警示。

如今的“诽谤”一词与西汉以前的“诽谤”一词意义差别很大。因此不能以“诽 谤”的今义来解释“诽谤木”。“诽谤木”就是“警示木”。后来改称“华表”。“华表”是一种特殊的标示,是各代王朝专立的,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绝对不允许人们往上面写字的,那上面也没地方写字,没办法写字。更不是什么景观建筑,不是给人欣赏的。

从华表的位置来看:宫门、皇陵、桥、学府、庙宇等,既然是“警示”可直观的理解为“不得惊扰”之义。凡经此路段的旅团、车队、马队、军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扬尘、不得急行、不得喧哗、不得擅入、不得无礼等等--------。

如今华表的原本使命已经完成,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它的华丽与庄严醒目表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可做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永存。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卷五(5)

〔一七〕“天子事也”,此条文选卷三五张协七命李善注亦引,无此句,余同。

〔一八〕“光武皇帝配之”,今据增补。光武帝于中元元年二月行封禅礼,立碑刻石,司马彪续汉书于明堂,祀毕,登灵台。”据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此事在永平二年正月辛未。据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云:“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卒 事,遂登灵台,以望云物。”可见此条所云“明帝宗祀五帝于明堂,光武皇帝配之”,时间亦在永平二年正月辛未,与文选所引当为一事,但文字有所不同,不知聚珍本此条文字从何书辑录。文选所引已编入本书明帝纪。

〔一九〕“诏曰”,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云:“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诏曰:‘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此诏与司马彪书所载章帝元和二年诏当是同一诏文,只不过东观汉记所录较详,而司马彪书多所删节。

〔二0〕“经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尚书洛诰篇云:“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经称”云云即本此。曾运干尚书正读云:“元祀,大祀也。”又云:“咸秩者,有秩序也。无文者,言无旧典可凭也。”而尚书孔安国传释“咸秩无文”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祀之。”就东观汉记所引来看,当以孔安国所释为是。

〔二一〕“又曰”,此下所引为左传昭公元年子产之语。

〔二二〕“禜”,古代的一种禳灾之祭。聚草木为束,设为祭处,以牲、圭璧等祭日月星辰山川之神,消除风雨雪霜水旱疠疫等灾害。周礼春官大祝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

〔二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语出诗周颂时迈篇。“岳”,此指岱宗。

〔二四〕“其义一焉”,此条玉海卷一0二两引,字句皆略。是时章帝将东巡狩,礼祀神祇,故有此诏。

〔二五〕“祠礼毕,命儒者论难”,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云:元和二年二月,章帝东巡,上泰山,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因行郡国,幸鲁,祠东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其下刘昭即引此条文字作注。此条又辑入章帝纪。

〔二六〕“由是遂祭六宗”,此条又见聚珍本,不知二本从何书辑录。此所载祭六宗,乃安帝元初六年时事。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中云:“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书欧阳家说,谓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中故事,谓六宗易六子之气日、月、雷公、风伯、山、泽者为非是。三月庚辰,初更立六宗,祀于雒阳西北戌亥之地,礼比太社也。 ”刘昭注引李氏家书云:“司空李郃侍祠南郊,不见宗祠,奏曰:‘按尚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六宗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傍不及四方,在六合之中,助阴阳,化成万物。汉初甘泉、汾阴天地亦禋六宗。孝成之时,匡衡奏立南北郊祀,复祠六宗。及王莽谓六宗,易六子也。建武都雒阳,制祀不道祭六宗,由是废不血食,今宜复旧度。’制曰:‘下公卿议。’五官将行弘等三十一人议可祭,大鸿胪庞雄等二十四人议不当祭。上从郃议,由是遂祭六宗。”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六年载:“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于洛城西北。”所谓“六宗”,自古聚讼,竟无定说,或云天、地、春、夏、秋、冬,或云四时、寒暑、 日、月、星、水旱,或云水、火、雷、风、山、泽,或云日、月、星、岱、海、河,或云星、辰、司中、司命、风伯、雨师,等等,司马彪书祭祀志中刘昭注言之甚详,可参阅。

