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半职有多大-一官半职是大官还是小官
1.带相和官的四字成语
2.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范家突然暴富?范进最后的成就有多高?
3.状元是几品官(其实状元只能当个六品官)
4.带有官字的成语是什么
5.唐代什么样的人怕当官
带相和官的四字成语
1. 带相字的成语有哪些
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相见恨晚、生相依、教学相长、大相径庭、相形见绌、肝胆相照、相得益彰、弹冠相庆、王侯将相、面面相觑、鹬蚌相争、相敬如宾、狭路相逢、自相矛盾、惺惺相惜、萍水相逢、休戚相关、相辅相成、刮目相看、心心相印、息息相关、似曾相识、陌路相逢、针锋相对、相提并论、伯乐相马文人相轻、骨肉相连、相安无事、相依为命、旗鼓相当、相映成趣、形影相吊、奔走相告、两情相悦、交相辉映、一脉相承、白衣卿相、陈陈相因、相形见拙、相生相克、同病相怜、另眼相看、短兵相接、相呴以湿、臭味相投、出将入相、真相大白、穷形尽相、冤冤相报、吉人天相、唇齿相依、守望相助、口耳相传反唇相讥、鸡犬相闻、开诚相见、和睦相处、祸福相依、刚柔相济、息息相通、不相为谋、口口相传、朝夕相处、意气相投、官官相护、素不相识、私相授受、相机行事、刮目相待、言行相顾、相逢恨晚、不相上下、气味相投、遥相呼应、红豆相思、额手相庆、山中宰相、相反相成、不耻相师、帝王将相、兵戎相见辅车相依、相鼠有皮、相貌堂堂、相对无言、代代相传、同气相求、形影相随、自相残杀、相时而动、一相情愿、相煎何急、项背相望、指囷相赠、凶相毕露、各不相谋、互相推诿、大相迳庭、以礼相待、入骨相思、相差无几、拔刀相助、一脉相传、相机而动、倒屣相迎、官官相卫、桴鼓相应、宽猛相济、怒目相视山水相连、赤诚相待、相与为一、相知恨晚、解囊相助、素不相能、地狱变相、骨肉相残、邂逅相遇、鸿案相庄、祸福相倚、相视而笑、浪子宰相、不相闻问、同声相应、燕雀相贺、青眼相看、冠盖相望、白首相知、恶语相加、相煎太急、推诚相见、两虎相争、名实相副、相沿成习、楚囚相对、两相情愿、相去无几。
2. 带相的四字词语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相亲相爱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萍水相逢 形影相吊 惺惺相惜 面面相觑 面面相覩 弹冠相庆 肝胆相照 相辅相成 休戚相关 相形见拙 息息相关 和睦相处 相敬如宾 刮目相看 开诚相见 鸡犬相闻 鹬蚌相争 鸥水相依 相提并论 陈陈相因 心心相印 自相矛盾 风牛马不相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相安无事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教学相长 一脉相承 邂逅相遇 相依为命 穷形尽相 风马牛不相及 邂逅相逢 素不相识 唇齿相依 刚柔相济 同病相怜 伯乐相马 不耻相师 交相辉映 旗鼓相当 相濡以泽 短兵相接 一相情愿 相呴以湿 针锋相对 息息相通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素不相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映成趣 义气相投 相貌堂堂 额手相庆 臭味相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 项背相望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斆学相长 相机行事 狭路相逢 守望相助 大相迳庭 盎盂相敲 反唇相讥 言行相顾 拔刀相助 吉人天相 吉人自有天相 两虎相斗 相见恨晚 真相大白 一脉相传 积不相能 解囊相助 亥豕相望 拔刀相向 安危相易 盎盂相击 相得益章 气味相投 青眼相看 萁豆相煎 三旨相公 一脉相通 一相情原 意气相投 两相情愿 朝夕相处 鼓旗相当 金相玉质 兵戎相见 七相五公 遥相呼应 宰相肚里好撑船 两虎相争 声气相求 文人相轻 白衣卿相 奔走相告 鸡犬之声相闻,老不相往来 白衣宰相 白眼相看 不打不相识 不相上下 不相为谋 相反相成 乞穷俭相 两瞽相扶 私相授受 王侯将相 不打不成相识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举手相庆 老不相往来 官官相为 红豆相思 相喣以沫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白头相守 白首相知 水火不相容 两相情原 白首相庄 不相问闻 赤诚相待 宽猛相济 口耳相传 箕裘相继 互相推诿 不相闻问 出将入相 反唇相稽 恶语相加 痛痒相关 无相无作 相持不下 以沫相濡 以利相倾 梁孟相敬 首尾相连 代代相传 鸡鹜相争 桴鼓相应 道不同,不相为谋 呼吸相通 疾病相扶 将相之器 出入将相 白头相并
似曾相识 同恶相求 皮相之谈 相去无几 遥遥相对 盐梅相成 衣钵相传 自相惊扰 相煎太急 五色相宣 气义相投 脉脉相通 人不可貌相 虮虱相吊 口口相传 鸿案相庄 各不相谋 官官相卫 函矢相攻 刻骨相思 金相玉映 祸福相依 祸福相倚 阿党相为 等礼相亢 人生何处不相逢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相煎何急 相门有相 相时而动 庄严宝相 真人不露相 形影相随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相帅成风 鱼水相欢 相濡相呴 推诚相见 气谊相投 声气相投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官官相护 瓜葛相连 辅车相依 何其相似乃尔 冠盖相望 祸福相生 蚌鹬相持 圣君贤相 首尾相卫 首尾相应 穷形极相
3. 带官的四字成语带官的四字成语 :
封官许愿、
稗官野史、
官运亨通、
一官半职、
蓝青官话、
高官厚禄、
贪官污吏、
官官相护、
达官贵人、
升官发财、
贪官蠹役、
问官答花、
买爵贩官、
官情纸薄、
笔墨官司、
量能授官、
官样词章、
汉官威仪、
以人择官、
官虎吏狼、
尊官厚禄、
高官显爵、
以党举官、
、
卖官鬻爵、
为官择人、
因任授官、
稗官小说、
空心老官、
滥官酷吏
4. 相的所有四字成语大全带相的成语
毫不相干: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
患难相扶:扶:支持,帮助。在忧患灾难中互相扶助
萍水相遇: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推诚相待:诚:诚实的心意。指以真心对待人
舳舻相接:舳:船尾;舻:船头。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
