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姜的相关故事

2.嫁祸于人打三个数字

3.害人终害己的成语故事?

4.薛宝钗与成语故事

5.嫁祸于人又不承认有什么成语

齐姜的相关故事

嫁祸于人的故事-嫁祸于人是成语吗

春秋时代初期,齐僖公的两个女儿成了当时各诸侯国君侯、世子竞争的对象,他们纷纷借机前往齐国都城临淄攀扯关系,讨好齐僖公,以达到娶齐氏女子的目的。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齐文姜特别欣赏郑国世子姬忽,认为他端正勇健,如玉树临风,十分可意。郎有心,妹有意,于是齐、郑两国便为儿女缔结了秦晋之好。

谁知,原本是一桩两全其美、门当户对、令人艳羡的美事,然而郑国的世子忽然听到了“齐大非偶”的传言,提出了退婚的要求。这对齐文姜来说如晴天霹雳,又感到非常突然。当时退婚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等于是说你有缺陷,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不要你了。齐文姜从小就自负美貌,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男人抛弃,不免伤情悲春,气恼不已,但又能怎么样呢!长久的心情抑郁,逐渐转变成为自怨自艾和顾影自怜,齐文姜甚至产生了一种歇斯底里的自我摧残心态,面容日渐憔悴,终于恹恹成病。她的心思却偏偏被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看透了。

姜诸儿与文姜从小就在一起游玩,兄妹情长,两小无猜,如今俩人虽已长大,但是彼此也不顾忌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照常往来。姜诸儿知道文姜病了,就时常来看望、安慰和照顾;妹妹的婚事遇到麻烦,做哥哥的也感同身受,时日久了,两人本来是兄妹之情,竟然莫名其妙地转变成为儿女私情、恋情了。从此,两人疯狂地相恋了。

春秋时代,男女关系十分随便,男女之间都很开放,只要两人情愿就能相恋,并自然发生男女关系。但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发生儿女私情,还是为礼法和世情所不允许,在道德上也会受到谴责。姜诸儿与文姜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男贪女爱,不顾廉耻,闹得沸沸扬扬。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久就一传二,二传三,在传到四面八方的同时,自然也就传到了他们的父亲耳中。齐僖公听了大惊失色,差点被气。他认为这事有伤风雅,牲畜不如。然而家丑不可外扬,他只好一面把儿子叫来,痛责儿子;一面采取紧急且坚决的措施,严禁姜诸儿再与文姜接触,同时,急急忙忙为文姜择配。齐僖公的心情可想而知。

正在这时,恰好邻国鲁桓公新立,一心想要与大国攀亲,以争取援助,就派遣公子翚赴齐说媒。齐僖公求之不得,当即欣然允诺。齐鲁选择吉期,商妥婚嫁事宜,齐僖公为了避嫌,还一反兄弟送嫁的惯例,亲自将女儿送往鲁国成亲,了却了他心头的一块心病。

然而深陷畸情的男女,岂是老父一双眼睛能看得过来的?

就在出嫁的前夕,姜诸儿与文姜虽然无法见面,却依旧以诗传情。

姜诸儿写道:“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齐文姜比姜诸儿还要直白,答曰:“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不过,“叮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良辰吉日已到,文姜被如期送往鲁国,成为鲁桓公的夫人了。

目送心爱的妹妹远嫁他乡,姜诸儿恋恋不舍。

按照一般习俗,结婚之后两家要频繁来往,以加深感情。但是,国君夫人地位尊贵,自然不能随便活动,也不能说回娘家就回娘家。文姜一直在鲁国呆了5年,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姬同,次子名姬季友。鲁桓公对美艳绝伦的妻子十分满意,然而文姜却旧情难忘,花晨月夕,时常不自觉地想起热情如火的哥哥情人,常常茶饭不思,夜不安睡。

鲁桓公十四年,齐僖公寿终正寝。姜诸儿继位当上了国君,即历史上的齐襄公。文姜所生的儿子姬同也已经13岁了。文姜本想随同她的国君丈夫一同前往齐都道贺,以便表达自己特殊的祝贺,借机重温旧梦,无奈当时诸侯大国新君初立,小国诸侯巴结大国,所以前往道贺的很多,深恐有所不便,便没有偕行,继续等待机会。

