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华表的作用

3.第八章 圣王唐尧

4.华表文言文

5.要一张古代山东历史文化名人表

6.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

“华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诽谤之木的演变-诽谤木的由来与演变

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头望宫外,名为“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恋水,早作归计,以理朝纲。这种说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而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 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比较一致的。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华表的作用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汉族民间传说这种怪兽姓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第八章 圣王唐尧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四子:长曰挚,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

挚为长子,是帝喾四妃常仪(娵訾氏,jū zī)所生,不仅如此,常仪还生有一女,名辛女。

弃为次子,是帝喾正妃姜嫄(yuán,有邰氏,tái)所生,又被称为后稷,他是周朝的祖先,弃的后代姬发建立了周朝。

契(xiè)为三子,是帝喾次妃简狄(有娀氏,sōng)所生,他是商朝的祖先,契的后代成汤建立商朝。

尧为四子,是帝喾三妃庆都(陈锋氏)所生。

有的史籍中称帝喾还有第五子,名叫台玺,是帝喾五妃建疵(有娀氏)所生。

帝喾活到一百零五岁寿终正寝,后其长子挚继承天子之位。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于是让位于四弟尧。

关于尧的出身,史料描写的同样神乎其神。

相传帝喾三妃庆都,也就是陈锋氏,她是伊祁侯的女儿,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没有跟随帝喾一起。

一天,庆都随父母乘船游玩,到正午时分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条飞舞的赤龙,之后没多久赤龙就消失了。

第二天,等庆都再次游览于此时,又出现了形体小些的赤龙。

当天晚上,庆都怎么都睡不着,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嘴发笑。

正在朦胧之时,突然阴风骤起,一条赤龙扑上她身,这把她吓出了一身冷汗,立马从床上坐了起来。

原来是个梦,庆都想。但是让她惊奇的是,她身上竟然有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还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

庆都拿起画来仔细观看,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八采眉,长头发,画的落款还写着“亦受天佑”四个字。

庆都不明白这都是怎么回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就把这事给淡忘了。

可是没过了多久,庆都竟然怀孕了。

就这样一连过了十四个月,庆都在丹陵(伊祈山,今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境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放勋”。

而此时不巧,帝喾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帝喾是孝子,之后为母亲服丧三年,完全没顾上庆都和放勋的事情。

没有办法,庆都只好在娘家抚养放勋长大,所以放勋从小就随外祖父姓,即伊祁氏。

等放勋稍微长大一点了,庆都一直都觉得放勋的长相似曾相识,仔细回忆,不禁大为惊讶:原来放勋的长相跟当年梦醒得画上的人物一模一样!

而放勋也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的尧,而“尧”便是放勋的谥号。

关于谥号,我们将在之后结合其他君主一起仔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尧长到十三岁时,已经以其贤德名满天下,于是当时还是天下之主的挚将他封在陶地(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并让他辅佐自己执政。

尧十五岁时,又被改封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号陶唐氏,因此后世又称之为“唐尧”。

尧二十岁(一说十八岁)时,挚自知自己为政不善,于是让位于尧,从此尧成为了天下之主。

尧一开始定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后迁都于平阳。

《史记》上这样描写尧执政的功德:“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意思就是说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显然,在司马迁眼中,尧就是古之圣王的化身,一切美好的词汇都可以用在尧的身上。而这,也自然是儒家的一致观念。

尧当政后谨记父亲帝喾治理国家的经验,那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相传尧继承了帝喾生活简朴的作风,平时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着也是葛藤织就的粗布衣。

执政上他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其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必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为方便民众找到他的住所,尧还让人在交通要道上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如果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找他,看守人会给予指引。

这样的举措自然让百姓更愿意向他去诉说,也因为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

为了解决百姓民生问题,尧命令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在其父亲制定节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几个节气,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为了解决百姓农闲时候娱乐活动匮乏的问题,尧发明了围棋,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而尧在治国上的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选贤任贤,而那些任用贤人的故事多出于《庄子》一书。

有典籍记载,尧之功臣九人,或曰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

相传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子州支父这些当时的名士,尧都亲自去拜访过。

《史记》记载,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说中的大洪灾时期,传说当时天下洪水滔天,奔腾呼啸,经常淹没民宅,使百姓无法安居。

无独有偶,几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文明,也都曾记载过大洪灾这一事件。

在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曾记载大洪水淹没了所有土地,只有少部分人躲在山上得以保全性命。