拜相封侯: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义或官职。任命为宰相,封为列侯。形容成就功名,官至极品
骨肉相亲: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怒目相视:
首尾相救:救:援助。头和尾相互援助。比喻前后互相援助
相互尊重:尊重:敬重,重视。指互相重视
相交有年:做朋友相交已有多年。形容交谊很深
相机而行:相机:观察当时情况。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相体裁衣:相:视。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具体情况而做出计划和行事
拔刀相济:拔:抽出。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
备位将相:备位:充数,徒有其位。指白占据将相要位
表里相合:表里:内外;合:协同。里外相互协同
实不相瞒:瞒:欺骗。实话告诉,决不欺瞒
肝胆相见: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形影相追:形:形体;影:身影;追:追随。像影子离不开形体一样,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各不相下:各:各自;下:位置低。双方相比分不出高下。指双方对峙分不出胜负
名实相称: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伤相枕:枕:以头枕物。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血脉相通:血脉:血统。指有血缘亲属关系。比喻关系极为亲密
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白发相守:白头:头发白。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出洋相: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不明真相:明:了解清楚;真相:本来面目。不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
不相违背:指不会互相不符
互不相容:互相不能容纳对方。指高职位官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行使职权时彼此不一致
互相残杀:彼此之间互相残酷地厮杀
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小家子相:相:相貌,样子。小户人家的气派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
单相思:相思:想念。单恋,男女间仅一方爱慕另一方
相对无言: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相貌堂堂: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人不可貌相: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吉人自有天相:相:帮助,保佑。谓天佑善人。同“吉人天相”。
烽火相连: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指边防常抓不懈,比喻战火不断。
人生何处不相逢:〖释义〗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蚌鹬相持: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白头相并:犹言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自相惊扰: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真相毕露: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
鹬蚌相持:《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义气相投: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5. 第二个字带官的四字成语官迷心窍 清官难断家务事 〖解释〗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
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
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解释指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示例~的 稗官小说 〖解释〗即野史小说,街谈巷说之言。
赃官污吏 犹贪官污吏。 以人择官 根据人的才能选授适当的官职。
倚官仗势 倚,仗:依靠、凭借。依仗官府的权势。
倚官挟势 倚仗官府的权势。 以党举官 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
问官答花 谓答非所问。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买爵贩官 犹言买官鬻爵。 卖官鬻狱 谓收受贿赂,出卖官爵,枉法断狱。
买官鬻爵 买卖官爵。 卖官贩爵 同“卖官鬻爵”。
进禄加官 谓进升官位增加俸禄。 兼官重绂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
加官晋爵 加封官阶,晋升爵位。晋:晋升 厚禄高官 禄:俸禄。
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官情纸薄 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
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 官官相卫 见“官官相为”。
官官相为 亦作“官官相护”。亦作“官官相卫”。
指官吏和官吏互相庇护。 官场如戏 官场:旧时指官吏们经常出入的地方。
戏:戏剧,指随时都在变化。旧时指官场像演戏一样变化无常。
见“”。 官报私仇 官:公事。
借助公事以泄私愤。 狗仗官势 比喻坏人倚仗官府势力欺压他人。
高官尊爵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 高官重禄 见“高官厚禄”。
高官极品 品:等级、品级。官位居于最高的等级。
封官许原 封赏官职和许诺报酬。现多指为了使他人为己所用而答应给以名利地位。