转眼又过了4年,文姜终于要求鲁桓公带她一起到齐国,看一看家中的亲人,当然她最想看的是姜诸儿。鲁桓公觉得没必要推托,妻子自出嫁离家已经十几年了,一直还没有回娘家,于是就偕同文姜,大张旗鼓地前往齐都临淄访问。齐襄公听说鲁桓公夫妇来访,大喜过望,亲自到边境迎接。其实,他本心不是迎接鲁桓公,而是专程迎接18年来未见的妹妹——初恋情人。

18年了,文姜未曾回过娘家,总有些有悖常情而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先是齐僖公在世之日,生怕这一双男女寡廉鲜耻,灰复燃,重述旧情,所以一再拒绝文姜回到齐都临淄探亲。待到齐僖公过世之后,鲁桓公早已风闻文姜与她的哥哥情感非同寻常,有**之嫌,因而心中有意破坏文姜和她哥哥见面的机会,就这样一拖就是18个年头。所以,文姜不回娘家,不是道路远近的问题,齐、鲁两国是比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问题在此。其实,已经18年了,他们兄妹的感情应该如灰熄灭了,况且双方都有了家眷,应该各自珍重,各自倾心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国家了。

然而18年未见,姜诸儿已为国君,举手投足间满是男人的威严英武,而齐文姜则已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美妇。如此的兄妹重逢,两人都是心荡神摇。

一番眉目传情之后,心领神会的齐襄公借口后宫的嫔妃们想与小姑见面,将文姜迎进了自己的后宫。

此时的齐宫,早已没有了妨碍好事的齐僖公,襄公的妃妾们也不敢逆君王的心意。终于得偿夙愿的诸儿文姜,遂在王宫里双宿双飞,抵缠绵了。

鲁桓公没有美女相陪,被冷落在馆驿里,孤灯照壁,冷雨敲窗,一夜又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等到他直接到齐襄公的宫内找文姜时,眼前竟是她和齐襄公苟欢的情景。他感觉自己受到莫大侮辱,不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居然狠狠地掌掴了他如花似玉的妻子,并口不择言地抖出他们兄妹的,声言即日返国,绝不再稍作停留。说着,转身就走出了齐襄公的内宫。

齐襄公自知理屈,又怕丑事让国人知道了,在无可奈何之下,假装没事,恬不知耻地在临淄的风景区牛山设筵,为鲁桓公夫妇饯行。鲁桓公身在齐国,虽然气急败坏,又觉得不可使场面弄到无法回旋的地步,强压着心头怒火,吩咐随从人员佑护夫人先行出城,自己则匆匆赴宴。

这时的齐襄公欲火、妒火和怒火烧在一起,反而感觉是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杀心顿起。可怜那个鲁桓公犹懵然无知地借酒浇愁,终至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齐襄公喊来心腹公子姜彭生暗暗下达了谋杀的命令,在扶持鲁桓公上车时,悄悄地施一些手脚,这样鲁桓公没来得及哼一两声,就在沉醉中一命呜呼了。

随后,公子姜彭生急忙驾车追赶文姜。在临淄城外十里长亭处,赶上了等在这儿的文姜一行车骑。公子姜彭生故作惊惧万状地向文姜报告说:“鲁侯酗酒伤肝,车行颠簸中竟然气绝身亡,一命呜呼!”

文姜听到丈夫突然去世的消息,也不明事情真相,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派人赶快报告齐襄公,并命令暂时停止行程,就地扎营护丧。

齐襄公当然心中明白,很快便赶到,假作悲痛模样,命令厚殓妹夫,并以“酒后中毒,伤其肝脏而”,向鲁国报丧。

鲁国姬姓宗室及臣民听到鲁桓公的讯,先是感觉非常意外,继而是非常愤怒,虽然怀疑其中必有阴谋,本想大兴问罪之师,但考虑到两个因素,还是没有轻举妄动。一是查无实据,出师无名;二是鲁弱齐强,倘若贸然出兵,犹如以卵击石。鲁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先由世子姬同继位,即鲁庄公,随即派人到齐迎丧。同时不甘心鲁桓公被害之痛,追究事变的前因后果,争取查个水落实出。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经调查后马上便有了结果,于是狡猾的齐襄公采取丢卒保车的战术,把责任推到姜彭生身上,嫁祸于人。齐襄公的理由是:“公子姜彭生护送鲁侯出城,车中护持不当,以致鲁侯丧命。”并命令立即将公子姜彭生处,以谢鲁人,其实是灭口。姜彭生被主出卖,不禁怒火中烧,既是将之人了,当然没有什么顾忌,在大殿上当众喊冤,痛骂齐襄公与文姜**,以致弑夫,现在又嫁祸于他。

