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乐观意思-盲目乐观麻痹大意
1.《简单逻辑学》核心内容梳理
2.生物节律的运用方法
3.疫情之下,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4.面对疫情心里有哪些变化和反应?
5.疫情之下,你身边的人出现了哪些心理问题?
6.学习常常粗枝大叶,需要怎么样改正呢?
《简单逻辑学》核心内容梳理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作出结论。
Reference: #01 全神贯注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也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的。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如何直接确认事实: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我们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我们只能把握观念。观念是人类认知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观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观念能使此桥固若金汤。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
当我们说“确认事实”的时候,并不是说把这个关于现实的观念在大脑中确立起来。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就如我们举例中的猫,我们称之为简单观念。与简单观念相对应,复杂观念指的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通常具有多个来源。例如民主。
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错误观念或许不能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却可以反映出产生错误观念的人的精神状态。错误观念是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相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
Reference: #02 确认事实 , #03 观念与其对象 , #04 留意观念的本源 , #05 观念联系事实
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即使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何确认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语言? 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我们确认某个观念是否清晰明确的过程一样,必须寻其根源——客观事物。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
我们的最终目的: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仅仅用语言表达相应的观念是不够的,它还应该用来表达明晰正确的观念。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仅仅是沟通最基本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命题。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如果命题本身表达得含混晦涩,我们就会面临双重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先找出命题本身的含义,然后才能作出真假判断。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很多听众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
Reference: #06 将观念付诸语言 , #07 有效沟通 , #08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 #09 避免闪避式语言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其中,本体真相更为基础。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本体真相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
逻辑真相,是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形式。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更宽泛地说,它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命题的定义:一个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语言表述。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所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是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
撒谎是一个心理问题而非逻辑问题。当人们撒谎时,脑子里其实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地欺瞒篡改。
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就顺理成章地称为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意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仰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世界中的现实情况,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
Reference: #10 真相
Reference: #01 基本原理
Reference: #01 基本原理
灰色地带是指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你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境地不属于绝对意义上的黑或者白,它们没有明确的对立面。这仅仅说明你没有看清楚它们。不要将你主观上的某个灰色观念无限放大到包括整个世界,并且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当你陷入了不确定的泥潭时,也不能丧失信心。要明白:或许现在你不能弄明白事物的真相,但是,不确定的情况之所以可能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确定性的经验。 这里所体现的原理是:负面只有在正面已知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确认为负面。 我们这里的负面就是不确定,因此,你可以知道确定是真实存在的。
Reference: #02 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Reference: #01 基本原理
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这有什么实践意义呢?当我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的探寻方向。
Reference: #03 万物终有其根源
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在作怪。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动力因: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在动力因中,我们要区别主要原因与工具原因。工具原因从属于主要原因,但是不可或缺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
质料因: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
形式因: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
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按照“四因论”来进行分析。
Reference: #04 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 #05 区分原因
一场论证实际上相当于组成它的那些命题,而那些命题又相当于组成它的那些术语。 论证是逻辑活动,任何特定的论证都是推理过程的具体表现。这个过程的下一步是更加仔细地考察命题,确切地说,就是考察直言命题。
一个命题可能在形式上是直言命题,但实际上它所表达的内容仍然可能不对。
Reference: #07 直言命题
逻辑上定义术语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第二步,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我们所要定义的事物所属的最相近的类,是众多在某方面有共同点的事物的集合体。特殊的不同点是用来将我们所要定义的事物从同类的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逻辑定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所定义事物的本质。
Reference: #06 定义术语