贩官鬻爵 鬻:卖;爵:爵位,官爵。出卖官爵,以敛取财物。
达官知命 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
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 达官要人 犹言达官贵人。 达官贵要 犹言达官贵人。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指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在官言官 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因任授官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衙官屈宋 衙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
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
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 心之官则思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
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一官半职 泛指官职。
无官一身轻 不做官了,感到一身轻松。封建官僚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
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 贪官污吏 贪赃枉法的官吏。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能不称官 才能跟职位不相称。 量能授官 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
卖官鬻爵 鬻:卖。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居官守法 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加官进爵 旧时指官职提升。
汉官威仪 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官运亨通 官运:官场中的运气。亨通:顺利。
指仕途顺利,步步高升。 官仓老鼠 官仓:放公粮的地方。
比喻有所依恃的恶人。 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
形容官吏贪暴。 官卑职小 卑:职位低下。
官位很低,职务也小。 官轻势微 官位不够重要,势力也很小。
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官样文章 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
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官止神行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官官相护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 官法如炉 指国家如炉火无情。
高官厚禄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高官显爵 显:显要,显赫;爵:爵位,官爵。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封官许愿 指以名利地位引诱别人来帮助自己达到不正当的目的。 地上天官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达官显宦 达:显贵;宦:官。旧指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员。
达官贵人 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不怕官,只怕管 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笔墨官司 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
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卖爵鬻官 买卖官爵来收取钱财 卖官卖爵 收受钱财,出卖官爵 滥官污吏 贪污腐化的官吏 加官进禄 晋升官职,增加俸禄。
6. 官的四字成语高官显爵: 显:显要,显赫;爵:爵位,官爵。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官法如炉: 指国家如炉火无情。
官止神行: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 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官轻势微: 官位不够重要,势力也很小。
官卑职小: 卑:职位低下。官位很低,职务也小。
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官仓老鼠: 官仓:放公粮的地方。比喻有所依恃的恶人。
高官极品: 品:等级、品级。官位居于最高的等级。
高官重禄: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同“高官厚禄”。
高官尊爵: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
狗仗官势: 比喻坏人倚仗官府势力欺压他人。
官报私仇: 官:公事。借助公事以泄私愤。
: 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同“”。
官场如戏: 官场:旧时指官吏们经常出入的地方。戏:戏剧,指随时都在变化。旧时指官场像演戏一样变化无常。
官官相为: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同“官官相护”。
官官相卫: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同“官官相护”。
官情纸薄: 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
官迷心窍: 指人一心想当官到了痴迷的地步
贩官鬻爵: 鬻:卖;爵:爵位,官爵。出卖官爵,以敛取财物。
