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养马的匈奴俘虏,因为什么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重臣?

2.李严和诸葛亮,到底谁才是刘备真正想要托孤的对象呢?

3.盘点历史上有名的13位托孤大臣 结局都怎么样

4.中国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下场

5.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呢?

6.从太子到马夫再到托孤大臣的金日磾,后代也是能人吗?

一个养马的匈奴俘虏,因为什么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重臣?

汉武托孤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汉武托孤两重臣谜底

这个养马的匈奴俘虏叫做金日磾,我觉得汉武帝之所以会托孤给他,就是因为他曾经救过汉武帝的命,而且金日磾在日常生活的中的表现也是非常孝顺和忠义的。

金日磾本来是汉武帝在派霍去病打击匈奴的时候俘虏的,当时不仅仅俘虏了金日磾,还俘虏了他的母亲和弟弟,当时金日磾才十四岁,汉武帝就让他去养马。

在一次宴会上汉武帝遇到了长大后的金日磾,觉得这个人长得器宇轩昂,而且面相忠善,所以汉武帝又派人去打听金日磾的身份,才想起来金日磾就是自己曾经抓的俘虏,所以汉武帝就开始给金日磾一些官职。

虽然金日磾从一个养马奴隶做到了一个有权利的大官,但是他仍然谨小慎微,而且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非常认真,从来都没有出过差错,所以皇帝非常的喜欢他。

而且在金日磾的母亲后,汉武帝为他的母亲画了一幅画像,金日磾每次看到画像的时候就会跪拜哭泣,所以汉武帝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并且有一次金日磾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跟几个宫女嬉闹玩耍,他觉得儿子一点规矩都没有,而且还会冲撞皇帝,所以就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儿子。

汉武帝在听到这些的时候觉得非常的感动,因为金日磾是为了皇帝可以把自己儿子杀了的人,因此汉武帝对金日磾更加的器重了,所以后来汉武帝病重,他也放心的把孩子托付给了金日磾。

李严和诸葛亮,到底谁才是刘备真正想要托孤的对象呢?

单从李严和诸葛亮两个人来讲,刘备托孤更倾向于诸葛亮,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刘备病危之际,他召见了两个人,而且是同时召见,而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李严。当时,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而李严的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原本是小官,秦汉初期属于管理帝王家私产和生活的官员,汉武帝时期,才将尚书令逐步改为高官,同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一样成为“三独坐”之一。丞相,是传统实权长官,而且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所以无论是从实权来看,还是从传统来看,诸葛亮的地位都要比李严更高一些,这说明单从能力上来看,诸葛亮要比李严更有实力。

李严和诸葛亮都不是刘备的旧部,但是从追随刘备的时间上来看,诸葛亮明显要更早于李严,而且诸葛亮是刘备旧部的代表人物,所以从忠诚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明显要更忠诚一些,所以刘备要全力托孤给诸葛亮,从逻辑上来讲,没有任何问题。李严,原本是刘璋旧部,属于西蜀坐地户,代表追随刘备的新势力,而且李严很早就进入了蜀汉核心层,这说明刘备很器重李严,一方面是因为李严在新势力中微信较高;另一方面则是李严更听刘备的话,但是这些都不是托孤重点,毕竟国家存亡才是托孤重臣最先考虑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也是刘备真正想要托孤的对象。

刘备去世之前,之所以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同时进场,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诸葛亮虽然比李严地位高一点点,但是只要李严不犯错,诸葛亮就拿李严没办法,所以李严在托孤重臣中,起到制约的作用;2、诸葛亮能力超强,但属于旧部代表,同新势力磨合欠缺,李严在托孤现场,可以为诸葛亮证明,尤其是可以为诸葛亮在新势力中证明;3、诸葛亮的忠诚度很高,能力也很强,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诸葛亮事无巨细全部亲为,这就让其他人很掌权,而李严正好可以调节诸葛亮这一坏毛病,但是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李严并没有完成使命。