普遍命题有两种形式: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使一个普遍命题成立要满足以下条件:(1)它所陈述的事物是真实的;(2)适用于整个类别。
当我们讨论一个命题是特称命题还是全称命题时, 我们的关注点在逻辑学上称为命题的“量”。 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是对立的,它的特点是其所表述的事物是单个的个体。
Reference: #08 普遍命题
前提是一个支持性命题,它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它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所接受。
Reference: #01 建立一个论证
只要我们能够保证结论包含的范围完全落在前提的范围之内。在不能作出确定的结论时,我们可以作出可能的结论。换句话说,这个从特称到全称的过程,必须是谨慎的。
Reference: #02 从全称到特称 , #03 从特称到全称
一个命题,是某种可真可假的论断的语言表达。从语法上看,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主项,是我们所要言说的对象,而谓项,则是我们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Reference: #04 断言
肯定命题在观念之间搭建桥梁,将不同的观念联结起来;否定命题则相反。全称性否定命题完全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没有一个哲学家是永远正确的”);特称性否定命题则是部分隔断(“一些纽约居民不读狄更斯的作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同样清晰地说明同一个事物,最好是选择肯定结构的命题。
Reference: #05 否定命题
当用命题将一个观念(主项)同另一个观念(谓项)相联结时,它是人脑所作出的最基本的比较的语言表达。我们所说的“判断”是一种精神活动,它通过观念的联结使我们可以对所处的客观世界作出连贯的陈述。
要对比任何两个事物的关键并不是相似特征的多少,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些相似特征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性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那么它就是重要的,它揭示了事物本身的特性。如果一个主要特性被遗漏,那么即使有大量相似的其他特性,也不能作出可靠的比较结论。
Reference: #06 比较
以比较为基础,一个最普遍的论证形式是类比论证(类比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关系)。
论证概要:A具有特性R、S、T、U、V、W、X和Y。B具有特性R、S、T、U、V、W、X和Y。A具有特性Z。所以,B也具有特性Z。这个结论不是必然的,但是它是极有可能的。
Reference: #07 比较和论证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命题的真实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这个原则已经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下一个问题是论证的有效性。只有结构正确的论证才能有效。
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
联言论证(A·B A·B。所以,A 所以,B)
选言论证(AvB AvB AvB AvB。A B -A -B。所以,-B 所以,-A 所以,B 所以,A):命题的两个部分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
Reference: #08 正确论证
条件论证[肯定前件形式(A→B。A。所以,B)或者否定后件形式(A→B。-B。所以,-A)] :包含“如果……那么……”结构的论证。条件命题,像一个联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是个真正的复合命题。前一个命题被称为“前件”,后一个命题被称为“后件”。条件论证的要点是大前提A→B告诉我们如果A(无论它是什么)成立,那么B也必然成立。
在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条件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条件论证的可靠与否取决于你对论证中前提与结论的了解程度及它们的****。如果论证的因果关系十分脆弱,就此下结论就是草率的。注意,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Reference: #09 条件论证
三段论推理的根据是,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符号模式:每一个M都是P。每一个S都是M。所以,每一个S都是P。
Reference: #10 三段论
一个三段论的论证,或者是任何一个论证,如果想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达到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它必须有正确的内容,二是它必须有合理的结构。
正确的内容取决于作为前提的命题真实与否。如果我们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一个有效的论证(结构合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错误的结论。
Reference: #11 前提的真实性
虽然前提的真实性是得出正确论证的必要条件,但也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前提不能有效地支持结论,它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寥寥。
Reference: #12 前提的相关性
以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永远不能像以事实为前提的论断那样,有确定的评判标准,因为价值的评估永远会受到挑战。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价值命题都不稳定。评判价值命题稳定性的标准,是它与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
无效(结构缺陷)的论证结构带来的影响是,它阻断了论证各部分之间的正确联系,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段论结构:中项是大项。小项是中项。所以,小项是大项。
命题的量指的是它是全称的还是特称的。在结论中,量必须以更绝对的方式反映出来。这就是说,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关于主项的还是谓项的,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
命题的质,指的是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否定的。
大小前提都是否定:两个否定前提的影响相当于一个不周延的中项。论证中,一个不周延的中项不能起到有效联结大项和小项的作用,所以两个否定前提同样不能起到联结作用。
肯定前提、否定结论:
Reference: #16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是: 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 大前提) 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 通过小前提到结论) 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更准确地区分两者的方法是: 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
结论的真实性已经包含在大前提中。论证只是把它形之于外。可以说,演绎论证是解析过程,因为它把普遍的事实还原成了它的组成部分。
归纳论证的前提则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这些证据是得出一个关于它们共性的可信结论的基础。但是,是什么促使研究者为某个特别的现象努力搜集证据? 是假设。假设是关于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科学推测。
整个科学的帝国建立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
归纳推理的目的是对大量的事物作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 即有高度可能性) 。
所以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 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样本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代表性。
Reference: #17 归纳论证
让我们来做个小结: 论证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 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它使我们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
在评定论证正确性的过程中,第一步要确定的是,我们所要评定的论证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论证。换句话说就是,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都体现出来了吗?
一旦确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论证后,要立刻把目光投向前提。首先,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的吗?