〔二七〕“作武德之舞”,汉书礼乐志二云:“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二八〕“除诽谤”,汉书文帝纪二年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怎么理解狡兔三窟?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齐国的孟尝君委托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冯谖问题:“收完债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冯谖到了薛地,见百姓很穷苦,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送给欠债户,把债券当场烧毁。老百姓由此对孟尝君感恩戴德。这是饥肠一饭之计、欲取先予之计,更是狡兔三窟之计。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冯谖:“你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我给你买‘义’回来了。你说你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你家金银绸缎、山珍海味样样不少,只缺一点儿‘义’,所以就拿收来的债,给你买了‘义’回来。”后来,孟尝君被齐王撤职,薛地的老百姓便争先恐后,扶老携幼来迎接他。孟尝君才感到得民心是何等重要。他对冯谖说:“先生,你买的‘义’我见到了。”

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也不过能够保住命罢了。如今您只有一窟,让我再给您凿两窟吧。”冯谖请求派他去魏国游说,他带着50辆大车、黄铜500斤,结果魏国以100辆大车和千斤黄铜来聘孟尝君去当魏国的宰相。冯谖预先请孟尝君要谢绝这一聘请。魏国的特使往返几趟要聘孟尝君的消息传到齐王耳里,这就形成了奇货可居的局势,于是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这是第二窟。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是向齐王申请分得一份先王的祭品,在薛城建筑一座宗庙。宗庙建成,冯谖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管仲鲍叔脚踏两只船《战国策》记载,管仲与鲍叔牙还有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所以建议他们三个人一齐辅佐公子纠。管仲说,这样等于吊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我看,反正今后的齐王总是这两兄弟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分开来,让一个人去辅佐公子小白。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互相照顾。于是,他们让鲍叔去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后来,管仲箭射小白,鲍叔叫小白装,管仲以为小白已,便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这样,小白成了齐桓公,鲍叔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脚踏两只船或类似于狡兔三窟,所以鲍叔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历史上也不会留下管仲这么多政绩和言论了。

另起炉灶

世界上一切精明的企业家,都不会守一个行业,钱多了,就在别的行业投资,为自己营造几个窟,一旦原来的行业萧条了,他还有另外的行业支撑他渡过难关,重振旗鼓。

下海不成改登山

在一切事业选择中,如果经过努力和试验,确信自己干这一行不适宜,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创造不出成果,也就是处于败势的情况下,不如另起炉灶、另僻蹊径。

学气象学的魏格纳,没有在气象学领域作出成绩,他来个狡兔三窟,转移目标提出了地理地质地貌学上的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成为此学说之鼻祖,并为此而献身。至今人们仍怀念他的伟大功绩。

薛定锷从生物到物理,没有固定计划,没有明显成果,于是“走为上计”,在量子力学上建立了著名的薛定锷方程。

约里奥·居里和尤雷,分别从工程学、生物学转换到物理学和化学,均无大建树,后来在原子能的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嗓子沙哑了,要唱小生、老生、武生都不成功,于是他来个换窟而居,创出了“沙哑派老生”的唱法,独树一帜。

留退路

狡兔三窟,也是留退路的意思。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得意。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在中国工农红军闹革命时,最有钱和势力的大地主就逃到了国外,他们事先在外国银行存了款;中等的就跑到上海、长沙之类的大城市,他们在那儿开有商店;下等的就跑到县府州府;那儿有他们资助过的亲戚或好友;最末等的没有第二窟可逃,只有干等着农民来砍他们的头,抄他们的家。

建设巩固根据地

姬昌以商(殷)朝封地周为根据地,积累实力,招揽人才,为灭商纣王奠定了基地。姬昌后来成了周文王。

《老子》所谓“不失其所者久”,这“所”就是根据地,就是立足的根本。有地理上的根据地,有政治上的根据地,有立身处世的根据地,有企业发展的根据地,有科学研究的根据地。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了败仗才可以东山再起。

刘秀以河北为根据地,终于取得了天下。

朱元璋以应天(即后来的南京)为根据地,逐鹿中原而得天下。

李自成虽然灭了明朝,当了皇帝,但没有把河南建成根据地,一打败仗无处可退,于是兵败如山倒,没有第二窟可以栖身,便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凤凰涅槃脱胎换骨

这是道教思想,原指经过修炼,脱去凡胎换圣胎,脱去俗骨换仙骨。后来借指一切事物的自身的彻底改造、更新。

《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洞宾道:‘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