齐襄公捂着耳朵,连连挥手,武士便将姜彭生推搡了出去。

临刑之时,姜彭生发下誓言,后定为厉鬼,向齐襄公追魂索命。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齐都临淄,更沸沸扬扬地传遍了天下。

这边鲁桓公的灵柩被运回鲁国。

为了躲过鲁国臣民的责难,文姜没有随鲁桓公的灵柩回国,而是仍然滞留在临淄。按照那时的常理,新寡文姜,自应守丧含悲,替夫挂孝,安分守己才是;然而文姜照样服饰光鲜,巧笑倩兮 地与齐襄公朝夕共处,且曾同车出游,招摇过市。

正当齐襄公与文姜兄妹两人,不顾血缘关系,不顾廉耻,如胶似漆地在临淄鬼混,沉湎在放浪形骸的情欲中,肆无忌惮之时,鲁庄公羞愤无比地派遣大臣前来迎接母亲归返鲁国。文姜心中却舍不下情人哥哥,又愧对鲁国臣民,借口暂住边境地区,待以后再归国。出于孝道,鲁庄公派人在禚地建造宫室,具体地点在祝丘,让母亲居住。齐襄公听说后,也派人在禚地附近的阜建造离宫,供他来游玩。两处宫室美轮美奂,遥遥相对,格外引人注目。文姜有时住在祝丘,有时越境住进阜;齐襄公借出猎为名,继续与妹妹幽会。

历史有人评价:齐文姜是一个绝色的尤物,美艳自然是无与伦比,*荡也为天下之冠,她的行为紊乱了伦常,被齐、鲁两国的百姓所不齿。

那么,齐文姜后来怎么样了?不是说她大权在握了吗?

后来,齐、鲁两国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姜小白出奔莒国,管仲奉公子姜纠出奔鲁国。不久,齐襄公被大夫连称和管至父所杀。

齐襄公后,鲍叔牙拥戴的公子姜小白与管仲拥戴的公子姜纠,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最终姜小白获胜。他不念旧恶,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的实力大大发展,成了春秋时赫赫威名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政治上的巨变,使齐文姜在边境地区自然呆不下去了。这时她已经是40开外的人了。齐文姜回到鲁国以后,一心一意地帮儿子鲁庄公处理国政,由于她在处理政务上展现了敏锐的直觉和长袖善舞的本领,同时在军事上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没过多久,齐文姜就掌握了鲁国的政治权柄,还把鲁国这样的羸弱小邦发展成经济军事强国,在诸国战争中屡屡得胜。

齐文姜在美色与聪慧双方面的成就,令诸侯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嫁祸于人打三个数字

250

jiàhuòyúrén

嫁祸于人

结构

动宾式

感情

贬义

字数

四字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成语故事

嫁祸于人

词语解释

嫁祸于人

拼音 jià huò yú rén

注音 ㄐ一ㄚˋ ㄏㄨㄛˋ ㄩˊ ㄖㄣˊ

解释 嫁:转移。把灾祸转嫁给别人。

出处 《南史 阮孝绪传》:“答曰:‘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乃焚之。”

例子 他们这样说,固然也许是因为失败之后,嫁祸于人,或者因为自己变计,须有借口之故。(鲁迅《两地书》一0六)

正音 “嫁”,不能读作“jiā”。

辨形 “于”,不能写作“与”。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妖妇

繁体 嫁祸于人

近义 以邻为壑

反义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英语 bring troubles to others

俄语 с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

德语 jm die Schuld in die Schuhe schieben(ein Unheil auf jn abwǎlzen)