在我们确定前提的正确后,下一步就要检查前提与所要得出结论的相关性,然后确认论证结构合理与否。它是否能在前提和结论之间搭建起合乎逻辑的桥梁?如果论证的目的是推出随之而来的必然结论,如果它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这个论证就失败了。而在目的是推出可能性结论的论证中,结论中事实的可靠性取决于论证中构成前提信息的可靠程度。
最后一步,论证的力量取决于它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程度。
Reference: #18 评定论证
在构造一个论证时,首先要注意的还是老生常谈的两个要素: 前提和结论。仅仅是命题,论证不会自动建立起来。在你的命题中,必须要有一部分( 前提) 作为另一部分( 结论) 的支持信息。假设你很清楚你想得出什么样的观点( 结论) ,我们先来看前提。
前提的真实性。单个命题中包含的几个主张必须都是真实的,不能仅仅是部分真实。
前提的力度。一个真实的前提并不能保证它对所要证明的结论直接有效。给予结论最大限度的直接支持的前提才是相关前提。一个论证中,即使几个前提的相关度都很强,都能有效支持结论,最好还是不要同时全部使用。限制前提的数量使你的论证重点突出,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忠告: 了解你的听众。关于这个问题,你最好记住,虽然逻辑学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样是一门艺术。一个论证有双重的目的: 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接受。为了成功做到后者,在论证时,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于听众的方式。这就是逻辑学艺术性的由来。
Reference: #19 构造一个论证
极端怀疑论者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中度怀疑论者勉强承认这个世界上或许有真相存在,但是他坚持,即使真相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它。真相如果只存在于理论上,不能通过实践去检验,那它还是不存在的。
Reference: #01 怀疑论
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所知有限,不能作出确定的判断,那就应该尊重事实。否则我们作出的结论就是不负责任的。而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将某些可以解决的无知同样视为是不可逾越的。
Reference: #02 逃避性不可知论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而盲目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
Reference: #03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眼界狭窄实际上是在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Reference: #04 眼界狭窄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Reference: #05 情感和论证
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Reference: #06 推理的原因
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
Reference: #07 论证不是争吵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Reference: #08 真诚的局限性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思维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某一面。
Reference: #09 常识
在讨论条件论证时(形式A→B),我们知道有两种有效的形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A→B。-A。所以,-B
Reference: #01 否定前件
A→B。B。所以,A
Reference: #02 肯定后件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就会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
Reference: #03 中项不周延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要使论证有效,它必须且只能有三项。如果论证中某个项在使用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含义,错误就变得难以发现。
Reference: #04 偷换概念
窃取论题谬误试图避过整个论证的过程。造成这种谬误的原因是缺乏真实前提为结论提供充足的支持。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换句话说,它不能自相矛盾。
经验之谈:尽可能地少用假设。
Reference: #06 虚假假设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当中, 如果你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
Reference: #07 稻草人谬误
习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在评价给定的实践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实践本身,而不是它的历史。
Reference: #08 误用传统
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 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 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民主谬误是说,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Reference: #10 民主谬误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作出论证的人。它造成的后果是,你可以庆祝你战胜了对手,但这恰恰是你所没有做到的——至少在逻辑上。你的胜利并非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你扰乱听众视听的能力。
Reference: #11 对人不对事
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传播。
Reference: #12 压制理性
正如我们要检验自己的主张是否与事实相符一样,在论证中所用的专家意见同样要经过检验。无须强调,一个专家只有在其已经建立威信的领域内作出的主张,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Reference: #13 滥用专家意见
我们在纵容一种关于精度的假象,似乎只要质量被量化了,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它。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许我们可以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例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
Reference: #14 质的量化
你所犯谬误的根源如下: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
Reference: #15 以出身论英雄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Reference: #16 止于分析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
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没有正确认识它们,而没有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我们散漫的态度。
Reference: #18 分类错误
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Reference: #19 混淆视听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作出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使人们嘲笑某个论证是反对它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对论证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Reference: #20 以笑饰非
这种谬误发生的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者低估手头上的问题,只是把焦点放在论证的外围问题或者是无关的问题上,通过这样来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试图赢得他们的同情。
Reference: #21 以泪掩过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对论证,并不能因此证明其为真。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