脱胎换骨与凤凰涅槃,都是要重新塑造自我,使之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而这重新塑造,是须经过一番痛苦的。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姑娘,爱上了人间男子,渴望自己变成人。那就得受到剥去鱼鳞的痛苦,痛得她满地乱滚,大汗淋漓,但她咬牙忍受,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就成功地演出了鲤鱼精姑娘剥去鱼鳞而脱胎换骨成为女人的故事。

在童话故事中,被巫术变成异物的公主、王子和其他人,往往要遇到一位仙人,使之脱胎换骨,还原成人。然后才有了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欲望和人的性情。

老鹰涅槃、知了退壳、蛇蜕皮

据《学习博览》2006试刊号《鹰的故事》,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可活到70多岁,但在40岁时,它必须脱胎换骨,才能再活下去。因为这时它的爪子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羽毛浓厚,飞翔吃力。这时它必须隐居到悬崖,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再耐心的等待新的喙长出。用这新的喙把衰老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待新指甲长出再去拔羽毛。新羽毛长出来了,老鹰重新飞出江湖,再活30年。

同样的道理,知了退壳,蛇蜕皮,都是涅槃。

国家、社会的自我改造

日本明治维新,完成了痛苦的自我改造,使日本社会结构由专制的封闭的社会,成为相对民主的开放的社会,同时又保留了日本天皇的名誉,成为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这样,日本才经过激荡的百年,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由专制到共和,这一凤凰涅槃的痛苦自我更新过程,使美国、法国、中国等国,都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以人为镜的古代帝王

中国古代的贤明帝王,都曾经采取措施,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用以修改自己的政策,完善帝王本身的修养。

《吕氏春秋·自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轺,犹恐不能自知。”

尧,专门设置一鼓在他官邸大厅,号令谁觉得有事要批评或劝谏他,他可以去击鼓,他便出来听取对他的批评劝谏。舜,专门设置一批可供写字的木条(那时没有纸),鼓励要批评他的人,把他的过失写在这些木条上,他就可以反省自己,改正过错,史称为诽谤之木。就是说,还可以带着情绪来批评,甚至骂舜一顿。商汤更进一步,设置一官,专门管理收集对商汤的批评,负责安排商汤听取批评的各项事务,称为司过之士。周武王专设一轺鼓,像尧一样,谁要批评他,只要摇响轺鼓,就可以得到批评周武王的机会。

《韩非子·观行》:“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性急,故侃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侃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镜子可以照见自己脸上的疵疮,镜子本身并没有过错,是你自己脸上的过错。西门豹性急,就在腰上佩韦来提醒自己不要性急。

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他把魏徵当作他的一面镜子。魏徵对唐太宗的批评,使唐太宗得以自知,进行自我更新,从而在政治上获得成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学而》)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孔子:“改之为贵。”(《子罕》)船到江心补漏迟老子:“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因为你把自己的毛病当作毛病来更改,你就会消除毛病,变得没有毛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讳疾忌医,就会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药不至焉。”《明史·流贼传序》:“天灾流行,饥馑存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病人膏肓,而不可救,不亡何待哉。”《上李鸿章书》:“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陶)佐治,无能为也。”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识。”《战国策·楚》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陆游:“亡羊补牢理所宜。”(《剑南诗稿·秋兴》)《烂柯经》:“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西游记》第十回)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金不换。

佛教惮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元曲选·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

“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镜花缘》第44回:“据这禅语,明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了。”

《八十一梦·第三十二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秦川儿女》第六章:“希望他能改邪归正,常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他在偷了教堂牧师的银烛台被抓住后,牧师不但没责怪他,反而说烛台是送给他的,并对他进行了开导。冉阿让后来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反省到自己抢了小孩的银币而不承认的卑鄙,良心终于觉醒,成为一个大办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和市长。他完成了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转变,尽管后来历尽磨难,此心终不悔,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

日新月异,魅力层出

年轻美貌易逝,智慧爱心日增。一个人的魅力,要靠自我更新,开拓人性的新边疆,使自己日有新意,月有新意,年有新意,其魅力层层露新,层出不穷,便有吸引力,对异性的吸引力,对合作者的吸引力。

王夫之(王船山)提出了“性日生论”:“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他认为天造出人来,并没有把人性一古脑儿全授给人,而是“天之生物,其化不息”。人性的各种成分都可以不断生长、发展:“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人性的新花样的产生,并不纯粹是由天授的。“受之者,有所自授,岂非天哉?”(《尚书引义》三)就是说,每个人是可以通过自我参悟、修炼,自己给自己授与新的人性色彩,从而像凤凰涅槃那样,鲜美、活泼、明亮,不再,充满了饱和的生命力,因而充满了魅力。