封官许原: 封赏官职和许诺报酬。现多指为了使他人为己所用而答应给以名利地位。
达官显宦: 达:显贵;宦:官。旧指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员。
地上天官: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达官贵要: 犹言达官贵人。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达官要人: 犹言达官贵人。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达官知命: 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不怕官,只怕管: 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稗官小说: 即野史小说,街谈巷说之言。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7. 带有相字的成语有哪些另眼相看、
代代相传、
遥遥相对、
面面相觑、
息息相关、
和睦相处、
交相辉映、
鸿案相庄、
凶相毕露、
肝胆相照、
自相残杀、
相提并论、
守望相助、
相辅相成、
大相径庭、
萍水相逢、
一脉相承、
心心相印、
形影相吊、
素不相能、
真相大白、
陈陈相因、
相生相克、
唇齿相依、
吉人自有天相、
臭味相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风马牛不相及、
相敬如宾、
刮目相看、
相亲相爱、
相见恨晚、
恶语相加、
官官相护、
以礼相待、
人不可貌相、
兵戎相见、
骨肉相连、
互相推诿、
旗鼓相当、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似曾相识、
相濡以沫、
短兵相接、
素不相识、
人生何处不相逢、
自相矛盾、
老不相往来、
惺惺相惜、
反唇相讥、
相差无几、
相持不下、
互相标榜、
真人不露相、
针锋相对
朝夕相处、
相貌堂堂、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同病相怜、
不打不相识、
相得益彰、
相安无事、
相依为命、
相形见绌、
言行相顾、
冠盖相望、
唇辅相连、
互相推托、
同声相呼、
衔尾相随、
以利相倾、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首尾相援、
圣君贤相、
降格相从、
盐梅相成、
赤诚相见、
大言相骇、
箕裘相继、
争长相雄、
相逐心生、
地狱变相、
了不相关、
相门相种
道不相谋、
亥豕相望、
相惊伯有、
相恃为命、
鸡鹜相争、
心口相应、
目目相觑、
相门洒埽、
话不相投、
审势相机、
皮相之谈、
伤相枕、
皮相之士、
佛眼相看、
不明真相、
鼎力相助、
耳鬓相磨、
相顾失色、
三旨相公、
伴食宰相、
白衣卿相、
相时度力、
两两相望、
意气相许、
意气相亲、
相女配夫、
难易相成、
拜相封侯、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范家突然暴富?范进最后的成就有多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诗几乎妇孺皆知,形容的是古代读书人为了通过科考获得一官半职而埋头苦读的社会现象。在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主流思想引导下,读书考科举是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无数读书人为了能考取功名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怕考试落第被人鄙视讽刺也不放弃;一旦考取了功名则欣喜若狂,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成为众人巴结羡慕的对象。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那科举制度下,考取功名不啻于一步登天。
关于这种现象,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极其详细的刻画。其中《范进中举》选段最为令人印象深刻:当范进确认自己真的中举后,竟然惊喜得人事不省,最后"欢喜疯了", 这范进中举之后的癫狂一幕,几百年间不知笑喷多少后世人。不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对此却风趣调侃:"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那么,这是为何呢?这得从当时的科举制度、范进其人经历以及中举后的巨大好处来说起。
01 关于科举制度
说起来,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从隋朝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进士科举。
如果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始算,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1300年之久。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在各朝各代沿袭,或有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体系。
介于《儒林外史》的作者所处清朝且范进为其创造出来的明朝人,而明清科举制大致相同,因此就拿当时的科举制度为例: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在乡试之前,要先通过童试才能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参加童试的人被称为儒生或童生,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开始受学正之类的人管教。这一步才意味着"考功名"的起点。另外,生员也分等级,还会按成绩排名来升降,成绩最好的廪生,官家发粮食供养。
接下来是乡试,又称"大比""秋闱",通常每三年才在各省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加乡试也是有门槛的: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且成绩优良才有资格被选送参加乡试。而乡试考中就成了举人了。
