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宗元的成语故事

2.出自《儒林外史》的成语典故

3.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4.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5.九牛一毛成语故事

柳宗元的成语故事

趋炎附势的古诗-趋炎附势的成语故事

那年冬天,老天爷开了一个玩笑,地处南国的柳州,居然下起鹅毛大雪,一时间,真是江山尽染,银蛇腊象,银妆素裹,份外妖娆。整个柳州,成了一个银色的世界。柳州知府很是高兴,就决定在柳州的南郊鱼峰山上的“望江亭”摆上火锅,请柳州府的一些文人墨客吃狗肉赏雪。酒后,知府老爷雅兴正浓,要在座的每个客人做一道赏雪诗助兴,并且规定题目为《江雪》,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个“雪”字。那帮文人墨客,大多是一些阿谄奉承的帮闲文人,他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写出一些俗不可耐的歌功颂德的歪诗,吹捧着知府的德政,获得帮闲的阵阵喝彩。柳宗元和这帮人很合不来,他内心感到腻味极了,更不愿同他们同流合污,趋炎附势。他不动声色地独自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喝酒,轮到他写时,他已经酩酊大醉了,迷迷糊糊地走到石桌前,展开宣纸,内心实在是厌烦,他告戒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所以信手在宣纸上写下了“千万孤独”四字大字。写完后,头已经抬不起了,笔也拿不稳了,伏在案上烂醉如泥。

柳宗元的小书僮柳植见状,知道坏事了,主人得罪了这个催炎附势的顶头上司。况且主人写下“千万孤独”这四个字的墨迹,也不是无隙可找的。弄不好被人家诬为被眨官对朝庭不满,现在墨迹在知府大人手里,这岂不是他要整柳宗元的铁证吗?怎么办?小柳植不顾一切马上追下山来,在半山腰追上了知府大人的轿子,他拦住轿子启禀道:“启禀老爷,我家老爷现在酒醒了,他怀着歉意,命小的来取回那帧尚末完成的诗稿,让他继续写完那首咏雪诗。”

知府老爷听了,便将那幅宣纸交给柳植,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儿写,我在半山腰候!”

柳植拿了那幅上面只写着“千万孤独”四个大字的诗稿,回到“望江亭”,但是柳宗元还是酩酊大醉躺在石凳上,柳植焦急地千呼万唤,又揪耳朵,又捏鼻子,都无法把柳宗元弄醒,小柳植焦急地望着山下,看见知府还在半山腰冒着大雪等着,他着急得失声痛哭起来。他哭着望着茫茫的大雪,漫天飞舞,这时,在柳江江边,正有一叶小小的打鱼船,停泊在江天浩渺之中,一个老渔翁,披着蓑衣独自一人在那里下钓。小柳植触景生情,灵感来了,诗兴勃发,勇敢地拿起狼毫笔,在“千万孤独”那四个字下面,挥毫添上诗句,就成了一首咏雪诗,又挥毫写上诗名;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样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就构成“千万孤独”,而且最后一个字正是个“雪”字,合符知府大人的要求。小柳植写完诗稿后,欢天喜地下山去向知府老爷交帐去了,知府看了诗稿,见是柳宗元那熟悉的笔迹,雄浑隽永,潇洒飘逸,以为此诗是出自柳宗元之手,高兴下山去了。

出自《儒林外史》的成语典故

导语: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相关成语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吧帮助。

《儒林外史》成语故事大全: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

华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

 出处

 《史记》。

 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大权,因此他隐瞒了秦始皇的讯,并且假传圣旨,立次子胡亥为太子,然后才宣布国丧。这以后,赵高就扶助胡亥当上了皇帝(即秦二世),而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做上了丞相,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

 赵高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起了篡夺皇位的歹念。但他尚存顾虑,惟恐朝中百官不服从他。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说:“我将这匹马献给皇上。”秦二世笑道:“丞相在跟我开玩笑吧,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一匹马呢?”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皇上开玩笑呀!这明明就是一匹马嘛。皇上如果不信,可以问问朝廷上的百官,看我说得对不对。”

 秦二世胡亥这一下可真的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他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圈殿下的大臣们,然后问道:“你们看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呢?”

