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的譬字是什么意思-能近取譬词典
1.《论语》中的成语总计多少?
2.譬诸的结构譬诸的结构是什么
3.取东西的取四字成语
4.论语的内涵和对我们的帮助
《论语》中的成语总计多少?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成《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论语》的部分章节作为课文。《论语》的“成语率”特别高,笔者从《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修订版)中集齐所有来自《论语》的成语,以飨大家。熟练地掌握以下成语有助于学生对《论语》深刻性的了解。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譬诸的结构譬诸的结构是什么
譬诸的结构是:譬(上下结构)诸(左右结构)。
譬诸的结构是:譬(上下结构)诸(左右结构)。拼音是:pìzhū。注音是:ㄆ一_ㄓㄨ。
譬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譬之于_譬如。
二、引证解释
⒈譬之于;譬如。引《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谓我敝邑,_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汉王粲《从军诗》之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三、国语词典
比如、比喻。
四、网络解释
譬诸譬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pìzhū,指譬之于、譬如。
关于譬诸的诗词
《火_峰·譬诸大火聚》
关于譬诸的诗句
譬诸华萼齐敷荣譬诸丰城瘗宝剑譬诸豫章杞梓仓猝宁可求
关于譬诸的成语
取诸宫中托诸空言能近取譬罕譬而喻广譬曲谕方桃譬李藏诸名山
关于譬诸的词语
形诸笔墨诸亲好友能近取譬连类引譬罕譬而喻方桃譬李引譬援类妙喻取譬诸亲六眷托诸空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譬诸的详细信息
取东西的取四字成语
1. 与取有关的四字成语
暴取豪夺 彼弃我取 尺寸可取 出奇取胜 成仁取义
谄谀取容 导以取保 短中取长 断章取义 断章取意
阿世取容 阿谀取容 阿意取容 分毫不取 丰取刻与
俯拾仰取 俛拾仰取 分文不取 分文未取 苟合取容
各取所长 各取所需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豪夺巧取 豪干暴取
豪取智笼 哗世取宠 哗世取名 哗众取宠 火中取栗
就地取材 金貂取酒 将取固予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咎由自取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开科取士 灭虢取虞 能近取譬
逆取顺守 取长补短 取长弃短 去粗取精 取而代之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敲骨取髓 取精用弘 取精用宏 取乱存亡
取乱侮亡 取青妃白 巧取豪夺 取青媲白 搴旗取将
取巧图便 弃瑕取用 取辖投井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取义成仁 取予有节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诸宫中 强自取折
强自取柱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舍短取长 杀鸡取蛋
杀鸡取卵 舍生取义 释生取义 偷合取容 投机取巧
偷媚取容 探囊取物 唾手可取 淘沙取金 无理取闹
义不取容 以辞取人 因敌取资 依阿取容 猿猴取月
一介不取 鱼烂取亡 以貌取人 仰取俯拾 欲取姑予
予取予夺 予取予求 予取予携 以容取人 仰拾俯取
一无可取 一无所取 以言取人 钻冰取火 追欢取乐
2. 与取有关的四字成语词典自取其咎 自己造成灾祸或自己找罪受。
予取予求 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无理取闹 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猿猴取月 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因敌取资 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投机取巧 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
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 自取灭亡 自己找。
欲取姑予 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仰取俯拾 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一无可取 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一介不取 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探囊取物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
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舍生取义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短取长 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不计较别人缺点,取其长处,予以录用。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逆取顺守 逆:背叛;顺:合理。
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人取我与 取:拿;与:给。
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取精用弘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取而代之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取长补短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搴旗取将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去粗取精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
形容非常丰富。 取信于民 取得人民的信任。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 取巧图便 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取精用宏 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哗众取宠 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杀鸡取卵 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
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人弃我取 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
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 就地取材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
咎由自取 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
巧取豪夺 巧取:软骗;豪夺:强抢。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
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火中取栗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苟合取容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丰取刻与 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各取所需 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 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谄谀取容 谄:谄媚;谀:阿谀;容:脸色。谄谀巴结有权势的人,以求得他们的欢喜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
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分文不取 一个钱也不要。
比喻不计报酬。 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
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暴取豪夺 豪:强横。
用暴力劫夺。 俯拾仰取 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
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成仁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阿谀取容 阿谀:曲意逢迎;取容:取悦于人。谄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悦。
阿意取容 阿意:迎合他人的心意;取容:博取别人的欢心。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 阿世取容 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别人的欢心。
迎合世俗,取悦于人。
3. 取组成四字成语有哪些追欢取乐、
取长补短、
丰取刻与、
当世取舍、
取乱侮亡、
乘间取利、
取信于人、
断章取义、
仰取俯拾、
贪位取容、
人取我与、
取辖投井、
强自取柱、
取快一时、
取精用宏、
以辞取人、
分文不取、
依阿取容、
取之不竭、
咎由自取、
取威定功、
猿猴取月、
断章取意、
火中取栗、
投机取巧、
欲取姑予、
谄谀取容、
弃重取轻、
妙喻取譬、
仰拾俯取
4. 取开头的四字词语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取长弃短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祥见: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取为法则。比喻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学识、技艺等,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
取精用弘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取精用宏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取快一时只图暂时的快乐,不顾其他的利害关系。
取民愈广攫取民众的财货,劳力越多.