总之,刘备真正想托孤的重臣是诸葛亮,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能力强,忠诚度高,事后也证明,刘备确实没有看走眼;另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责任心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抢夺天下之主,会使蜀汉政权内部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葛亮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所以刘备选择了诸葛亮,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而后已。

盘点历史上有名的13位托孤大臣 结局都怎么样

1、周公

托孤中比较早的,且一直为人称道的,想必就是周公辅成王了。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平定殷商之后就英年早逝了,其子成 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安排周公托孤,一部分是因为周公治国才能出色,从周公辅助武王, 翦灭殷商,东征叛国 ,平定三监,分封诸国, 以屏周室,营建洛邑, 制礼作乐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周公的确是治国良臣。另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是武王的同母弟,周公分封的诸国中,姬姓占绝对优势,武王选择周公托孤和至亲不无关系。

周公成功完成了武王的托孤任务,辅佐了年幼的成王,将刚刚建立的周朝的形势稳定下来,他创立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周朝传世800年(水分有点大),也对后世影响巨大。

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收到非议 难以避免。周公也如此,周公旦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还政于成王。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莫过于此。

 2、霍光

当汉武帝多年培养的太子因为巫蛊案遇害后,他决定传位于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其实早在汉武帝将钩弋夫人的居所命名为舜母宫时,他估计就有这个念头。刘弗陵年仅8岁登基,为了防止出现吕后专政的情况,汉武帝还赐了钩弋夫人。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霍光是霍去病的 弟弟,从郎官擢升上去的,金日磾是匈奴降人,从养马的位置混上去,上官桀是从羽林郎与未央厩令混上去的,从皇家养马的混到九卿之一的太仆,桑弘羊是武帝盐 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武帝托孤之后,经过一系列政治动荡,最后霍光大权独揽。霍光废一帝,立一帝,手中权势不亚于后代的任何一位权臣。但江山毕竟没有易主,还是刘家天下。除了最后霍光后霍光家族被族灭,这次托孤大致算是完美。

3、诸葛亮

历来争议最多,谈论最多的当时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几句话是否出自刘备真心被后人争论了多少年。有一点和《三国演义》上不同的是,刘禅当时并不在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抛开这句话是否出自刘备真心,从刘备托孤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他并不是仅仅将政权托付给忠心的诸葛亮,而是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政,这些措施保证了此后的蜀汉 并未易主。托孤从来不是将幼主托付给重臣就完事,而是一系列保证政权交替的措施组合,刘备的这次托孤,从后来诸葛亮兢兢业业服务蜀汉,出师未捷病汉中来看,是最感人、最深情,最能体现君臣情谊的一次托孤。

4、张昭

对比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其他几次托孤,另一次成功的托孤是孙策将幼弟托付给张昭。孙策刚刚去世,孙权非常悲伤。张昭劝孙权说:“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 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他亲自扶孙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此后张昭一直效忠孙权,直 到81岁高龄去世。托孤重臣从来都是安享天年者少,于政局者多,孙策托孤张昭,的确让人叹服。

5、司马懿

魏蜀吴三国,魏国也有一次托孤,想必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魏明帝曹睿,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可惜托孤时将幼主托付给宗室曹爽和司马懿,最后曹爽 在高平陵之变时的犹豫不决和惊慌失措导致曹爽本人被杀,家族被灭,曹操开创的基业也大权旁落。此后的曹魏皇帝基本就是司马氏的傀儡,直到司马炎取而代之。

