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2.春秋战国典故成语

3.列举四个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4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知道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如下:

1、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3、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4、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5、负荆请罪。主动认错、道歉,给自己责罚。

6、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7、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8、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9、胡服骑射。指学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10、窃符救赵。比喻危难时刻为救人之困不惜以身犯险的英勇行为。

春秋战国典故成语

春秋战国典故成语如下:

1.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2.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3.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5.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的交情。

6.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列举四个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4分

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远交近攻;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等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远交近攻;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等

点评:学生还要能够知道成语中反映的史实,如“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问鼎中原”与楚庄王称霸有关;“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都与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外交谋略有关;“围魏救赵”源自桂陵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知道吗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知道吗?

解析:

孟母三迁

买椟还珠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一暴十寒

三人成虎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负荆请罪

纸上谈

三令五申

围魏救赵

胡服骑射

窃符救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抱薪救火

毛遂自荐

庆父不,鲁难未已

鹬蚌相争

关于春秋五霸,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白虎道·号篇》。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于王褒《四子讲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以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有舅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由五羖,攘却西戎,始开帝绪;楚庄有孙叔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诸夏;勾践有种蠡泄庸。克灭强吴,雪会稽之耻。”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最早见于《墨子·所染》曰:“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入后世。”到了荀子,则明确将这五人称为五霸了。……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故它焉。略信也, 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一说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汉书·诸侯王表》“衰则五霸扶其弱”,颜师古注“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是也。”这是自汉以来最为流行的说法。

总的看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比较固定。不好确定的是勾践、阖闾(或夫差)、秦穆公、宋襄公几人。这可能是取舍标准不一造成的。

——《中国历史文化悬案总览·“春秋五霸”何指》一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