取名致官致:取得、获得。获得了名声和官爵。比喻名利双收。取乱存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乱侮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取青妃白取青媲白。同“取青媲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取青媲白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取巧图便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取容当世取容:取悦;当世:旧指权贵。比喻博取当权者的欢喜。
取瑟而歌祥见:击壤而歌
取舍两难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指难以抉择。
取威定霸取得威望,策定霸业。比喻功高威重。
取威定功取得威望,策定功勋。比喻功高威重。
取辖投井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
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取信于人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取与不和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取易守难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形容创业容易,守业难。
取予有节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
取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取之不尽,用之有余祥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5. 四字成语()()()取最后一个字是取的成语 :
咎由自取、
分文不取、
一无可取、
俛拾仰取、
不思进取、
人弃我取、
豪干暴取、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一毫莫取、
明弃暗取、
尺寸可取、
一介不取、
分毫不取、
余事勿取、
操券而取、
战胜攻取、
拱手而取、
指掌可取、
战必胜,攻必取、
予求予取
6. 与取有关的四字成语暴取豪夺 彼弃我取 尺寸可取 出奇取胜 成仁取义 谄谀取容 导以取保 短中取长 断章取义 断章取意 阿世取容 阿谀取容 阿意取容 分毫不取 丰取刻与 俯拾仰取 俛拾仰取 分文不取 分文未取 苟合取容 各取所长 各取所需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豪夺巧取 豪干暴取 豪取智笼 哗世取宠 哗世取名 哗众取宠 火中取栗 就地取材 金貂取酒 将取固予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咎由自取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开科取士 灭虢取虞 能近取譬 逆取顺守 取长补短 取长弃短 去粗取精 取而代之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敲骨取髓 取精用弘 取精用宏 取乱存亡 取乱侮亡 取青妃白 巧取豪夺 取青媲白 搴旗取将 取巧图便 弃瑕取用 取辖投井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取义成仁 取予有节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诸宫中 强自取折 强自取柱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舍短取长 杀鸡取蛋 杀鸡取卵 舍生取义 释生取义 偷合取容 投机取巧 偷媚取容 探囊取物 唾手可取 淘沙取金 无理取闹 义不取容 以辞取人 因敌取资 依阿取容 猿猴取月 一介不取 鱼烂取亡 以貌取人 仰取俯拾 欲取姑予 予取予夺 予取予求 予取予携 以容取人 仰拾俯取 一无可取 一无所取 以言取人 钻冰取火 追欢取乐。
论语的内涵和对我们的帮助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之 天地人之道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权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得,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孔夫子这个圣人就像盘古一样。
所以这个故事接着讲,说后来天地还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呢,日长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块长,所以长到最后的时候,如此万八千,又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话,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强调一种激情、感性、神秘这样的一些印象;而中国呢是强调了一种庄严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这就是孔夫子这个圣人的姿态。
应该说孔夫子在后世流传的这个形象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戴给他加上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一种传导出来的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孟子夫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话外音:《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的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我们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间,跟动物之间你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有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流露出来的更多的东西是颜色上非常和缓,交给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内心非常的庄严,他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曾经,他的学生子贡问:老是,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只要三条就足矣。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的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论语严渊篇)。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您说去什么,老是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您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的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是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自古而今谁不啊,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其实,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前几天呢,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估二十一世纪我们各个国家生活好与不好,已经不简简单单是过去的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们国家增长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看每一个老百姓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他在这个社会中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认同吗,他满意吗。而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国际的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点多,到了91年的时候再参加调查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升,当时也是进行了很多改革,这个幸福指数提高了,当时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了,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大家肯定会有同感,今天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可以选择那个,所以大家困顿。其实大家谁都不愿过苦日子,但是在相对的,比如说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的快乐吗,我们每一个人追问内心,我们会有一种安顿吗?这一点让我们回到《论语》看一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多么贫困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但是孔夫子评价过他的一个学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
他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
