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牛增儒

2.贤良方正什么意思?

3.牛僧孺原文_翻译及赏析

4.夏竦原文_翻译及赏析

5.贤良方正的成语典故

6.文言文阅读戚贤

文言文牛增儒

贤良方正是什么-贤良方正对策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工属文,第进士。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浞俱第一,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宰相怒,僧孺调伊阙尉,改河南,迁监察御史,进累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

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 ”帝异其言,乃止。赐金紫服,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

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是时政出近幸,僧孺数表去位,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授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鄂城土恶亟圮,岁增筑,赋蓑茅于民,吏倚为扰。僧孺陶甓①从城,五年毕,鄂人无复岁费。又废沔州以省冗官。

文宗立,是时,吐蕃请和约弛兵,而大酋悉怛谋②举维州入之剑南,于是李德裕上言:“韦皋经略西山,至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帝使君臣大议,请如德裕策。僧孺持不可,曰:“吐蕃绵地万里,失一维州,无害其强。今修好使者尚未至,遽反其言。且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彼来责曰:‘何故失信?’赞普③牧马蔚茹川,若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不三日抵成阳桥,则京师戒严,虽得百维州何益!”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会昌元年,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而石雄军吏得从谏④与僧孺、李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

参考译文

牛僧孺字思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幼时丧父,下杜樊乡有数顷赐田,凭借此为生。擅长写文章,考取进士。元和初,参加贤良方正科目的策试,与李宗闵、皇甫浞等人俱列第一。他逐条指责朝政过失,他的言辞毫不避讳,甚至不避宰相。宰相大怒,牛僧孺被调任伊阙尉,改派河南,后升至监察御史,连续升迁担任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等职。

穆宗初年,他以库部郎中的身份掌管起草诰命。调任御史中丞,查办不法之事,朝廷内外肃清。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被判刑,贿赂宦官出面为他求情。整理好的案件卷宗呈上,皇帝说:“李直臣有才华,我想宽恕他并任用他。”牛僧孺回答道:“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只不过拿俸禄取悦他人罢了。帝王立法,就是用来束缚那些有才干的人。安禄山、朱泚因为才干过人,所以才会谋乱天下。”穆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便作罢。赐给他金紫之服。牛僧孺以户部侍郎升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前,韩弘入朝,他的儿子公武行贿权臣来阻塞别人进言。不久韩弘、韩公武相继去,孤孙年弱不能理事,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穆宗赞赏他,对左右侍臣说:“我没有看错人啊!”因此就任命他为宰相。

敬宗即位,牛僧孺被封为奇章郡公。当时,宦官掌权,牛僧孺数次上表求任外职。敬宗替他在鄂州设置了武昌军,授予他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职务。鄂州城墙土质不好经常坍塌,每年都要增筑,向百姓征收蓑茅的费用,官吏趁机侵扰百姓。僧孺让人陶土制砖来筑城,五年完工。自此以后,鄂州百姓不再年年被征收费用。又废掉沔州的设置来裁减冗官。

文宗即位,这时,吐蕃请求签订和约终止战争。不久,吐蕃大酋悉怛谋率维州请求归降剑南,李德裕上奏朝廷,说:“韦皋经营西山多年,至遗憾不能收复此城,今天凭借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直捣敌人的虚空之处(维州),可以实现愿望。”皇帝主持君臣大议,朝臣都认为应当依熙李德裕的策略。而僧孺坚持己见不同意,说:“吐蕃国土绵延万里,失掉一个维州城,不会妨碍它的强大。现在修好使者尚未来到,就违背誓言。况且中原地区防御少数民族,历来以守信为上,武力应敌为次。吐蕃如果来使责问‘为何失信?’(将何以应答)。(况且)吐蕃王赞普就在蔚茹川驻防,如果向东袭击陇阪,率领骑兵经由回中,不到三日便抵达成阳桥,那么京师就处于警戒之势,唐朝即使得到一百个维州又有什么益处!”皇帝认为他说的正确,于是就下诏书让投降的人回去。当时的人都认为牛僧孺带着个人旧怨,批评破坏了李德裕的策略,皇帝也认为他用心不公正。

会昌元年,汉水暴涨,冲坏城郭,牛僧孺因为没有谨慎防洪获罪,被贬为太子少保。第二年,以太子太傅身份留守东都。刘稹被诛杀后,石雄军吏获得刘从谏(刘稹叔叔)与牛僧孺、李宗闵私下交往的情况。再加上河南少尹吕述也说:“僧孺听到刘稹被诛,为他而遗憾叹息。”武宗怒,将他降为太子少保,分掌东都,又接连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还朝担任太子少师。后,赠太尉,享年六十九岁。谥号为文简。

贤良方正什么意思?