Reference: #22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这里我所说的两难陷阱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的进退两难是假象,因为它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Reference: #23 两难陷阱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这并不足以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判断。如果我们只能得到这么多信息,那么我们能得出的最好结论是,先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后发生事情的原因。
Reference: #24 以先后论因果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Reference: #25 情感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的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仅仅看到目标是不够的,但那经常是我们所关注的全部。
Reference: #26 功利误导
结论是必然要达到的。论证——人类推理的语言学称谓,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如果我们论证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自己听到自己在说什么,那是将论证的庸俗化。认识到有些问题目前在我们认识能力范围以外,暂时无法解决是一回事,但是接受这样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的结论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在用推理来破坏推理的内在目的。
Reference: #27 避免结论
通过对复杂的现实的简单扭曲来达到简化的目的同样是不合逻辑的反应。过分简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现实。有些听众将其接受能力局限在自己想听的东西之上,另一些人只喜欢简单的答案,这往往是愤世嫉俗者的特点。
Reference: #28 简化推理
生物节律的运用方法
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处于高潮期的时候,就应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多作贡献。这时如果盲目乐观,也会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影响。例如有的汽车司机就是因为麻痹大意,而在高潮期发生车祸的。
同样,体力、情绪和智力处于低潮期和临界期的人,不必过分紧张。因为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体力和大脑的机能,使工作和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在这一时期,适当注意休息、锻炼和营养,注意用脑的卫生,如变换大脑活动的方式,轮流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大脑的各个区域交替活动、劳逸结合,就可以使大脑仍然有条不紊地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掌握人体生物节奏的规律,是为了扬长避短,使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忧心忡忡是不必要的,盲目乐观也是十分有害的。对于生物节律是否真的存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是否有实在的意义,科学上有所争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一书,明确表示生物节律是伪科学。网上也有人对生物节律的三节律进行分析,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因此一件事情的影响因素可能有非常多,生物节律或许对事件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并不能根本决定事情和未来的走向。
疫情之下,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在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常态化下,青少年面临着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关系方式等巨大变化。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由于心理耐性、应变能力弱,对应方式少,容易产生各种恐慌情绪,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甚至引起一些身体化症状。那么,疫情之下,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恐慌焦虑:面对疫病肆虐的新闻十分担心,紧张恐惧,过分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不适就联系新冠肺炎;担心学校延期、网络教育可能影响正常学业,有可能导致毕业延期、就业延期。白天太紧张了,不想学习,晚上又浪费时间,产生罪恶的体验。
2.抑郁症绝望:因为疫病感觉人生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担心自己和家人生病,担心“万一感染了就麻烦了”,感觉自己和家人不能生活。自己和家人有明显的症状,担心治不好而绝望地崩溃了。
3.身体症状:虽然出现了奇怪的突发性头痛、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身体化症状,但经过各种物理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的变化。
4.行为问题。家庭生活不规律,黑白颠倒,食欲不好。不能进行离线社交活动,青少年比较偏远,容易沉迷于在线社交。过度依赖电子媒体获取流行病信息,沉迷于网络视频,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影响睡眠。
5.家庭问题.长期在家生活,由于观念、工作和行为的不同,青少年和父母容易矛盾,容易引起家庭关系的紧张。有些孩子由于家长的关注度增加,与家长敌对地增加,烦躁,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
以上就是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面对疫情心里有哪些变化和反应?
个人觉得疫情期间一些人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出现焦虑、恐慌、愤怒、抑郁等,但不同人群受到心理影响程度不同。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睡眠障碍:很多人因为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也有人受到左邻右舍的影响,个人生物钟发生改变,睡眠节律打乱了。
2、焦虑、疑病: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疫情相关消息,反复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3、愤怒情绪: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状况。
4、抑郁情绪:受疫情影响的人们,会有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5、盲目乐观: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抱着“没听说周边有患者,自己不会被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麻痹大意,就可能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总结:
个人也需要保持耐心,尽量维护自己内心的稳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比如读书,看影视剧,跟家人多交流,好好陪孩子,通过网络开展社交活动等,让情绪有一个出口。
疫情之下,你身边的人出现了哪些心理问题?
疫情之下,我身边的朋友出现了以下心理:问题
1.恐慌焦虑:面对疫病肆虐的新闻十分担心,紧张恐惧,过分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不适就联系新冠肺炎;担心学校延期、网络教育可能影响正常学业,有可能导致毕业延期、就业延期。白天太紧张了,不想学习,晚上又浪费时间,产生罪恶的体验。
2.抑郁症绝望:因为疫病感觉人生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担心自己和家人生病,担心“万一感染了就麻烦了”,感觉自己和家人不能生活。自己和家人有明显的症状,担心治不好而绝望地崩溃了。
3.身体症状:虽然出现了奇怪的突发性头痛、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身体化症状,但经过各种物理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的变化。
4.行为问题。家庭生活不规律,黑白颠倒,食欲不好。不能进行离线社交活动,青少年比较偏远,容易沉迷于在线社交。过度依赖电子媒体获取流行病信息,沉迷于网络视频,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影响睡眠。
5.家庭问题.长期在家生活,由于观念、工作和行为的不同,青少年和父母容易矛盾,容易引起家庭关系的紧张。有些孩子由于家长的关注度增加,与家长敌对地增加,烦躁,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
学习常常粗枝大叶,需要怎么样改正呢?