这话什么意思呢,一箪食,家里头粮食很少,不能是满仓满斗的,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瓢饮,一个水瓢里头的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难的不是说他生活在这种境遇中捱过来,难的是他的生活态度,叫做回也不改其乐,而别人怎么样呢,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他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就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来讲对我们的心里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里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所以在今天,恒心与定力对人来讲是什么呢,它是让我们在这么一个苍茫大千世界里面能够做成一点点事情,最后心里的那么一个依据和底线。有些奇迹其实就是在坚持中完成,有些奇迹永远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然后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感召,说爬呀爬呀,呼朋唤友就开始爬了。爬着爬着呢,被太阳晒得气喘吁吁,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谁说的啊。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大家都不说话了就看着它。终于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最终自己到达了塔尖。等到它下来以后呢,大家都敬佩的不得了,就上去问它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你自己上去了,然后大家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儿晃晃悠悠在那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现在家长都在说希望孩子聪明,什么叫聪明呢?就是耳聪而目明,耳朵灵眼睛好。但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为什么会听信他人的鼓噪呢,为什么爬着爬着对自己怀疑了呢?因为我们心里头没有一个信念,没有认为说什么样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你会受到他人蛊惑,这对于儒家来讲是一个大忌。
话外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传承下来,后来我们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物,到了东晋的时候中国出现了田园诗派,出现了一个大诗人,就是大家都属性的陶渊明。这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十三天彭泽令,后来觉得说不行,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快乐,他在那干着干着,有一天说上面来检查工作了,说督邮要到此,告诉他说你穿正装出场,叫做“应束带见之”,你把必须要把腰带端上,穿正装去见一见,无非象今天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就这件事,陶渊明不干了。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仍,我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归去来兮辞》。他说过去的这种日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话说的好,什么叫以心为形役,就是让我这个身体成了我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灵,也就是说我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谀奉承啊,为的无非是我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让我的身体享一享福,但我让心灵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知道我过去的这事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就归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园了。
话外音:老师,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
嗯,还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他的学生,还是那个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老是啊,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逼着老是说这好啊,老师也很宽和,子曰:可也,老师说还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老师说:最高的那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他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仍然不能从他的生命中被剥夺。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在贫贱之中还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过得觉得很有尊严,有他自己的快乐。其实这说的就是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话外音: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我们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为人呢?能不能有一个很简单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能起作用的为人之道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希望有一个字就可以受用一生,这个字是什么?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这就是孔夫子他跟学生在交流中,学生非要苛刻的问他。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这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说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
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师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被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然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更多地去帮助别人。
话外音:《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药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仁恕为核心,这是孔夫子儒家理论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那么他的学生樊迟曾经必恭必敬去问他说: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就淡淡地回答他,就两个字“爱人”。然后樊迟想想又问:什么叫“智”,老师又淡淡地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所以我们想想多简单,去关爱别人就仁慈,去了解别人就是智慧,就这么简单。
所以孔夫子解释这个仁,说夫人者,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说每个人我们自己都想让自己树立起来,你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安身立命,那你也去立别人,你也努力帮着别人立起来,每个人我们都想发达吧,我们自己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你这么做了的话,叫做能近取譬。就是在你最近的地方,你眼前看见这个人,他在街上有点事,你弯弯腰举举手就帮了他了,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这就是仁义的秘诀。仁真正核心的就是你身边做这件事,这让我想起来我读大学的时候,在英语课文上看到过一则据说事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寓言,那里面说,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的。然后觉得这样的三个终极问题,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后来有一天他很苦闷,他就微服私访,自己就下去逛去了,走到底下很偏远的地方,结果就投宿到了一个陌生的老汉家,一敲门就说你进来吧,他就进去了。到了半夜他忽然被一阵喧闹声吵醒了,然后就发现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这个老头就像收留他一样也淡淡地说,那个人就说后面有人追我,老头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就给他藏起来了。这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就看见追兵来了,追兵就问有没有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那些人闹闹就跑了,然后那个人洗净了血迹感恩戴德地也就走了,老头关上门继续睡觉。第二天国王就惴惴不安地问他说,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老头淡淡地跟他说,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重要的那个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那个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马上把这件事给做掉;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把我三个终极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又做了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转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感悟: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