然后是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因为会试是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于礼部举行,考中后被称为贡士,而且会试后一般还要举行复试。
会试之前的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在范围、措辞、结构、字数及句法等方面都有限制和要求,这也是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抨击科举的主要原因。
最后当然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策问,通过的被统称为进士。一般来说,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仅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除了这三名幸运儿被立即授翰林院、儒林院之外。,其余的进士还需要再参加朝考进行选拔任职,之后再根据成绩状况进行筛选……总之,要通过读书科考而谋得一官半职确实需要无数关卡、历经种种考验。
而如范进,自幼读书,考了20多场才考上秀才,又一直读到54岁才过了乡试,获得举人功名。在加上当时他的生活状况,一旦中举不可谓不欢喜癫狂。
02 中举前的范进:穷困潦倒、人人唾弃
范进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穷尽一切精力屡次应试,又屡战屡败,周围的人无一不对他蔑视嘲笑。终于到了54岁时,他考上了秀才,但人们却都认为,是宗师怜悯而"舍与"他的。
就连他的岳父胡屠户也同样十分瞧不起他,哪怕在范进成了秀才之后也依然张口就是辱骂:"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很多言辞不堪入耳甚至骂到范进母亲的头上,而范进呢?不但毫不生气,还唯唯诺诺说"岳父见教的是"。
并非范进天生如此,而是他地位卑微而且太穷了。而且他一心读书应试,没个谋生技能,毫不关心家里的生计,全靠母亲和妻子苦苦支撑,从岳父胡屠户辱骂他的话可以得知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而他去乡里考试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只不过范进家中一直如此穷困潦倒,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因此没有一个邻里愿意周济他。眼见的母亲已经饿得两眼看不清楚了,但范进却无计可施,最后在母亲的吩咐下才抱着老母鸡去卖,可以说此时的范进家中经济已经又陷入了绝境。
半生考试屡试屡败、家里日子难以为继、邻里乡人讥讽辱骂,如此境地之下竟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功名!追逐功名多年的范进当然深切明白"高中举人"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财富利禄、社会地位、被人追捧都不在话下。巨大的冲击之下,范进先是昏厥,被救以后语无伦次疯跑,跌倒在水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还继续疯疯癫癫而去。
那么,到底中举后有什么好处,才能使范进惊喜到如此地步呢?
03 中举后的种种好处
第一,社会地位提升。这个从范进中举后众人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周围众邻居称呼他"范老爷"、胡屠户对他各种夸、而平时被人称"文曲星"的做过县官的张静斋还亲自上门攀扯关系……总之,有人送钱送田产,还有人要投身为仆,甚至也有送房的、帮忙大摆宴席请戏班庆贺的。范进中举后,仿佛一夜之间,社会地位极速提升,他可以跟乡绅贤人平起平坐,顺带着家中经济条件也水涨船高。在当地再也没有人敢嘲笑他了,而范进也确实就立马一改往日卑微怯懦的表现,与张静斋也能你来我往圆滑相处。
第2, 举人不用交赋税服徭役。每个朝代一般都有无数苛捐杂税,层层盘剥之下,老百姓即使每天辛苦劳作也吃不饱穿不暖,有了举人的身份之后,这些都免去了,而且很多富户乡绅为了逃避税收也往往会偷偷把产业挂在举人名下,其中利收自然也少不了举人一份。
第三,享受特别待遇:例如,不用向当官的下跪磕头行礼了。还有,假如不小心违法犯罪,官府对有功名在身的人也不能轻易动刑,相当于有了护身符。
第四、有了做官的资格。这个当然是最大的好处了。读书人中了举人之后,不但能公费去京城参加会试,还意味着可以开始做官了。当时选拔地方官员,要么京官外调要么从举人及进士中选拔。如果有好的机遇,举人是可以当县令的,一县父母官是什么概念?最起码比范进中举前的境地可是提升不止千万倍。万一没机会立即做官也没关系,县衙管理人员一般很少,地方乡绅和举人对于地方政务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主要好处,举人身份带来的利益或许更多。可以想象,一个在社会底层的泥沼里挣扎、人人都可以揉搓嘲弄的书生,忍辱偷生仰人鼻息地活了50多年,整天煎熬苦苦挣扎,终于一朝中举,瞬间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曾经羞辱他的众人眼中的"文曲星"官老爷,诸多好处加身,这种强烈反差,一般人确实难以把持啊!难怪范进中举后竟疯了。
据《儒林外史》讲述,范进并没有立即当官,他的老母亲因儿子咸鱼大翻身而过度兴奋,没来得及享受就逝世了。于是,范进在家一边守孝一边继续读书,三年后继续参加考试并考取了进士,当了一段时间京官后,被外调到山东担任"学道",负责整个山东整治文风及人才选拔大任,其中权力可想而知,而钱财之物的获取更是如抬手那么简单。拿清朝来说,当时同等于范进这个职位的官员,每年光"养廉银"就能拿到五千到六千两,相当于总督年俸的27倍多。
状元是几品官(其实状元只能当个六品官)
从古至今,权贵都是人们一生追着的生活。
在现代,人们通过学历的高低被安排工作。在古代,古人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权贵。
为什么很多古人一辈子会科举考试多次?古代并不像如今这个社会,现在并不是只有当官才能发财,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方式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美满。
但在古代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工业的年代,人们唯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才能不受生活的摧残。
但在科举考试中,想要高中状元并不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只有一个第一名,可想其难度有多大!