词目

贤良方正

发音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释义

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引用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 贤良方正 ’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 贤良方正 ,这便是 *** 的举业... 《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之任。至于后世,始立资格以限制之。又有所谓清流者,在汉则曰“ 贤良方正 ”,在唐则日“入直”,在宋则曰“知制诰”。  我... 《前汉演义》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 ...,仍使为相,勃亦受命不辞。会当日蚀告变,文帝因天象示儆,诏求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当由颍阴侯骑士贾山,上陈治乱关系,至为恳切... 《前汉演义》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进三策 应主召申公陈两言 ...,一经践祚,便颁下一道诏书,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诸侯相等,举荐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之士。于是广川人董仲舒,菑川人公孙弘,会稽人... 《前汉演义》第八十二回 孝妇伸冤于公造福 *妪失德霍氏横行 ...,北海琅琊,毁坏宗庙,宣帝特素服避殿,大赦天下,诏求经术,举 贤良方正 。夏侯胜黄霸,才得出狱。回应前回。胜且受命为谏大夫,霸... 《后汉演义》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孙述 重士节亲访严子陵 ...往讨嚣,偏遇日食告变,乃暂罢军事。诏求直言,并敕公卿以下,举 贤良方正 各一人。先是建武五年,光武帝尝访求高士,得周党王良等人... 《后汉演义》第三十六回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 ...恭,亦以通经致用。恭弟丕更好学不倦,兼通五经。章帝初年,诏举 贤良方正 ,应举对策,约有百余人,独不同时应举,得列高第,除为议... 《后汉演义》第四十二回 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夕阳亭 ...以外,又有周燮,也是汝南人氏,学行深沈,隐居不仕,郡守举他为 贤良方正 ,均以疾辞。尚书仆射陈忠,更为推荐,安帝特用玄纁羔币,... 《两晋演义》第四十二回 并前赵石勒称尊 防中山徐遐泣谏 ...”乃释咸引见,面加慰谕,赐绢百匹,稻百斛。随命公卿百寮,荐举 贤良方正 ,直言秀异,孝义清廉各一人。一面就襄国西偏,创造明堂辟... 《隋唐两朝志传》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无人敢言。是年三月,帝亲策制举人 贤良方正 。有昌平县一人,姓刘名蕡,对策极言宦官威权甚大,为害百... 《梼杌闲评》第三十八回 孟婆师飞剑褫奸魄 魏忠贤开例玷儒绅 ...人,怎么医得国?”婆子道:“我这药方儿,是以仁义道德为君,以 贤良方正 为臣,以孝弟忠信为佐,以礼义廉耻为使,岂不是可以医国么... 《史记》孝文本纪 ...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 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 《汉书》卷四·文帝纪 ...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 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徭费以便...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 《汉书》卷八·宣帝纪 ...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 贤良方正 各一人。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条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 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夏五月辛酉,初举孝廉、郎... 《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 ...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 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车,朕将...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 ...薨。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诏公卿内外众官、郡国守、相,举 贤良方正 、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己...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堂隆传 ...好烦苛,此乱民之甚者也。当今之急,宜去四甚,并诏公卿郡国,举 贤良方正 敦朴之士而选用之,此亦求贤之一端也”阜又上疏欲省...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 ...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 贤良方正 ,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牛僧孺原文_翻译及赏析

牛僧孺原文_翻译及赏析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集五卷,今存诗四首。贞元进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牛僧孺籍贯考证综述

根据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贯因其祖上,当是昔之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陇西人”的说法呢?下面试论之。

祖上人士

牛弘于公元607年,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其间170年。如果都从生年算,那么他们相差达236年。这样,僧孺当是牛弘的数代后孙。牛氏居官在外,接连数代,对其籍贯,世人误以枝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计有功编辑的《唐诗纪事》在介绍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牛峤时说:“峤,字公卿,一字延峰,陇西人。自云僧孺之后。”清张思宕、宗棣所辑《词林纪事》也说牛峤是“唐宰相僧孺之后。”《旧唐书》记载,僧孺有个孙子叫牛峤,官至尚书郎。唐玄宗时代,有个叫牛仙客的,初为县小吏,当过陇西营田使,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使,曾驻军过临洮,后来做到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爵,封陇西县公。他父亲叫牛意仁,本没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贵,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曾给他题过墓志铭,说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灵台县志》),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还可以追溯到汉代。其族祖牛邯,当过汉护羌校尉,曾在陇西住过;另一族祖牛崇还当过陇西主簿。如此,说牛僧孺是陇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峤的官封、居处和记述而错以枝为本呢?