法语 faire retomber un malheur sur autrui

成语故事

嫁祸于人

嫁祸于人:成语接龙顺接

人面鬼心

心悬两地

地地道道

道学先生

生知安行

行不及言

言不尽意

意气用事

事以密成

成仁取义

义薄云天

完整接龙

嫁祸于人:成语接龙逆接

为人作嫁

不知所为

进可替不

以退为进

忘其所以

心手相忘

一见倾心

天下第一

无法无天

出有入无

人才辈出

完整接龙

输入成语或汉字

接龙

成语组词

嫁的成语

祸的成语

于的成语

人的成语

相关成语

yǐn rén zhù mù

引人注目

chū rén yì liào

出人意料

wú dòng yú zhōng

无动于衷

lìng rén mǎn yì

令人满意

shēn rù rén xīn

深入人心

shàn jiě rén yì

善解人意

zuì kuí huò shǒu

罪魁祸首

xìng zāi lè huò

幸灾乐祸

xiǎn wéi rén zhī

鲜为人知

fēng yún rén wù

风云人物

nài rén xún wèi

耐人寻味

yè shēn rén jìng

夜深人静

wú jì yú shì

无济于事

rén dào zhǔ yì

人道主义

tóng guī yú jìn

同归于尽

duō duō bī rén

咄咄逼人

gěng gěng yú huái

耿耿于怀

yǐn rén rù shèng

引人入胜

bù jué yú ěr

不绝于耳

zì qī qī rén

自欺欺人

rén shān rén hǎi

人山人海

jìn rú rén yì

尽如人意

kuài zhì rén kǒu

脍炙人口

xiān fā zhì rén

先发制人

píng yì jìn rén

平易近人

rén lái rén wǎng

人来人往

bù kě gào rén

不可告人

páng ruò wú rén

旁若无人

fēng tú rén qíng

风土人情

yī míng jīng rén

一鸣惊人

dà yǒu rén zài

大有人在

cuī rén lèi xià

催人泪下

zhèn hàn rén xīn

震撼人心

hài rén tīng wén

骇人听闻

害人终害己的成语故事?

『壹』 害人终害己简短的例子 最好是名人

秦桧害了岳飞后,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重,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加紧策划让其子秦熺继丞相位。秦熺凭借秦桧的权势,先成为科举榜眼,接着一路高升,6年之间就官至枢密院事,地位仅次于秦桧。高宗之所以容忍秦桧,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如今秦桧将,高宗当然不愿意看到另一个权相来威胁自己。十月,高宗亲临秦府探病,病榻旁的秦桧迫不及待地问:“由谁代任宰相之职?”高宗冷冷地答道:“这件事不是你应该问的!”这等于明确拒绝了秦熺继承相位的要求,秦桧父子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次日,秦桧、其子秦熺、其孙秦埙和秦堪被一起免官。得知高宗的旨意,秦桧当夜一命呜呼,由于他害岳飞,被万人唾骂至今。

唐朝时有人告密文昌右丞周兴和邱神勣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密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

『贰』 害人终害己的四字词语

自作自受

zìzuòzìshòu

[释义] 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语出] 《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回:“汝母在生之日;都无答一片善心;终朝生灵;每日欺凌三宝;自作自受;非天与人。”

[正音] 作;不能读作“zuō”或“zuó”。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叁』 关于害人害己的成语

为虎作伥

wèihǔzuòchāng

[释义] 被老虎咬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语出] 宋·苏轼《渔樵闲话》:“猎者曰:此伥鬼也;昔为虎食之人;既已鬼矣;遂为虎之役。”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éi”;伥;不能读作“chánɡ”或“chànɡ”。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为虎添翼 助纣为虐

[反义] 为民除害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助纣为虐”都含有帮助坏人干坏事的意思。但~偏重在充当帮凶;“助纣为虐”偏重在干坏事。

[例句] 黄世仁的狗腿子穆仁智~;最终受到了人民 *** 的清算。

[英译] assisttheevildoer

[成语故事]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肆』 关于害人害己的古诗

1、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2、善恶到头终有报。 3、坏事做尽,必将自食其果。

『伍』 形容害人者必害己的成语

自作自受

近义自食其果、自讨苦吃、自投罗网

释义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内霉容。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用例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陆』 形容害人害己的成语

作茧自缚来

zuò jiǎn zì fù

解释蚕吐自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出处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茧;不能读作“jiǎnɡ”。