6、宇文护

西魏恭帝三年(556),与高欢相互争夺中原讨伐数年的的宇文泰去世,宇文泰与曹操类似,生前都大权独揽却没有登基做皇帝。宇文泰时诸子幼小,于是托孤给当时已经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的侄子宇 文护。宇文护当上辅政大臣之后将宇文泰的长子扶上皇位。按理说托给自己的精明能干的侄子应该没问题了,不想却所托非人。宇文护弑杀了两位聪明的皇帝,幸好宇文泰的儿子一个比一个聪明睿智,第四子宇文邕韬光养晦12年,精心策划,最后铲除了弑杀了3位皇帝(还有一位是西魏恭帝)弑君权臣宇文护。北周武帝宇文邕随后灭掉高欢后人的北齐,统一了中原,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可惜的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个酒色之徒,22岁就因为酒色过度早 ,年仅7岁的小皇帝随后被外戚杨坚废黜……宇文泰的托孤非人,幸好他的儿子够隐忍 强势,这次托孤,堪称古代托孤中最惊险最逆转的一次。

7、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两朝的重量级人物。他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长孙氏家族,很早就成为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发小,一直追随李世民,其妹妹更是唐太宗的结发之妻、千古皇后的楷模长孙皇后。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病危,急召长孙无忌到含风殿,太宗卧在床上,伸手摸着长孙无忌的腮,长孙无忌失声痛哭,不能自己。二十六日,太 宗又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入自己的卧室内,太宗说:“太子仁孝,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今后望能善加辅佐教导。”又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忠臣 在,你就不用为天下的事过分担忧。”又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对我可谓竭尽忠智,朕之所以能够拥有大唐江山,长孙无忌出力最多,我了以后,不要被小人谗 言而进行挑拨离间。危难之时,你一定要挺身保护长孙无忌。”说完,即命褚遂良草拟遗诏书,过了不久,太宗驾崩。

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史称高宗皇帝。初十,高宗拜舅父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掌管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务。长孙无忌知其权位太重,故请求辞去尚书省及门下省的掌管权,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等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了一桩朋党案,进行政治陷害,诬奏长孙元忌伺机谋反。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 (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就这样,这个风光一时的托孤大臣遂这样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7、郭威

刘知远。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国家初创,郭威在各方面都为刘知远出谋划策,使后汉政权很快稳定下来,作为重臣郭威在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太子刘承佑即位,是为后汉隐帝,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隐帝刘承佑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 李守贞自焚而。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后汉隐帝与其宠臣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 使王殷,以企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 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隐帝见郭威起兵造反,并派兵抵御郭威。然而此时郭威大权在握,声威素著,各镇节度使纷纷倒戈拥戴郭威,隐帝被郭允明杀于赵村。郭威带兵入京,并派人刺杀 欲继位称帝的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迫使太后临朝听政,以郭威监国。次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8、张居正

隆庆元年(1566),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后,其子裕王朱载垕即位,是为隆庆皇帝明穆宗。张居正以裕王旧臣和亲信的身份,擢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迁任内阁次辅,为吏 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此时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早在13岁时所写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现在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隆庆六 年(1572),明穆宗病逝,其长子朱翊钧登基,是为万历皇帝明神宗。明穆宗在病榻前郑重托孤,指定朱翊钧的老师张居正取代高拱为首辅,辅佐新君,位极人 臣。当时张居正的学生明神宗还只有几岁,年幼无知,一切军政大事即均由老师张居正主持裁决。直到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太师、太傅、 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卒,他在宰相高位上一直干了整整10个春秋!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 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 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9、范质和王溥

  与北周武帝颇为类似的另一位皇帝,后周世宗柴荣,将后周治理成具有统一全国实力的强国。但在柴荣对辽作战节节胜利之时,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幼主柴宗训年仅7岁,临托孤给宰相范质和王溥,这两个文人都没有玩过武夫赵匡胤,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凭借这柴荣打下来的基业20年统 一了全国,和杨坚非常类似。