卡西尔著作《人论》全书论证了一个基本思想: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人性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正是: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清〕赵翼旧家具换新家具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的更新换代周期愈来愈短,不仅青年新婚夫妇追求时髦,讲究式样,许多中、老年夫妇也意欲更新,迎合时潮。然而许多消费者又由于自己已有的旧式家具被白白浪费而于心不忍,只好望着那令人向往的新式家具市场驻足不前。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关的西安朱雀家具公司是国营户县涝峪林场在改革中创建起来的新兴家具企业,既有充足的木材资源,又有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条80年代最新水平的板式家具生产线,每年可生产高、中档各式家具5万套(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变活,他们灵活运用起回生之术,构成一个间接的“复活”线。这个公司在西安市文艺南路的农贸市场家具展销大厅开展了新旧家具交换业务凡有老式过时家具的居民或单位,只要拨动电话号码,营业部随即派人上门看旧家具议价,请顾客到店里挑选中意的新家具,成交后送新上门,拉旧回来,至于价格,对旧家具双方按质议价,新家具执行零售价格,各计各价,找补差价。营业部收购的旧家具经修整、油漆后在农村廉价销售。这种方法吸引了许多城乡消费者,城市居民手中的物复活,出售给农村消费者,而朱雀家具公司的新产品也随之变活,生意兴旺。这种连环复活术堪称高明,一度竟成为西安市场一大新闻,以旧换新者络绎不绝。

自由女神像的垃圾成了宝物

美国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废料的“复活”十分绝妙。据悉,美国经历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既无法就地焚化,也不能挖坑深埋,清理装运到相距甚远的垃圾场,费用又十分可观,难以处理。这时,一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使用: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铜铝做成纪念尺;水泥碎块整理成小石碑;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盒子里,让大家选购作为最有意义的纪念品。这样一来,这堆废料马上变为宝物,原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被一抢而空,斯塔克由此大获其利。这种起回生之术实在今人惊叹!

住友公司起回生术

曾有一个时期,氟树脂广泛用于各种电线的绝缘体,但不久就由于技术革新而被撵下了主角的位置。面对这样一项被淘汰的“产品”,住友电气工业公司的决策者们施展神奇的魔法,指示技术人员研究能否将其耐热和不粘着的特性用于其他方面。于是他们给铝涂上氟树脂层的住友氟纶,不久,在三越百货公司所销售的商品中,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即家用粘糕捣制品,凡是用过这种粘糕捣制器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其神奇的功能,即粘糕不会粘到捣制器上。烧饭用的内锅上同样也被涂上了这种住友氟纶,这成为住友电气工业公司享有专有权的产品。由于这种住友氟纶涂层铝即使高温也不会焦糊,所以也适用于电子真空吸尘器。经过稍加点化的氟树脂,即刻摇身从“品堆”中走出来,成为风靡一时的宝物。1975年的销售额高达19亿日元,即使最大限度地生产也满足不了订货。住友氟纶的巨大成功正是在于起回生之术的绝妙运用,而“”之所以变“活”,就在于住友技术派生主义对物活用掌握得那样精到,以至于在别人眼中早已是“夕阳西下”的东西,在住友人手中竟能花样翻新,变废为宝。

环保垃圾分开装,回收废品翻新样

利用回收的废品生产出的很多环保产品,就是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

谤诵成语是什么

谤诵的成语有:诽谤之木,称功诵德,循诵习传。

谤诵的成语有:过目成诵,循诵习传,家弦户诵。2:拼音是、bàngsòng。3:结构是、谤(左右结构)诵(左右结构)。4:注音是、ㄅㄤ_ㄙㄨㄥ_。

谤诵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怨谤讽诵。

二、引证解释

⒈怨谤讽诵。引《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鲁,鲁人谤诵曰:‘_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_裘,投之无邮。’”

三、网络解释

谤诵谤诵,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怨谤讽诵。

关于谤诵的词语

涂歌邑诵飞谋荐谤日诵五车循诵习传称功诵德春诵夏弦舆人之诵家弦户诵腹诽心谤薏苡兴谤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谤诵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