辨形缚;不能写作“博”或“附”。

近义词作法自毙、自讨苦吃、自作自受

反义词嫁祸于人

辨析~与“自作自受”有别:~侧重于形容束缚自己;“自作自受”侧重于形容惩罚自己。

例句我们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捆住自己的手脚。

『柒』 害人终害己的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5、齐桓公养祸害己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想尽办法进内廷做近侍。

他由外廷做起,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事事投其好,恒公非常满意。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其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两人沆瀣一气。

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

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觉得易牙爱他胜于爱自己的亲骨肉。此后,桓公不仅宠信竖刁,对易牙也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机作乱,易牙更是将宫门堵,筑起高墙,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

『捌』 害人害己的成语

这句话不是一句话 只能说事四个成语 人心叵测 就是人心难料 世事版难料 就是世事无常 优柔寡断权 就是做事前怕狼后怕虎 最后这个终害人害己 就是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呗 这样拆开理解 怎么能形成一句话呢?

『玖』 害人不成反害己用成语怎么说

自作自受

近义自食其果、自讨苦吃、自投罗网

释义自己做了蠢事坏事,内自己倒霉。

出处容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用例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薛宝钗与成语故事

成语是古代汉语 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 用的固定短语 , 主要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红楼梦》里薛宝钗与林黛玉才华在伯仲之间,宝钗是个标准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不过个性使然,不太爱在人前显露罢了。

她不但饱读诗书,心思缜密,而且对成语也颇有研究,最终金玉良缘完胜木石前盟,与她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成语有莫大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哪些成语与宝钗的言行有关。

(一) 投其所好: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释义: 所以说,不用其所好来笼络人心而可以成功的,从不曾有过。

宝钗是个通人情世故,善于揣摩人心的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让王熙凤为她操办15岁生日,在生日宴上,宝钗却点了贾母爱吃的菜以及贾母爱听的戏。

宝钗深知贾母并不看好金玉良缘,但仍然选择投其所好,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贾母作为长辈,让王熙凤给她操办生日是对她的抬举,而宝钗的作法让任何人都挑不出理来,只能说她懂事。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看了宝钗屋里的陈设,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 姨娘 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 在家里 没带了来。”

乍看,觉得是宝钗本性恬淡,就喜欢这种装饰风格。其实何尝如此呢?

这种布置房间的方式是恰恰符合一个重要人物的审美,这个人就是王夫人。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夫人最喜欢端庄的人,对于爱憎分明的黛玉,爱涂脂抹粉的丫鬟晴雯等都深恶痛绝。

王夫人是宝钗嫁入贾府的最大靠山,她所有的行为必须符合王夫人的要求才行,否则也会影响她的胜算。别不信,王熙凤论起来跟王夫人关系也很近,为啥最后落难时,王夫人没伸出援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触犯了王夫人的利益,碍了王夫人的眼。

聪明如宝钗,肯定时时处处都会唯王夫人马首是瞻,投其所好正是她的高明之处。

(二) 嫁祸于人:[出处]巜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嫁祸于人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中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当时秦国是诸国中的老大,只有赵国还有实力和秦国一较高下。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想把上党周围的地盘送给赵国以求得到赵王的庇护。赵孝成王拿不定主意,而平阳君赵豹与平原君赵胜各执己见,赵豹认为不能接受这块地盘,这样会给赵国引来灾祸,这是韩国嫁祸于人之计。而赵胜则认为应该趁机吃下这块地盘,最后赵胜的意见占了上风,结果却出了昏招派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当统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红楼梦》里薛宝钗把这个典故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机智地使用了一回。在这个章节,宝钗扑蝶时无意中听到丫鬟小红与坠儿的对话,她不想让小红和坠儿以为自己听见了她们的对话,于是急中生智假借找黛玉之名,避免了尴尬。

可这种作法真的值得商榷,听墙角肯定不符合贵女的言行标准。可宝钗为什么会想起以黛玉之名来避免麻烦呢?原因很简单,宝钗是卯足了劲想嫁入贾府的,以她的周到,她不会假借贾府任何人之名,这样万一事发,她不好做人。