在美洲的古代墨西哥、印第安地区、玛雅地区等地,也都有关于大洪灾的传说。

在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也都纷纷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

而在犹太地区,《圣经》记载过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说是上帝对人类性格的黑暗忍无可忍,因此只打算让像诺亚这样少部分正直的人活下来了,于是他提前安排诺亚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方舟,并让他带每一对动物物种进入其中,之后上帝便放出了巨大的洪水,将整个世界淹没,而让诺亚及这些留下来的物种重新繁衍创造新的世界。

甚至有传说表示,亚特兰蒂斯这个第八大洲,也可能是在这次大洪水中沉没到了海底。

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这不能不让我们开始遐想,也许真的在远古发生过一次遍布全球的大洪灾,而这场洪灾给世界各地都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然而面对这样的一场灾难,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会像中国大地上的人们一样,坦然且坚决地投入到了这场抗击洪灾的斗争之中,用自身的行动证明着“人定胜天”这样的民族豪情。

洪灾发生后,面对着自己的臣民遭受着流离失所和家人生离别的痛苦,尧忧心忡忡,赶紧征求四岳的意见,希望派出得力的能人治理这次水患。

四岳,就是四方诸侯之长,也就是掌管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个部落集团的部落首领。

经过四岳的紧急磋商之后,他们公推鲧(gǔn)可以去治水。

但是尧却不住的摇头,原因就是他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不说,还曾自作主张致使危害本族的利益,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呢?

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便任命鲧去治理水患。

于是鲧便踏上了他治理水患的征程,而这次出征一下就是九年。

然而虽然鲧用尽了办法,但是却对洪水一点办法没有,最后还是到了舜执政时期任用了鲧的儿子禹,这才将水患治理好。

由此可见,尧还是对他的部属的能力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四岳坚持,他是绝对不会将鲧放到治水这个重要岗位上的。

要说尧的功绩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最终禅位于贤明孝顺的舜的故事。

相传尧在位七十年,感觉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适合担任天下之主,于是他召集四岳来商议继位人选。

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丹朱这个人愚顽、凶恶,其性情不适合掌管天下。

有人又推荐共工氏,这里的共工氏应该是之前被颛顼打败而归降的共工氏的后裔,此时在尧身边为臣。

尧认为共工氏爱讲漂亮话,貌似恭敬,但用心不正,这样的人也不能托付天下。

后来四岳一起推荐了舜,尧很好奇,他之前对舜一无所知,于是便问起了舜的情况。

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他们家人,使他们得以改恶从善。”

尧满意的点头,因为懂得孝悌之道的人,必然是贤德之人。当然,尧也不能只听四岳这样说就把天下放心交给舜,他决定考察一下再说。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

要说尧对舜确实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要不然也不能把自己两个女儿都给了他。

成亲之后舜便和娥皇、女英住在妫水河边,过起了三人的小日子。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尧发现舜对二女非常有礼,凡事必依礼而行;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受到舜的感化,也都恪守妇道。

尧很满意,于是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也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井井有条,毫不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都相处得到很好,也使诸侯之间都和睦友好。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顶风冒雨知道来回之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的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从说话办事,还是人品性格,都无可挑剔,同时他还有心怀天下百姓之心,于是最终决定将天子之位禅让于他。

舜认为自己德不配位,所以不敢接受,尧便以自己年纪大为由,让舜代行天子执政,舜为了黎民百姓这才答应。

之后尧很隆重地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从而向天下昭告从此以后由舜代行天子之位。

交接完毕,尧便退居避位,借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舜做天子是否符合天意。

那么舜这个代天子做的怎么样呢?别急,咱们先把尧讲完。

尧在禅让二十八年后去世,《史记》记载:“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意思就是说百姓悲伤哀痛,如同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尧。

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在尧之前的天子继位,除去靠实力争夺来的这种情况,或者父传子,或者传给自己的血缘亲族,虽然那时还没有世袭这一说,但是却也是世袭制的雏形。

我们看到,伏羲的后裔少典生了炎帝和黄帝,两人分别做了部落之主后又传给了黄帝长子少昊,少昊传给自己的侄子(黄帝次子之子)颛顼,颛顼传给少昊的儿子帝喾,帝喾又传给了自己的长子挚,再到四子尧,可以说这就是黄帝一支一直处在权力的顶峰,虽然也是有才者居之,但是从本质上看,没有外族人进入这个圈子,最高权力没有发生变更。

唯独从尧开始,开启了禅让制的先河,将天下传给了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舜,真正做到了天下为有德有才者居之。