10、鳌拜

顺治皇帝早逝时,康熙年仅8岁,顺治托孤给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索尼的最早,鳌拜除掉苏克萨哈,打压遏必隆,得以大权独揽。鳌拜辅政,大致完成了清军入关之后在中国统治的加强,对于满人统治,鳌拜有功,(对于汉人就……)但也因为恃威专断导致康熙的不满,最后被康熙策划除掉。康熙五十二年,玄烨已到了晚年,犹记起鳌拜的功劳。一次,他召集诸王贝勒大臣,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其中特别提到,“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由此可见,康熙类似于宇文邕,隐忍之后除去权臣,而鳌拜虽然恃威专断但还不是想要取而代之的杨坚或者弑君的宇文护。这次托孤,危险与光芒并存。

 11、咸丰8大辅政大臣

咸丰皇帝,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继承皇位之前收到后来的恭亲王奕的压力,即位后天下多事,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英法联军侵略。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巡狩”承德,病在避暑山庄。此时唯一的继承人,未来的同治皇帝才6岁。咸丰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完成托孤。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随后慈 禧和恭亲王联手发动政变,慈禧大权独揽,开始了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下场

历史上的托孤大臣最终没有好下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权利的斗争”。即使是类似于周公旦和诸葛亮这种完美的托孤,也是有一定的风险和矛盾。

其一、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托孤。

最早的脱骨就是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旦本来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随着周武王取代了殷商,之后一命呜呼。这个时候自己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偏小,于是只好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继续辅佐周成王剿灭殷商,平定叛乱。但是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作为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的周公旦遭受了周成王的怀疑,不过最后周公旦把所有的权力都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这也是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

其二、为了权力托孤重臣都会打击势异己。

汉武帝刘彻托孤重臣有四个人,这四个人最终只有和光一个人成为了权力的拥有者。再或者来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最终诸葛亮把李严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甚至唐太宗顾命的四位重臣,遭受流放的流放,最终惨的惨。还有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排挤高拱,乾隆时期的智除鳌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前任君王总想给自己留下许多个托孤大臣,结构一般都是亲信重臣或者是皇亲国戚。这些托孤大臣要么一个人做大,其他人不闻不问。要么就闹成分裂,兵戎相见最终夺权(比如司马懿)。

没有好下场的原因就是因为托孤的大臣行使的是皇权,这种权利是无法制约,一旦制约就会产生深仇大恨,也会落得一个惨的下场。

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呢?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原本轮不到自己做太子储君,更谈上后来掌管汉家天下。但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征和二年(前91)西汉王朝上发生震动朝野的巫蛊之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人诬陷,母子二人双双自杀而亡。

其他皇子都积极运作,甚至像老三刘旦自告奋勇要当皇太子,被汉武帝深恶痛绝,老四刘胥更是游手好闲,不成器的东西,老五本来将要被立为太子,可是先于汉武帝去,天大的便宜就落到小儿子刘弗陵手上。

生母被汉武帝毒,姐姐抚养成人

汉武帝驾崩前的征和年间,汉武帝开始思考身后大事,内心开始琢磨打算将帝位传给刘弗陵,汉武帝是多英明神武地的帝王,由于看不惯自汉朝建立以来,特别是吕后时期,外戚权势过于膨胀,威胁刘氏汉家天下,如今若立小儿子为皇帝,?主弱母强?极其导致外戚专政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下令将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赐。汉武帝这一举动,给后世的王朝解决外戚问题带来借鉴。

汉武帝驾崩以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只有同父异母的姐姐鄂邑公主是自己世上亲近的人,所以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以后,鄂邑公主被封为长公主,长期留在宫中陪伴照顾年幼的汉昭帝。

托孤大臣争权,鄂邑长公主深陷其中,惨遭身

后元二年(前87)一代雄主汉武帝驾崩,生前遗诏大将军霍光为首辅大臣,金日磾、上官桀为副手,金日磾不幸因病去世,朝中大权就被霍光和上官桀一分为二。汉武帝的尸骨未寒,不安定分子上官桀不满屈居霍光之下,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取代霍光,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天子近臣。