很多学子为了能出人头地,往往参加很多次科举考试,直到最后也不能达到要求。
在科举考试中,并不是一场考试中就产生状元,而是要经过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6个层次1.县试,过了就说明你是一个读书之人了,社会也会承认你走上了读书人的路。
2.府试,过了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秀才之名了。秀才见到一般的官可以不拜,并且不向朝廷交粮。不过很多很多读书人也止步于秀才了。
3.院试,过了就可以去国子监读书了,这个国子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重点学校。这个院试的话,秀才可考可不考。
4.乡试,过了就是举人,并且还可以有当一些小官的资格了。如果想当一点的官,那就得花钱了。
5.会试,过了就是贡士,贡士也是更高一级的进士初选人员。
6.殿试,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这是由皇帝监考的最高级别考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除了成绩前三名的外,其余考生只要成绩达到合格的标准,就是称为“进士”。
科举考试虽然看起来和现在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博士硕士的顺序差不多,但是其难道比起现在的考试来说要难上许多!
状元、榜眼、探花可以当多大的官?很多朋友都认为,只要考到了状元、榜眼、探花,就可以当大官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就好比你刚从某个重点大学毕业,你一出去工作,就会给你安排个大官当吗?
这些读书人虽然知识渊博,但是缺少社会经验,当真正到了社会中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不知所措。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一开始也不会被任命高官,他们都会被送到翰林院,状元在翰林院任从六品修撰,榜眼、探花任正七品的编修。而其他进士则被任庶吉士。
在翰林院工作几年后,如果谁的表现出色,被调出去任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出人头地了,从翰林院走出去后,其官职最少也是四品官!
带有官字的成语是什么
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肯定也学习过不少的成语,那么关于带有官字的成语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今天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关于带有官字的成语和成语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带有官字的成语
封官许愿
稗官野史
官运亨通
升官发财
官官相护
达官贵人
贪官污吏
高官厚禄
一官半职
蓝青官话
进禄加官
卖官鬻爵
官止神行
官样文章
加官进爵
金水伤官
加官晋爵
官虎吏狼
官官相卫
买官鬻爵
汉官威仪
达官显宦
笔墨官司
带有官字的成语解释
封官许愿
[fēng guān xǔ yu?n]
为了使别人替自己卖力而答应给以名利地位。
稗官野史
[b?i guān yě shǐ]
古称专给帝王讲述风俗人情、街谈巷议的小官为稗官。后用作小说或小说家的代称。野史,原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后与稗官连用,泛指闾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
官运亨通
[guān y?n hēng tōng]
官运:官场中的运气;亨通:顺利。指仕途顺利,步步高升。
高官厚禄
[gāo guān h?u l?]
官职高,俸禄丰厚。禄:俸禄,旧指官吏的薪给。
一官半职
[yī guān b?n zh?]
泛指官职。
蓝青官话
[l?n qīng guān hu?]
方言地区的人说的普通话,夹杂着方音,旧时称为蓝青官话(蓝青:比喻不纯粹)。
贪官污吏
[tān guān wū l?]
