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尧的故事 :

2.尧舜广施仁德是讲什么

3.谏鼓谤木什么意思

4.尧舜禹的尧

5.古代拦御驾 申冤 要先打板子吗

概括尧的故事 :

诽谤之木是尧造的还是舜造的-诽木谤木

1、勤俭听谏:

尧当政后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编织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就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为了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果来人愿意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

尧经常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

2、儒墨之宗: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3、发明造酒:

传说尧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

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

4、龙图腾:

唐尧时基本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 记载 ,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唐县有庆都山,传为尧母居住之地,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

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5、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

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尧舜广施仁德是讲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

出处:《上下五千年》第005章 尧舜广施仁德

原文:

历史上的尧十分贤明。尧的父亲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的妻子嫘祖生玄嚣,人们都认为玄嚣是太白金星下凡。他长大以后,黄帝封他为少昊帝。黄帝还封给少昊一块地,称为少昊国。少昊精明能干,把这块土地上治理得十分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少昊帝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少昊帝的侄儿颛顼前来学习治国之道,而当时颛顼才10岁。几年后,颛顼别的没长进,琴瑟之技倒是高了许多。

黄帝有一天听颛顼弹琴,从那优美铿锵的乐声中和他端然稳坐的神态中判断出他将是一个理想远大的年轻人。黄帝十分喜爱他,便时常让颛顼为他弹琴,并与他谈论治国之道。在颛顼年仅20岁时,黄帝就把帝位传给了这个孙子。当时社会比较民主,百姓对首领有什么不满或是建议可以直接提出来,还可以登上天梯向神仙诉说,反映人间的情况。神仙也通过天梯下凡,帮助人们除奸去恶。颛顼认为作为一个首领,应当说一不二,百姓没有权力直接指责首领。于是颛顼砍掉天梯。百姓没有了天梯,又无法直接对首领妄加评说,十分不满。不但如此,颛顼还规定女子见到男子必须躲避,否则要受处罚。许多女子更是不满这条规定。两条规定反映了人类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男尊女卑已经初步形成了。颛顼的措施遭到了众人的反叛,从此人心不稳,社会动荡不安。颛顼也因此忧郁不安,没过几年,颛顼因病而亡。继位的是少昊帝的孙子帝喾。尧就是帝喾的儿子。

尧继位时年仅20岁。首都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因为他被封于陶和唐,所以又叫陶唐氏。

尧十分聪明又仁慈,颇受人尊敬。尧是继炎帝、黄帝之后的又一个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领。尧统治时期,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尧自己却十分俭朴。

尧很重视农业,命人观察天象制订历法,以方便人们掌握耕种的节气。

尧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住的是连白灰都没有涂过的茅草房,外边下雨,屋内就渗进小雨滴,但尧没有半点怨言。他吃的是糙米饭、野菜汤。他穿的衣服除非破烂不堪,否则不换新衣服。人们见到尧如此,心里十分心疼他,对尧说:“您是我们的首领,整天那么辛苦,吃的、穿的、住的都应该是最好的,我们不会有怨言的。”尧诚恳地说:“天下那么大,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挨饿受冻,还有没有人没有房子住。我没有别的追求,只想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衣服穿,都有房子住,都能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天下只要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的过错啊!”因此,尧更加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人们敬仰他,信任他。而且尧从不一意孤行,十分讲究民主。他有什么事都和大家商议。他经常召开部落会议,征求大家意见,让大家共同出谋划策。

尧还十分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之很有效的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尧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得如此强大,也得益于他手下的干将。那时他手下的名臣有很多,包括管民政的舜(舜后来继承了帝位),管军政的契,管教育的夔,管农业的弃,管司法的皋陶以及一些有能力又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尧渐渐地老了,于是尧按照惯例召开了部落会议,人们都愿意让尧继续担任首领,但又不忍心看到上了年纪的尧继续操劳。大家共同商议决定推荐尧九个儿子之一的丹朱为继承人。尧说:“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于是他把帝位让给了舜。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使人们更是敬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领。舜是黄帝的九世孙,生在姚墟(今山西省永济县北10公里处),他的先人封于虞,所以舜又叫虞氏、虞舜。舜的父亲叫瞽瞍,母亲早亡,继母和继弟经常折磨他、陷害他。后来他无法在家中继续住下去,就离家出走了。他为人诚实,品德高尚,乐于助人,人们都很喜欢他。在舜继位之前,尧亲自派人去考察他。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还为他修了一个粮仓,送去许多牛羊。舜的继弟象得到这个消息后,就想方设法害舜,把两个美女据为己妻,占有财产。有一天他和父亲把舜骗到仓顶,撤走了,让舜无法下来,然后又放起了熊熊大火。舜一看着火了,急忙往下跳,由于他当时带了个大斗笠,跳下来时一点没受伤,大斗笠成了救命的降落伞。象一看没有达到目的,又想出一计。他和父亲又把舜骗到枯井旁,说井里边有许多宝物,让舜下去取宝。舜将信将疑,但父命难违,他还是下去了。可刚一到井底,象和他父亲就往井里扔石头,想砸舜。而枯井旁边恰好有个侧洞,舜躲在侧洞里,丝毫无损。当象和他父亲正在舜的屋里抢夺财产时,舜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但是舜什么也没说,仍然十分孝顺父母。尧知道之后,很受感动,所以在召开部落会议时力排众议,不让丹朱继位而推荐德才兼备的舜。