始元四年(前83),汉昭帝刘弗陵已经十二岁,到了选妃立后的年纪。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打算让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能够入宫伴随汉昭帝左右,想以此成为汉昭帝的老丈人,加上托孤重臣的家庭背景,该是何等的荣耀。结果,意见刚提出来就遭到霍光的反对。

鄂邑长公主有个情人叫丁外人,与上官安的关系非常密切,上官安就托丁外人向鄂邑长公主帮忙运作这事,并且最后取得成功。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公然于朝堂之上建议封丁外人为侯,霍光搬出汉朝?无功不得封侯?的惯例,把此事给否了,从这里能够看出上官家族和鄂邑长公主简直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

此前,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想给自己家的孩子们弄个一官半职,霍光同样寄予否定。于是,朝廷上两大政治势力开始狼狈为奸打压霍光,甚至拉拢燕王刘旦,企图除掉霍光,废掉汉昭帝,另立刘旦为帝。

鄂邑长公主手下有个小吏叫燕仓,跟随鄂邑长公主多年,对公主府上的大大小小事务都非常熟悉,无意间获知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阴谋,就赶紧跑去告诉大臣杜延年,霍光和汉昭帝得到密报以后,先下手为强,一举将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叛乱阴谋破获。

所有参与密谋叛乱的人,包括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被诛灭全族,朝廷还未对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进行发落,二人对所犯的罪过一清二楚,干脆自杀谢罪。

鄂邑长公主曾经因照看汉昭帝刘弗陵居功至伟,深得汉昭帝信赖,却因迷恋自己的情人丁外人,居然铤而走险,犯下谋反的滔天大罪,最后身败名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从太子到马夫再到托孤大臣的金日磾,后代也是能人吗?

金日磾是个不幸被霍去病捉回来的匈奴休屠王的儿子,从太子贬为汉宫养马人。后来受到汉武帝的喜爱,成为了宫中风头无双的忠心内侍,从此世代侍奉汉家天子。

一、匈奴入汉变宫侍

元狩二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汉武帝仍然下令出兵匈奴,从陇西出发带兵的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

毫无疑问,这场战役是给霍去病的履历锦上添花,匈奴单于派出属部的休屠王和浑邪王不能抵挡汉朝大军,接连败退,惹得单于震怒。

几次败仗使他们失去了大量地盘和士兵,损伤过多的浑邪王心生惧怕,他知道自己回去讨不了好,说不定单于还要砍他人头。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浑邪王想投降汉军,损失不重的休屠王不同意他的计划,反被浑邪王杀了当做降汉的“投名状”。