下面就要介绍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圣王了,那就是舜。

说到舜,他的经历既曲折又很励志,那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他是怎么从一届平民蜕变成为天下之主的。

舜,生于诸冯(今位置一直有争议),名重华,字都君,因为其后来定国号为“有虞”,因此后世又称之为虞舜。

“舜”同样是后世给他的谥号,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重华”名字的解释,后人历来认为舜的眼睛是双瞳,而有这样长相的人从来都不是一般人物,比如创造文字的仓颉,比如晋文公重耳,再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各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关于舜的姓,历来有两种说法。《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既然多次说到了“姓”,那就在此普及一下中国的姓氏。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是用来作为区分部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氏”则比较复杂,他表示从这一部族里又细分出的氏族,它可以随着封邑、官职、父辈的名字等而改变。

《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简单的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开始合为一体,以后也就不再区分“姓”和“氏”了。

中国上古时期有“八大古姓”,它们分别是姬、姜、姒、嬴、妘(yún)、妫、姚、姞(jí)。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几个姓氏的起源,“姬”姓始于黄帝,“姜”姓始于炎帝,而“妫”、“姚”两姓就始于舜。

“妘”姓始于祝融,祝融是个官名,主掌火正之官,常被后人尊为“火神”。

历史上的祝融主要有两个分支,一说是黄帝的夏官、赤帝后裔祝融容光,他为南方灶神火神;一说是颛顼之孙重黎,他是帝喾时的火官,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妘、己、董、彭、秃、曹、斟、芈”,而“妘”为八姓之首。

“姞”姓始于黄帝,我们之前说过他有二十五个儿子,他共封给他的儿子们十四个姓,而“姞”就是其中一个。

“姒”姓始于大禹,是尧因为他的功绩赐给他的姓,我们后面会讲到。

“嬴”姓始于跟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是舜因为他的功绩赐给他的姓,我们后面也会讲到。

这些古姓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变化,尤其是到了周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以地名为氏,因此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

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来的。

paU=C?

华表文言文

1. 华表的由来和含义,古文有何记载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文选》三国·魏·何平叔(晏)《景福殿》:“故其华表则镐搞铄铄,赫奕章灼。”注:“华表,谓华饰屋外之丧也。”

2. 说华表阅读题答案

11.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摹状貌)

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

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分类别)

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引用)

12.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

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

13.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

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 ,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很难:绝对见不到。)

B.“大路交衢悉施焉。”(悉:绝大多数。)

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也许:可能。)

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

15.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

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

参考答案:

11.C 12.B 13.D 14.C 15.A

3. 说华表阅读题答案

11.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0333538一项是(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

(摹状貌)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

(分类别)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引用)12.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13.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 ,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很难:绝对见不到。)B.“大路交衢悉施焉。”

(悉:绝大多数。)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

(也许:可能。)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15.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参考答案:11.C 12.B 13.D 14.C 15.A。

4. 求文言文翻译

1;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

2;:“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象你这样吗?” 3;把华表木点燃了来照书生,竟是一只花狐狸。

张华说:“这两样东西如果不碰上我,过一千年也不可能发现。”于是他就把狐狸煮了。

原文;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

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

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

比复商略三史,探颐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则是狐狸。

"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

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

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

"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

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

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

"乃遣人伐华表,使人欲至木所,母空中有一青衣小儿来,问使曰:"君何来也?"使曰:"张司空有一少年来谒,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

使乃伐其木,血深;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

"乃烹之。 译文;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公元290 年——306 年)任司空。

当时燕昭王墓前有一只花狐狸,因为年深日久而能使自己变化莫测,于是便变成了一个读书人,想去拜访张华。它去问墓前的华表:“凭我的才能相貌,可以去见张司空吗?”华表说:“您善于辩解,当然没有什么不可的。

只是张公的才智气度,恐怕难以控制,你去一定会遭到屈辱,可能还会回不来。不但会丢了您修炼千年的体质,也会让老表我深受其害。”

狐狸不听华表的劝告,就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拜见张华。张华看见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肌肤洁白如玉,举动从容不迫,转眼回望风姿横生,所以十分敬重他。

于是他就论列起文章的优劣成败,分别评判各个作家的名声和实际,张华还从未听见过这样的评论。等到他再商讨《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等三都史书,探求诸子百家的精微义理,畅谈《老子》、《庄子》的玄妙之处,揭示《诗经》中《风》、《雅》的非凡意旨,概括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等十哲的学问,贯通天文、地理、人事等三才的事理,针砭子张、子思、颜氏、盂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等八个儒家学派的得失,挑剔吉礼、嘉礼、宾礼、军札、凶礼等五种礼法的弊端,张华无不应对迟钝、甘拜下风。