舜继位后,任用贤人“八恺”、“八元”,除掉了“四凶”,制定了“五刑”,取得了辉煌的政绩。舜还设立了官职。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舜渐渐老了。他见大禹治水有功,又有才有德,便决定把帝位让给禹。他带着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到各地游说,帮助禹在百姓中树立威信。大禹十分感动。在巡游过程中,由于年岁已高(110岁),舜在路上突然患病,在苍梧之野劳瘁而。娥皇和女英伤心欲绝,泪水打湿了路边的竹子,我们现在还可以找到带有斑斑泪痕的斑竹,那就是湘妃竹。娥皇、女英最后在湘水里溺,成了湖水的女神。大禹为了纪念舜,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修了零陵与舜庙。而那个曾经陷害舜的继弟象,被舜的德行感化。在舜后,他真的变成了一头大象,默默地在舜的墓田中耕种,寒来暑往,不知疲倦。尧和舜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他们都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德:选贤任能,宽厚豁达。他们的高尚德行被人们世世代代传颂。

尧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

《上下五千年》(少儿历史通俗读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

让“上下五千年”名闻遐迩的是国内第一款少儿通俗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它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教育家林汉达教授与现代作家曹余章先后编著,林汉达教授编写了写作提纲和部分篇目,曹余章则写了剩下的篇目,其中第一版分5册于1979年问世,东汉以前的部分为林汉达与曹余章合著,其余的部分是曹余章在林汉达手稿基础上整理而成,1991年该书分精华版和平装版发行了第二版。受其影响和启发,有了相关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继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儿文学读物问世。但是,这些读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不能和“通史”,断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相提并论。

谏鼓谤木什么意思

谏鼓谤木的意思是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

谏鼓谤木,汉语成语,拼音是jiàn gǔ bàng mù,意思是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出自《淮南子》:古者天子听朝,公卿正谏,博士诵诗,瞽箴师诵,庶人传语,史书其过,宰彻其膳。

犹以为未足也,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汤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鼗,过若豪釐,而既已备之也。东汉·高诱注:欲谏者击其鼓。《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

成语用法示例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四十二回: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包含木字的成语:

1、木朽蛀生,汉语成语,拼音是mù xiǔ zhù shēng,意思是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出自《信陵君救赵论》。

2、古木参天,汉语成语,拼音是gǔ mù cān tiān,意思是古老的树木枝茂叶繁异常高大。出自《古柏行》。

3、朽木难雕,汉语成语,拼音是xiǔ mù nán diāo,指腐烂的木头很难雕刻,人不可造就或事情无法挽救。出自《论语·公长治》。

尧舜禹的尧

尧: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

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伊祁为姓。

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如:山东菏泽、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舜: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后,禅位于禹。

传说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联合瞽叟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舜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鸣条岗,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舜陵始建于夏禹,庙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自北魏至明清1400多年间,历代帝王、官绅、乡庶市民祭祀活动从中未断。

《史记》记载,舜建都于蒲阪(今山西运城永济)。运城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古代拦御驾 申冤 要先打板子吗

不用打板子,电视剧里全是假的

据《大戴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于庭前设“进善旌”,听取天下百姓的建议,后又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舜时,还首置龙为纳言。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是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纳言也可谓中国最早的信访官职。

西周的路鼓与肺石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周礼·夏官·大仆》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此外,周朝还设置“肺石”,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这里的“士”就是专职的信访官员。

秦汉的公车司马与诣阙上书

 秦汉时期,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副手为公车司马丞,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访事务的官员。《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汉朝实行“周鼓上言变事”的制度,要求官吏须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在西汉时代,又设有诣阙上书制度。它是汉代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师向中央的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是一种典型的越诉行为。此外,汉代吏民上书信访的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驾前“庶行上书”,概是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这种信访形式之源头。