在休屠王后,他的妻儿也都成为了俘虏。而十四岁的金日就是休屠王的大儿子,也是曾经的休屠部太子,被一同带回长安城。

在汉武帝的影响下,汉人对匈奴是恨之入骨的。身为俘虏的金日磾可没有好吃好喝的待遇,被派去做养马这样的低贱活儿。

那个年轻的少年做了几年苦力活,长成了沉默魁伟的青年,在汉宫里渐渐被遗忘了存在。他牵着骏马走过殿前,引起汉武帝注意。

汉武帝很惊讶自己的宫中竟然还有这么一个人,金日磾五官深邃,长相带着游牧民族的异域风情,见到他一面就很难忘记。

从此汉武帝就把金日磾带在身边,金日成了被他亲近的随从之一,无论在宫内宫外都带着他,还给了许多贵重赏赐。

这些年金日磾可没少受排挤,现在加官褒赠,秩二千石,以一个匈奴人的身份得到汉武帝的青睐,着实引来不少人的嫉妒。

金日磾是个很会自保的人,他行事低调,秉持着谦逊的态度,才会让那些上层的大臣权宦们对他更加容忍,汉武帝也会欣赏他。

二、宠辱不惊知分寸

在陌生不善的汉宫里,母亲阏氏曾经是金日磾唯一的慰藉,常常教导他要行事规矩,受了委屈尽量容忍,总有一天是会出头的。

这些谆谆教诲成为了金日的信条,母亲的话常在他的心中铭记。哪怕在以后的几十年时光里,金日磾都不曾逾规越矩。

如今金日磾算是发达了,别人见到他也要尊重地行礼,母亲阏氏却已经早逝。汉武帝得知这件事情,特意派人给阏氏画像纪念。

氏的画像被放在了甘泉宫,金日磾经常去祭拜一番,必然痛哭不止。汉武帝更觉金日磾情深义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汉武帝这份爱屋及乌的心情转移到了金日磾的儿子身上,汉武帝尤为宠爱金日磾活泼的长子,许他随意出入宫门。

这长子在汉武帝的纵容下越发娇惯,少年的他甚至敢同汉武帝开玩笑,从背后揽住汉武帝的脖子,被在一旁的金日磾狠狠瞪视。

金日磾的目光把长子给吓哭了,汉武帝也责怪他严谨。可金日心里很明白,皇帝的宠爱不过是昙花一现,如此放肆迟早招来祸端。

孩子的天性是吃软不吃硬,一对他好就会养成娇纵。更何况金日磾的儿子并没有吃过父亲那时的苦头,也没有经历家破人亡、屈辱受俘。

在金日磾的眼里,汉武帝是个杀戮果断、心狠无情的强硬之人。他已经在宫中见过无数被厌弃的妃子侍从,那样的结局可谓生不如。

无论是被打入冷宫的陈阿娇,还是后来于巫蛊灾祸的卫子夫,一个堂邑夷侯和长公主的掌上明珠,一个坐拥霍去病和卫青两位将军外戚,又怎么落得悲惨下场?

可惜这个道理并不能使人人自危,总有人把汉武帝的一个笑脸,一句软话,就当成了自己得宠的资本。

金日的长子在成年后行事还不知收敛,被金日磾撞见和宫女嬉闹的场景。为防长子日后惹出更大的乱子,金日一剑把长子杀了。

汉武帝知道金日磾长子,先是怒骂了他,听金日磾说了事情原委,也只能掉几滴眼泪,算是将此事不了了之。

?三、福泽庇荫七世人

经历太子与巫蛊一事之后,汉武帝是可劲杀了一批人。长安城的人家是处处闭门,他们害怕听见门外的哭喊,也怕见到路上没擦净的血。

这么多天里,长安城上都是一片愁云惨淡,虽然事情以汉武帝把江充的族人和友党赶尽杀绝落幕,可余波还尚未太平。

和巫蛊主谋江充交好的马何罗非常恐慌,他和弟弟马通都是追杀太子的主力,现在江充了,下一个肯定就要轮到他们。

于是马何罗兄弟两个人便暗中计划谋反,时常用凶狠的眼光望着汉武帝,这个细节被金日磾发现,生了警惕。

在汉武帝尚在梦中的第二天清早,马何罗藏刀一路闯入,他的兄弟在宫外安排兵马。金日磾身为侍从起得早,他发现了对方来者不善。

马何罗往汉武帝睡觉的卧室疾步前进,金日磾上前扑倒了他,高声大喊,不仅惊醒了汉武帝,还引来了侍卫。

要知道金日磾可是身材魁梧,他同马何罗僵持了片刻,使力把对方按倒制服,侍卫们这才一拥而上将马何罗捆起来。

凭着金日磾忠心救主的勇武事迹,汉武帝对他的信任更加深厚。后人也都给了金日磾一个笃厚的评价,不因匈奴出身贬低他。

在汉武帝临终前,金日磾也成为他托孤的四位重臣之一,希望他能继续用忠心照顾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

金日也的确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他把谨小慎微的性格坚持到了最后。他的两个小儿子也陪在汉昭帝身边,如同金日一样,成为汉昭帝忠心的侍从。

在金日磾病逝以后,汉昭帝下令为他举办了隆重体面的葬礼。金家所受的这份皇帝重视的殊荣,从过去到未来一直持续了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