张华于是叹息说:“天底下哪会有这种年轻人!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于是就打扫了床榻挽留他,并留下人防范他。

这书生便说:“您应该尊重贤能的人才,宽容普通的百姓,嘉奖聪明能干的而同情没有能力的。怎么能忌恨别人有学问呢?墨子普遍地爱天下的人,他象你这样吗?”说完,便要求告辞。

张华已经派人守住了门,书生没能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张华说:“您门口部署了士卒挡道,该是对我有怀疑了吧。

我真担心天下的人,将会卷起舌头不再和您说话,足智多谋的贤士,望着您的家门而不敢进来。我深深为您感到可惜。”

张华没有理睬他,反而叫人防守得更加严密了。 这时候丰城县县令雷焕,字孔章,是个广闻博见的人,来拜访张华,张华把书生的事告诉了他。

雷焕说:“如果你怀疑它是鬼魅或狐狸,为什么不呼猎犬来试探一下呢?”张华就呼猎犬来试探,那老狐狸竟然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狐狸说:“我生来就有这样的才智,你反把我当成妖怪,用狗来试探我,尽管你千方百计来试探我,难道能伤害我呢?”张华听见后更加恼火了,说:“这书生一定是真的妖怪了。

听说鬼怪怕狗,但狗能识别的只是修炼了几百年的怪物,至于修炼了千年以上的老精怪,狗就不能再识别了。只有搞到千年的枯木点燃后照它,它的原形才能立即显出来。”

雷焕说:“千年的神木,在什么地方能搞到呢?”张华说:“人们传说燕昭王坟前的华表木,已经经历了一千年了。” 于是。

5. 华表这个词的解释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

“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 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机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

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犼”。

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间传说这种怪 *** 好望。

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

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

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

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

这种乐器。

6. 华表是什么

华表:建筑名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华表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7. 什么是华表

华表是古时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柱形标志,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原为木制的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 状,起某种表识作用,故称之为华表。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 上的蹲兽组成。

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华表放于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売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称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镑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8. 华表古代是干什么

华表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9.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风水术中的华表是指高尖耸立的山峰。有华表,表示该处周围,一般为三、五公里范围有大龙大穴所在,会出王侯大贵。其余在特定建筑物的地方,如学校、桥梁、宫殿、坟墓等等地方,设立华表,有标志、表彰、榜样、庄重、敬重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华表尤指设在桥梁、宫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比如设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设在桥梁两头的叫“桥表”等。华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云板和蹲兽,柱身往往雕有蟠龙、飞凤等饰物。

附录:华表的由来和作用

华表产生于尧帝时期,初始称为诽谤木是木制的,诽谤木上并没有文字而有特殊的雕刻或绘制的纹理,庄严醒目,立于路旁使人一看便知。古文中纹理、花纹称“华”,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诽谤木在西汉时仍为木制。《史记孝文纪》“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那么诽谤木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理解了“诽谤”一词自然知道什么是“诽谤木”了。 诽:《战国策》“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诽:有批评之义。《史记》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诽:有否定之义。谤:《说文》毁也。诋毁之义。如今大多按《说文》理解。《广雅》恶也,《玉篇》诽也,对也,人道其恶也等---------。其实这些都是东汉以后的变化字义。西汉以前“谤”字的字义并非如此。

《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解:“羁旅之臣”即纠察官,不管前面旅行的官员是什么级别都敢拦住他,使其改正旅行中的非礼行为。)在本文中“谤”勒令之义。

《论语19.1》“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本文“谤”为要求,提醒之义。我们把“诽”“谤”两个字链接起来就是:警告,警示。

如今的“诽谤”一词与西汉以前的“诽谤”一词意义差别很大。因此不能以“诽 谤”的今义来解释“诽谤木”。“诽谤木”就是“警示木”。后来改称“华表”。“华表”是一种特殊的标示,是各代王朝专立的,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绝对不允许人们往上面写字的,那上面也没地方写字,没办法写字。更不是什么景观建筑,不是给人欣赏的。

从华表的位置来看:宫门、皇陵、桥、学府、庙宇等,既然是“警示”可直观的理解为“不得惊扰”之义。凡经此路段的旅团、车队、马队、军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扬尘、不得急行、不得喧哗、不得擅入、不得无礼等等--------。