学生常常粗枝大叶,试试这些方法吧!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学生,因为粗心而出现简单低级的错误,影响学习的成绩,降低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谓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只要分析统计这些错误,就可以发现这些错误的相似之处。
粗心具有偶发性,如果有学生会经常出现,那么这一常见的心理现象的背后就肯定存在必然因素。
一、没有看清楚,就动笔而引起的“粗枝大叶”。
在读题或列式过程中,出现运算顺序错误,看错数字,写错符号,写错单位等等,这一类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对相近、相似的数字或符号不够敏感,常常把“+”看成了“÷”,把90看成60,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符号的错误。因为这种视觉错误还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阅读时多字漏字,朗读串行、翻错页码、写字轻重不一等,从而造成粗心。
二、定势思维引起的“粗枝大叶”。
定势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学生在学习时的定势思维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例如在计算680÷68=10这些口算题后,碰到计算450-45时,会因为定式思维,把题算成450-45=10。如果没有定势思维的干扰,我们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可以算对得!因此我们第一次学习的知识要点必须准确,因为“第一次”对大脑的刺激是最强大的。如果知识有遗漏或理解错误,就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纠正,千万不能让那些错误的思路重复到3次以上,否则容易养成错误的定势思维。
三、情绪不稳引起的“粗枝大叶”。
学生的情绪因为年龄小而不够稳定,不稳定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盼望自己的成绩优秀,都希望计算时又对又快。由于学习目标上的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碰到计算简单就麻痹轻视,计算复杂又表现出厌烦情绪,最终导致错误。在计算8÷2-2÷8=?时,看到这个题目,觉得非常简单,把结果算成0。这样就把题算错了,产生的错误原因就是急于求成,麻痹大意。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过于紧张、焦虑、盲目乐观、应变能力弱等都有可能造成特定心理环境下的粗心。我们要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现在的学习成绩,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次考试,这样就可以缓解学习上的巨大压力。
四、责任心不强引起的“粗枝大叶”。
当代孩子在父母长辈的过分宠爱下,自理能力很差,责任心不强,导致孩子做事马虎。学习中出现的粗心现象正是孩子不良生活习惯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摈弃以往过于保护孩子、包办一切等不当的教育方式,从生活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井然有序地生活,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孩子多做细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耐心。做事马虎,经常丢三落四,时常忘记带笔记本或作业,那么孩子的房间、书桌肯定凌乱不堪,常常为找某样东西而把房间翻得一片狼藉。
“粗枝大叶”的毛病是可以改掉的,用小贴纸把错误制作成“粗心贴纸”,将经历的错误都记录在贴纸上,要写清楚犯错误的时间、地点、场合,犯了什么类型的错误,然后把“粗心贴纸”放进“粗心档案袋”里,隔一段时间就翻翻,以警示自己不要粗心。
经常粗心,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精心诊治。
1、重视学习细节。
对于那些不重要的事,我们不会认真对待它,也就粗心大意了。例如说做作业时,很多学生会认为写错别字、抄错数字是小事一桩,自己注意点就行。因为不够重视,所以会常常出错,而且同样的错误反复的犯。要想改变,就要在学习时对自己说:这次作业对我太重要了,我一定小心谨慎,一定不可以粗心。
2、培养辨析能力。
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注意根本无法集中,在各个环节都容易出现错误,审题出错,列式有误,计算粗心。我们应该在平时学习时,找出容易混淆、出错的符号、数字、基本概念或公式,用各种形式的区分记忆。例如如果容易把“+”和“×”看错,容易把“6”和“9”写错,就用彩笔把它们分别写在两个卡片上,认真辨析这两个数字、符号的差别,用眼睛看看,大声读一读,用心写一写,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不要每次都说:“啊!这次都怪我公式记错了。”记错是因为你的基本概念和推导过程并不够清楚。只有多做一些基本概念或公式的相关试题,在做题过程中去深刻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或公式。
3、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培养学习的细心和耐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每算一步都要上下、左右纵横检查,核查抄写的数字和符号。哪怕是在草稿纸是计算也要做到整齐清晰。所有的计算过程一定要明了,计算结束时要自觉检查计算过程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简便,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养成计算后验算的好习惯。
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训练过程。我们对认知规律加深了解,持续地努力,粗心的缺点是可以改掉的!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
“简单又基础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掌握的知识,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透彻吗?
“审题出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平时做题有力求一遍做对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