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敢苟同怎么理解这句话
1.教育孩子严格就是大爱,不敢苟同
2.说说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3.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
教育孩子严格就是大爱,不敢苟同
早晨我们家庭群里,姐姐发了一张,还在后面附了一句话:教育孩子严格就是大爱。如下图
严格就是大爱,对于这个观点我真不敢苟同,看背景这应该是学校宣传的,看到这幅图,我真是吓了一身冷汗,这是什么学校,好像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刀切,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天赋和创造力,如果用严格统一要求孩子,这不是扼杀孩子的天性吗?
最后就算有了成绩丢失了快乐,那教育的意义又何在?
当然我们对于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难道开花早的就一定比开花晚的更好吗?
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这个严格更应该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老师家长强加给他的,就像鸡蛋从内打开才是生命。家长更应该给的是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让孩子知道自己有无限潜力,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好,让孩子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让他知道不论他学习怎么样,考几分,父母都爱他,他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让他知道错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就好了。让他知道任何人都会犯错,永远不要怕犯错,失败是成功的阶梯,多尝试几次总会成功的。让他永远不要打击自己,相信自己。
这才是父母应该给的,学校应该给的。我们教育教的是什么,就是严格吗?
所有的孩子都一刀切,所有的孩子都严格用统一的标准,老师轻松了,家长也简单了,但是孩子就成了千篇一律的木偶人。
人和人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差异,在于活出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
唉,看到学校的这种教育真让人心痛。
我想提醒我姐,但是,她很强势,我说一句,她有一百句能说服我,所以还没开口,我打算放弃直面她的这条路,我想,她会辩证的去看的。想要让她听听我的观点,也不是现在,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把我的观点慢慢说给她。
我不能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她,我也不讨厌她,因为“我们会成为我们讨厌的那个人的样子”,我不想变的和她一样强势,偏执,我理解她但不认可她。
我的也不一定很对,但是我一直坚信,对孩子要“温柔而坚定”,要让他自己做出选择,生活是他的,我们能给的就是鼓励,欣赏和爱。
毕竟只有感觉好,才能变得好。
说说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后面说的两种人,我倒是都见到过。脑子勤笔头懒的,独自埋头钻研的,到北大、清华学生食堂里去,一棍子能打倒十来个,不算希罕。前面第一句我不敢苟同了。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再狡黠也是不可能的。无知的人能骗的,只是比他更加无知的人。
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
从整篇观之,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单从这一段话来看,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痛饮吧,一起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