魏晋的登闻鼓与华表木

自魏晋开始,设置“登闻鼓”制度,并成为历代直诉的一种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访活动中一项重要制度。据《魏书·刑罚志》记载:“世祖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晋代在设有登闻鼓的同时,还继续设置“诽谤木”,并改称为“华表木”、“表木”。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这是“华表木”见之最早的古籍记载。因“诽谤木”系舜受命而立,而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为“华表木”或“表木”。这概是后人为纪念舜而改称。

南北朝的谏鼓谤木与邀车驾

 南朝设有谏鼓和谤木,听取天下臣民的意见。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木旁设一木函”。《梁书》卷二载:“山阿欲横议,投谤木函。”北朝北魏太武帝时,宫阙左面悬登闻鼓,人有冤则击鼓,由主管官吏公车上奏其表。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了“邀车驾”这种上访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时,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北史》记载:“后欲邀车驾论修义罪状,左仆射萧宝夤谕之,乃止。”这种信访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隋唐的谒者台与匦使院

 隋代,隋炀帝设置了谒者台,以谒者大夫为主官,下隶有通事谒者等属官,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等事。据《隋书》记载,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其主要职责是在出使抚慰的过程中了解民风政情,纠正冤假错案。同时,隋代继续保留谏鼓制度。

 唐代继承前代的做法,继续设有肺石和登闻鼓。清人黄本骥《历代职官表》载:“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而最有名的信访机构莫过于武则天时创设匦使院。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朝堂东西南北四面置青、丹、白、黑四匦,上访书信分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告天文密策四类依次投入。匦使院的设置,首开了一条使民间下情大量上达中央政府的渠道,掀起了一个历史上信访活动的高潮,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信访制度。此外,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信访形式就是“邀车驾”,《唐律疏议》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

宋代的鼓、检两院与理检司

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置继承了唐代的登闻鼓和匦使院两个系统,但是它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更加严密和完善。登闻鼓院成为一个正式受理百姓信访的部门,“第院之始或起于本朝也”。宋初,该机构称为鼓司,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匦院改称登闻院。景德四年(1007年)又“以鼓司为登闻鼓院,登闻院为登闻检,检院亦置鼓。”淳化三年(992年)增设理检司。宋代对上访进状的程序也规定的很严密。百姓上访进状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对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如果鼓院不受理,才可以到检院,如还不受理,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理检司设立后,对鼓、检两院不受理或受理迟滞的,可到理检司上访申诉。天圣七年(1029年)又另置匦函,处理累经申诉而未得辩明和事关机密的上书。

元明的登闻鼓与邀车驾

 元代有击登闻鼓、邀车驾等上访方式,同时,元朝把向地方政府的申诉作为向上级上访申诉的前提。《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明代信访制度继续保留登闻鼓、邀车驾等信访方式。将登闻鼓先置于午门外,“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后来,将其移至长安右门外,让六科锦衣卫轮流值班,接纳击鼓申诉上奏,不许阻遏。此外,明代设立了一个重要的信访机构是通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诉书信等,不久撤销。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又设通政使司,位居卿寺之首。通政司是中央机关的总收文机构。

清代的叩阍与上控

清代信访制度中,设有叩阍制度。《清史稿·刑法志》:“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击驾申诉者,名曰‘叩阍’。”“叩阍”分两种方式,即鼓状和告御状。凡是上访的官民遇有冤抑之事,原审衙门不理或审断不公时,可赴通政司击鼓诉冤,先由通政司讯供,如确属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查办。这一信访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而告御状就是从前代一直延续下来的“邀车驾”的上访申诉形式。此外,清朝信访制度中还有上控制度,具体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地方上控就是对州县衙门对审判不服,而向上一级机关申诉的制度。而百姓“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清朝对上控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不得越级上控,即不得越级上访申诉。“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笞五十。”

 由于受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与纳谏制度、诉讼制度和监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互有交叉,但相互之间又有不同。古代信访制度一般要求必须逐级上访,严控越诉、越级上访行为,如宋、元、清朝等都对逐级上访作出了严格的程序规定,对违反者,处刑治罪。但又允许越级上访的存在,如“登闻鼓”、“邀车驾”、“匦使院”的设立。在机构设置和信访程序上,古代信访制度日臻完备和严密,开辟了一条民情上达的重要渠道。这种信访制度对维护****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封建统治者用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由其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