而黛玉一直以来名声都不太好,被人认作是刻薄的人,就连当事人小红都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宝钗表现得再豁达,实际内心深处是将黛玉当作情敌的,往往不经意的举动才会反映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在宝钗心里难免嫉妒黛玉,把自己的不当行为嫁祸给黛玉既能把自己摘干净,又能让他人忌恨黛玉,这选择再合适不过了。

(三)一视同仁:

[出处]唐?韩愈《原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释义: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对这种手段运用得最为娴熟,同样这种方式也为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就连人见鬼憎的赵姨娘收到宝钗的礼物后也很高兴:“怨不得别人都说那 宝丫头 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 哥哥 能带 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 时运 的,他都想到了。”

这是宝钗惯常的作派,有财力雄厚的薛家作后盾,她乐得给大家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赵姨娘属于地位不高,但破坏力很强的那种人,宝钗深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这次送礼的效果奇佳,以赵姨娘的大嘴巴,这件事不但王夫人会知道,估计私下跟贾政也会说道一二,而这正是宝钗要的效果。而且这样一视同仁的送礼,就连讨厌赵姨娘的王夫人也不会对宝钗的行为产生反感,只会觉得她做事周全。

(四)韬光养晦:比喻暂且隐藏才能、谋略,不使外露。

[出处]《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临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这是隋朝文豪薛道衡对隋文帝杨坚的赞美。

而薛宝钗之所以韬光养晦则是她的生存之道。宝钗出生之时,薛家已经在走下坡路,借住贾府,是为了达成金玉良缘的目的。

贾府家大业大,人多嘴杂,宝钗深知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于是拿定了主意:“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她从不拿尖要强,而是尽量把展露头角的机会让给别人。无论在元妃省亲时作诗,还是帮助惜春出主意作画,甚至和宝玉谈论昆曲的妙处,都可以看出她是博学多才的人。可他从不会抢人风头,不锋芒毕露,为人又谦和,自然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

(四)恼羞成怒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宝钗再早熟懂事,为人谦和,可她毕竟也只是个青春正好的妙龄少女,也难免有按捺不位脾气的时候。

书中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曾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听到这里,宝钗大怒,先是冷笑了反驳:"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紧接着,宝钗又对来找扇子的小丫头靛儿发了脾气。

以宝钗的为人,这是极罕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宝玉的言辞明显触犯了宝钗的三大底线:

一、通过宝玉的话语,可见宝玉与其他人一起议论过宝钗的外貌。而能与宝玉一起议论这件事的,自然不会是丫鬟之流,论起来不是黛玉就是那些一起和宝玉混日子的二世祖,这样打趣宝钗的缺点,明显不是表扬,肯定会激怒宝钗。

二、宝钗在人前素来都是一副端庄稳重的形象,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拿宝钗比作私德有亏的杨贵妃,是非常不合适的,何况还是在情敌黛玉面前,更加重了宝钗的愤慨。

三、青春少女没有不在意自己的容貌的,总的来说宝钗对自己的容貌是非常自信的,她从来不会过份修饰打扮,这也是对外貌自信的表现。

如果说她有什么不自信的地方,可能就在体形上,她比较丰满,历史上只有唐代以丰腴为美,宝玉的话正说到了她的痛处。

所以沉静、恬淡的宝钗也忍不住发飙,变得恼羞成怒了。

(五)急人之困:指为别人有困难而着急,热心地帮助解决。[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胜(赵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急人之困讲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势大,秦昭王派兵围困赵都邯郸,其他诸侯国都袖手旁观,魏王怕被波及,派兵10万驻守边境。赵国平原君赵胜向妻弟信陵君公子无忌求救,信陵君急人之困,从魏王那里偷取兵符,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兵权,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而在《红楼梦》里,薛宝钗也经常作急人之困的好事。

比如:第三十七回起诗社,史湘云也想做东,可湘云做事考虑不周,自己想请客又拿不出请客的钱,这时宝钗出面为湘云圆了面子,把请客这件事做得既体面又漂亮,难怪湘云人前人后对宝姐姐赞不绝口,替宝钗扬名,宝钗这样做不显山不露水地又刷了一回好名声。