指贪污受贿的官吏。
官官相护
[guān guān xiāng h?]
当官的人相互包庇、袒护。也说官官相卫。
达官贵人
[d? guān gu? r?n]
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升官发财
[shēng guān fā c?i]
指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贪官蠹役
[tān guān d? y?]
贪图财物的小官及吏役。
问官答花
[w?n guān d? huā]
指答非所问。
买爵贩官
[mǎi ju? f?n guān]
犹言买官鬻爵。指买卖官爵。
笔墨官司
[bǐ m? guān si]
喻指用文字来进行的辩论、争执。
官情纸薄
[guān q?ng zhǐ b?o]
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
在官言官
[z?i guān y?n guān]
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汉官威仪
[h?n guān wēi y?]
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官虎吏狼
[guān hǔ l? l?ng]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带有官字的成语接龙
官运亨通
通达谙练
练达老成
成羣结党
党豺为虐
虐老兽心
心如刀刺
刺心刻骨
骨寒毛竖
竖起脊梁
梁孟相敬
敬如上宾
宾客盈门
门衰祚薄
薄情无义
义不反顾
顾盼生辉
辉煌金碧
碧空万里
里谈巷议
议论英发
唐代什么样的人怕当官
自古以来,人有一种欲壑难以填平,这就是官欲。做梦都想当官是名利竞争的必然结果,几乎很少有人说“我不想当官”,也几乎很少见给官就跑的人。这也许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时时在影响着每一代人。然而,也不能说人人都是官迷心窍,唐代就有这么一帮给官不要的文人,我们权且称之为“厌官族”。
唐代的文人壁垒分明,一种人是削尖头往官场钻,为了一席之地有的在科举考场呆上几十年,有的则是敬献诗文几百篇借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则是托熟人、找亲戚曲线推荐。“厌官族”则恰恰相反,他们视官位如瘟神,唯避之而不及,他们不想当官就像牛不想喝水,如果强摁角硬让它喝,它就会不高兴,而他们脱身官场的方法更是让人难以想像。
假装有病是唐代“厌官族”脱身官位常用的借口,史书中一般用“辞疾不就”形容之,才子王绩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举孝廉高第,得到一个秘书正字的官位,可他有些不乐意,说自己有病,不能当。别人以为位子不好,又给他一个扬州六合县丞的位子,他仍然称病,趁夜色划着小船偷偷逃脱了。
听说当官,就**跑,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过分,可的确有人这样干过,这个人就是才子崔信明。他的弟弟在窦建德手下当差,窦建德为了吸引人才,命令其弟劝说信明,许诺有好位子留着,崔信明一听说要当官,不顾生命危险,匆忙翻越城墙,逃到太行山深处躲了起来。
“厌官族”中的少数人,胆子较大,他们不想当官时,羞于装病,懒得找借口,干脆充耳不闻,这样的事诗人卢浩然做得出来。开元初,卢浩然的博学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玄宗惜才,想把他弄到身边,便放下架子准备好礼物派人送去,把来意说个明白,可送礼送了好多次,卢浩然就是不咬牙印,玄宗很生气,不得不下诏书招纳之。卢浩然不敢抗旨,来到东都洛阳,玄宗连忙摆上酒席招待,谈话中,说给一个谏议大夫的位子,问他干不干?浩然坚定地说,不干。玄宗不但没生气,反而下诏放归还山。
送礼送官也不想干的还有与韩愈同时代的才子卢仝,这个人家境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邻居的僧人看到后都可怜,给他送一些米下锅。朝廷听说他有清介之节,便两次派人送礼邀请,想让他当谏议大夫,他最终没有答应。这个人的下场很悲惨,奸人嫁祸于他,杀他时,是在他的光头脑壳后面钉了个钉子而,很多人相信,这和他的儿子有关,因为他儿子名叫“添丁”。
众多文人中,像骆宾王之类不想当官不辞而别的有之,像才子闫防之类被伯乐极力推荐而不屈有之,像陆羽之类溜之大吉的有之。还有一位更牛的,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才华,至于当不当官,这不是要害,才子施肩吾就是这样,元和十五年卢储榜进士第后,他在答谢礼部陈侍郎时留下诗句:“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还没有等任命状下来,这个人就打道回家了。