 赵高的亲信和许多趋炎附势的臣子迭声答道:“丞相说得对呀,这的确是一匹马!”“没错,就是一匹马嘛!”另一些正直的臣子,不愿说昧良心的话,却又怕得罪了赵高会惹出大祸来,便干脆不作声。只有少数不惧怕赵高的大臣,敢于当场戳穿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赵高恨得咬牙切齿,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后来就千方百计地整治、陷害他们,把他们全部杀了。

  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2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

 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

 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

 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

 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3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处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故意颠倒黑白

 结构兼语式

 相近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相反词是非分明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从俗就简、涉笔成雅、动静有法、舞文弄法、舍身求法、温文儒雅、抛戈卸甲、神术妙法、......

 年代古代

 谜语点石成金

 成语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4

 秦始皇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资料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清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简介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近义词混淆是非 、颠倒黑白

 成语举例

 1、有球印又怎样,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2、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时间引申出“指鹿为马”这句成语。比喻怀着恶意,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6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7

  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的汉语词典解释:

 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唐贺兰进明《古意》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

  指鹿为马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混淆黑白、以白为黑、识龟成鳖、指皁为白、混淆是非、张冠李戴、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

 反义词:循名责实、是非分明

  用指鹿为马造句:

 一、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三、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四、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五、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六、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七、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八、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九、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十、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8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9

 鹿就是鹿,马就是马,为什么要指着鹿说是马呢?孩子们,一起来看看“指鹿为马”的故事吧!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摸清有多少人反对他。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然后,他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给您的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嘛!于是,他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问道:“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说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赵高搞什么名堂?”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每个人看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义感却胆小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坚定地认为是马而不是鹿;还有一些平时就追随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赞成赵高的说法,并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大家都用“指鹿为马”来形容一个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0

 “指鹿为马”这一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话说赵高这一秦二世的心腹一直想篡夺秦朝政权,心里盘算着。但他也担心啊,你问他担心啥?“君王可不是一个人啊。他有那么多的大臣。我要是想把他赶下去,还是要提防有倒想他那边的手下。不行,我得想个办法。”看着自己门口外的鹿叫了一声,眉头紧锁的脸上闪过一丝快意,“有了,是条好计。”

 第二天,天气甚好,赵高的心情也特别好。终于可以向自己的篡权计划迈进一大步啦,忍不住竟然哼起了小曲儿!今天是君王要跟自己外出,坐在豪华马车的秦二世看到赵高居然骑着一头鹿,很诧异,“赵高啊,今天我们出行,你怎么不是骑你平时的宝马,怎么牵了一头鹿出来?我竟然不知道,原来鹿还可以这么骑的啊!这很难驯服的吧?”赵高开始装了,大吃一惊的样子立刻就摆出来,“啊?君王,你说什么?”“鹿啊,你骑鹿出来干什么?”赵高抬高了分贝,为了让大臣们都听到,“哈哈哈哈哈,君王,你说笑话了不是,谁会骑鹿出来啊!鹿是拿来观赏的,我怎么会骑鹿啊!这是一匹马,就是我平时骑的那匹!你再好好瞧瞧。”秦二世还真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不是啊,赵高,你这就是一头鹿嘛!你看那鹿角!”赵高这时问身边的大臣,“你看,你看,你快跟君王说,这是鹿啊还是马?”“这明明就是马嘛!鹿怎么能骑呢!君王,臣认真地看了,确实是马啊!”“是啊,是啊!是马!”附和的人一堆堆,他们都想巴结赵高。但也有人反对,“怎么可能,这么明显你们看不到吗?这是鹿,怎么会是马啊?”“是啊,我也看到就是鹿!”赵高暗暗记下是谁反对自己,咱秋后算账。

 这就是赵高的妙招,“指鹿为马”来测试看看有多少的大臣是偏向自己的,好为日后把君王弄下位做有力的准备。

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婴幼儿#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下面是 分享的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2.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趋炎附势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 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

 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3.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拔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还不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蔓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一跃而起开始忙碌起来。

 傍晚,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了。阅读心得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4.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5.儿童成语故事四岁精选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不值得畏惧。

九牛一毛成语故事

九牛一毛成语故事如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人,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扛入大牢。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