这种急人之困的行为,宝钗对黛玉也做过。

黛玉需要吃燕窝滋补身体,可又觉得自己寄人篱下,要东要西不合适,宝钗得知后主动提出送燕窝给黛玉,可宝钗送礼非常有技巧,她不是把燕窝一次性的给黛玉,而是采取了细水长流的形式。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宝钗做事的目的性,一是,一次性送太多燕窝会加重黛玉的心理负担;二来每天送燕窝必然被他人看见,宝钗可不是那种做好事不留姓名的“雷锋”。

果然这件事被时刻关注黛玉的宝玉看在眼里,告诉了贾母。宝钗这样做不但黛玉感念她的情谊,连宝玉都对宝钗的行为感激在心。

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水浒传》中及时雨宋江也是凭借这招实力圈粉的,可跟着宋江混的人都没啥好结果噢。

宝钗在圈粉的同时,也干了些掉粉的事,具体有哪些呢?

(七)一唱一和:比喻双方呼应,互相配合。

[出处]《诗经?郑风?萚(tuò)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汝)。”

一唱一和原意是描述少年男女情谊绵绵地合唱山歌的情景。

在这里和宝钗一唱一和地是谁呢?是她的心腹大丫鬟黄金莺。如果说紫鹃对黛玉忠心耿耿,那么莺儿对宝钗也不遑多让,她与宝钗一唱一和,成功地将金玉良缘提了出来。

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宝钗生病,宝玉前去探望,宝钗对“通灵宝玉”表现了好奇,要求宝玉拿下来给她观赏一下。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话细想其实大有深意,莺儿欲扬先抑,勾起了宝玉的好奇心,也让宝钗就势拿出了金项圈,暗示着她和宝玉才是天作之合。

要知心腹事,单听背后言,什么是心腹?自然是知道主人心里真实想法的人。

试想,宝钗如果真的无意于金玉良缘,莺儿一个丫鬟怎么敢如此造次地说通灵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宝钗项圈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一对呢?

借莺儿之口,宝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两人一唱一和,顺理成章地把金玉良缘这个说法提了出来,宝钗心机深沉可见一般啊。

(八)表里不一:意为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 : 《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què)。《逸周书》是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谥法,是对去世者不同的评价。行见中外曰悫是指行为能表现出人的内心和外表。

一直以来,宝钗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完美的人。但其实做完人时刻端着是很累的,就是宝钗也做不到如此,偶尔她也会展现真实的性情。

宝钗扑蝶,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及金钏跳井去,她轻描淡写地安慰王夫人,说金钏是失足落井,这些行为都能反映她真实的性情。

宝钗始终在压抑着自己,可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也有娇憨可爱的少女情怀。

早熟懂事和为人周到,并不能代表她真实的性格,她的周到只针对同阶层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奴仆,她内心深处还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她的冷淡和现实,只有王熙凤看得最清楚,所以对她敬而远之。

古语有云:“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放在春秋战国宝钗肯定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统帅,放在宫斗剧中她肯定也是位大boss。

她深谙人心,把这些成语活学活用,最终成就了金玉良缘。如果不是宝玉最终出家为僧,她算得上人生赢家,求仁得仁了。

嫁祸于人又不承认有什么成语

成语:以邻为壑

拼音:yǐ lín wéi hè

解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处:《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示例: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做事从来不为别人着想,甚至~。

近义词:嫁祸于人

反义词:雪中送炭、相濡以沫、与人为善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嫁祸于人

英文:shift one's trouble to others as one who uses his neighbour's field as a drai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宰相白圭,他在国内大兴水利,发展农业,他在治理洪水方面采取修筑堤坝,阻拦洪水流入国内。他骄傲地对孟子说他治水胜过大禹。孟子说大禹治水是以海为壑,而你是以邻为壑,把洪灾推给了邻国

(以邻为壑,以邻为壑)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白圭)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洪公行状》:“公智虑深达,如宿将持重而规画绵络,不以邻为壑也。”

清黄遵宪《乙丑十一月避乱大埔三河虚》诗:“人尽流离呼伯叔,时方灾难又干戈。诸公竟以邻为壑,一夜喧呼贼渡河。”

《整顿党的作风》:“谁要是对别人的困难不管,别人要调他所属的干部不给,或以坏的送人,‘以邻为壑’,全不为别部、别地、别人想一想,这样的人就叫做本位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