如今华表的原本使命已经完成,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它的华丽与庄严醒目表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可做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永存。

要一张古代山东历史文化名人表

伏羲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居三皇之首。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又称太昊。伏羲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他对事物有著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拥有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此外,他还取火种、造渔网、兴嫁娶、制历法、创乐器、造书契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市),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五帝之首。在远古时期的部落征战中,黄帝先后击败炎帝和蚩尤,统一黄河下游地区。在黄帝统治时期,他大力发展生产,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蚩尤,远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所统帅的九黎部落,生活在泰山一带,东临大海,是当时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强大部落联盟。他们已经开始种植谷物,制造精美的陶器,冶炼金属,《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已经发明了金属兵器。蚩尤还是法规、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

少昊,古代东夷族首领,五帝之一。名挚,字青阳,一曰玄嚣,已姓,黄帝之子,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少昊自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号金天氏。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作坊和农业生产;正度量,观天象,定历法,发明乐器,等等,是父系氏族社会推向盛世的时期。种种迹象表明,少昊时期,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兴盛,大批的东方尚日民族向中原各地迁徒,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的大力发展,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舜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建都蒲坂,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舜以孝闻天下,中华二十四孝,舜列第一。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前2255—前2208)。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尧禅位于舜。舜执政后,以德感人,德泽众生。舜"齐七政",定五年巡狩之制;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舜自强不息,大力刷新政治。初创国家雏形,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舜为禹十三年一日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而"预荐禹于天",禅位给与之有钉父之怨的鲧子禹,这是"天下为公"致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传为千古佳话。舜不顾高龄,"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或是鸣条)",做到了鞠躬尽瘁,而后已,享年110岁。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挥泪竹斑,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今山东德州附近)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姜尚(约公元前1200~前1100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日照市即汉代的海曲县,古称东吕乡,可见他原籍日照。今丝山乡冯家沟,旧有太公祠,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太公钓鱼处。

姜尚为炎帝苗裔,其先祖伯夷佐禹平水土,赐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封地姓,故又称吕尚。他是饱学之人,深明兵法韬略,曾在朝歌、孟津住过,后辗转西去,在渭水兹源隐居钓鱼。帝辛三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周文王姬昌出猎遇到他,交谈中认定是难得的贤士,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尊称为“太公望”。

姬昌,次子姬发继位,尊姜尚为“师尚父”。10年后,姬发任命姜尚为元帅,统兵灭掉殷纣王帝辛,建立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姜尚功列第一,被封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

姜尚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鲍叔牙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时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今济南历城鲍同山一带),故为鲍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

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襄公弟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即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廉政简约,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今山东曲阜) 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史学家、音乐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对东方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是一位划时代的教育家,提出许多沿用至今的教育理念,他的生日被联合国和许多国家定为教师节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明耻之”。

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子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13岁从学于孔子,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德行出众,安贫乐道,谦恭慎独,言行如一,被后人誉为仁德君子的典范。

孙武(约前551—?),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惜当时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争权夺利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到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躬耕隐居,潜心著兵书,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墨子(前468一前376),姓墨名翟,鲁国人,春秋末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墨家创始人。

墨子出身于下层,少年时代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觉得儒家的礼过于烦扰,厚葬浪费财物,使百姓贫困,而长时间的服丧也有伤身体,妨碍生计。所以撇弃儒学,并进而创立了墨家学说,成了儒家的反对派。他有弟子三百人,结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墨家学派团体。

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吴起(?~前381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学于曾子。后在鲁国为将军,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武侯时为西河郡守。吴起在治术上受儒家德治的影响,如武侯曾将“山河之固”视作魏国之宝,而他则以为“在德不在险”。他还认为自己能使魏国“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表明他对政治革新相当重视。

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清县)人。他一生周游四方,为百姓治 病,刻苦钻研医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柯,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的会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虽然也曾受到黄金之*,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行用其道。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迄未得任用。其中唯腾文以对孟子的游说极感兴趣,曾有意行使他的主张,但由于腾仅是一个“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国,孟子很难有所作为,大约由于不果其志,后来便离去了。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山东东明,一说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蒙恬(?——前210),祖居齐国,名将蒙骛之孙。少时学狱法,后为狱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参加灭齐有功,任内史。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军30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三十七年,胡亥继位,蒙恬为权奸赵高诬陷,被迫自杀。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

据说,帝尧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

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

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桔槔是古代汲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