古代的很多文人是很想亲自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的,这对他们的仕途十分有利,即使见不到皇帝,也想方设法地托人向皇帝捎去自己的诗作,以便皇帝欣赏后弄个一官半职。而孟浩然却是另类,四十岁那一年他游京师,张九龄、王维等名士邀请他到秘书省谈论风雅,这是纪律所不允许的。这时,唐玄宗突然临幸,弄得孟浩然相当紧张,一急之下,他吓得藏到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向玄宗说了实话,玄宗不但没有处分这帮名士,反而高兴地说,我正想见这个人呢。孟浩然从床下爬出来,玄宗问是不是献诗?浩然说我没有带。随后即兴吟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一听感慨地说,你不想当官,怎么能说我嫌弃你呢,你可不要诬赖我哟。之后下令,放还南山。
“厌官族”脱身的趣事不胜枚举,而唐代出现这一情况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从时间上看,盛唐前后的厌官族群体较大,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更是屈出不穷,越往后不愿当官的就越少,到晚唐时,几乎看不到辞官才子的身影。从职位上看,辞官者中县丞之类的小官多于京师大官,看来如果安排得满意,唐代才子也是不轻易说不的,如果都赋于他们厌官之名是不合适的,因为很多人是披着辞官的外衣,其实是另有所求的。从辞官的形式看,唐代的才子多保留古代文人的斯文遗风,直接抗命的少,假装有事的多。当然,在唐代才子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厌官族”群体,这就是喜欢隐居深山、逃避社会的人们。
分析唐代“厌官族”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文人的性格。恃才傲骨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性格,很多文人对自己的才学相当自信,他们感觉有多少学问就应该当多大的官,如果达不到理想中的要求,他们就会辞官。从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非常讨厌当官,其实这是在通过辞官表现一种不满或积累仕途的筹码。另外,放浪形骸、游荡江湖的确是当时文人中流行的时尚之风,很多人跟风而动,迷恋江湖,对官位相对不感兴趣。
二是家庭的生计。开元时期之所以大量出现“厌官族”,这与当时普遍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无关系。当时,当官不当官,衣食无忧,即使自己手里没有银子,依然可以从朋友处得到帮助,文人之间经常周济酒钱,就是明显的例子。很多文人至少基本生活可以满足,他们不必在官场中劳骨伤神来捞油水,而在诗坛上吟诗唱和则是一件愉悦的事,所以一部分文人把官位看得很淡。而到唐朝衰落过程中,“厌官族”群体日渐变小,这令人想到了才子们要靠当官挣钱来养家糊口。
三是时局的动荡。动荡时期很多高官蠢蠢欲动,欲割天下,而要想独占一方的首要条件,就是手头要有人才,网络人才是各方的首要任务。此时,一些文人是有政治头脑的,忠君思想暗示他们绝对不能与贼同舞,所以很多文人在时局动荡时闻官色变,不愿高就。而一些政治敏感不强的文人,则往往误入贼船,气节难保,李白就是这样。安禄山闹事后,永王李璘欲割金陵,听说李白就在庐山,便邀请参与幕府,李白弄不清永王的真实意图,就胡里胡涂地就上了贼船,结果当了俘虏,而另一群所谓的“厌官族”,则争相逃避,结果明哲保身。
四是官场的黑暗。唐代官场五花八门,武则天时期的严酷统治,玄宗时期的杨氏当道,不同时期的官宦小人参政,让一些文人在勾心斗角中看到了官场的险恶。历史现实证明,很多文人在唐代政坛上多为芸花一现,真正修成正果的为数并不多。其中很多人下场很是悲惨,不是流放边疆,就是杀头坐牢,这让一部分看破红尘的才子们在官位面前畏惧不前,隐居深山、远离官位成了一些文人逃避现实的最佳选择。
总之,唐代出现“厌官族”现象是一个历史真实,其背景是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可以称道的,倒是唐代“厌官族”们的傲骨和风度,这相对各个朝代有些文人一看有五斗米就折腰,一看到官帽就腿软来说,似乎是一种无言的鞭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