文献记载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汉代就住在鹑觚。张九龄说:牛崇他们“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为郡人。”牛意仁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随子(仙客)西征,就养终侧伏羌官舍(一说秦州官舍),时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归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灵台县志》上说“归葬鹑觚,墓在县南夷平乡。”如果说牛意仁的族祖不是灵台(鹑觚)人,那么,他在秦州(天水)为何要“归葬北原”(灵台)呢?皇帝为什么要赠其持节泽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的封号?(时,灵台属泾州)。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牛仙客的祖墓在灵台县城南一里蒲川水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说“牛仙客,泾州人。”《唐纪二十九》说:“仙客本鹑觚小吏。”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灵台。《灵台县志》还记载了牛僧孺的墓在县南三十里处与牛弘墓在一起。其墓冢在今灵台县新开乡的牛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别墅

除此之外,关于牛僧孺的文物传说,还有一处他的别墅。其故址在县城南里许离山下的南寺洼。据《灵台县志》记载,当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树还是牛僧孺亲手栽的。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灵台县令张齐圣在《至定寺碑记》中说:“去郭里许,有山巍然,曰离山。山之下,水环之,曰达溪夹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创自唐,考之志书,为牛僧别墅。庭有银杏一株,老干虬枝,广阴数丈,为僧孺手植。”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灵台县令苏履吉诗云:“南望离山簇晓烟,牛家别墅仰前贤。庭培老树流芳远,郡袭奇章继绪绵。父子天伦能悟主,诗书世业冀承先。于今梵刹仍居址,栋宇巍峨代几迁。”大概清末银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败失修,所以廪生张明新有诗一首写到:“古刹何年结构成,宫留瓦砾尚纵横。院无银杏风光减,地少俗尘眼界清。绿树阴遮闻磬处,青苔痕杳步虚声。我来先看残碑字,为爰烟霞每独行。”

子嗣

历史资料牛僧孺(779~847)唐穆宗、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与李宗闵、皇甫湜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得高第。三人策文指斥时政,触犯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僧孺授伊阙尉,在元和朝不得志。后来,僧孺、宗闵与李德裕(吉甫子)等纷争数十年,这次科场案是个起因。

治鄂之功生平人物生平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

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

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

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

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10卷,现仅存辑本一卷。

从政生涯

牛僧孺是甘肃灵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

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因此,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的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你上台,他下台,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就相应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巨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的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经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公元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吉甫后,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后,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专管弹劾(检举官吏过失)之事。这时,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狱,执法不阿。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其罪当诛。李直臣贿赂宦官为他说情,穆宗皇帝也当面对牛僧孺言明“欲贷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据理雄辩,强调应坚持国家法制。穆宗被牛僧孺的正确论述所动,“嘉其守法,面赐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牛僧孺为官比较正派,他不受贿赂,在当时很有好名。《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土族韩弘入朝为官时,其子曾厚赂宦官朝贵。韩弘父子后,皇帝派人帮助其幼孙清理财产时,发现宅簿上“具有纳赂之所”,至僧孺名下,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新唐书》)穆宗看了这批语大受感动,在议论宰相的时候,“首可僧孺之名”。

唐穆宗长庆元年以后,西部民族吐蕃又派使者与唐朝会盟,约定双方各守现管本界,不相侵犯,并把盟约刻石立碑,表示亲善。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吐蕃遣使者论董勃义入朝修好。这时,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要献城投唐,并建议乘机出兵以图大事。文宗把李德裕的奏章下尚书省讨论。牛僧孺上奏章驳斥李德裕所议,强调“中国御戎,守信为上”,若“一朝失信”,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他的意见得到皇帝采纳。

史学家岑仲勉就归还维州对牛僧孺有异议。他评论说,大中三年(849年),正牛党执政时期,离归还维州仅仅18年,而这次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投,急诏令尽力收复。为何此次便不再“守信为上”?李德裕要收复维州时,牛党说“维州缓而关中急”,此时怎么来个180度大转变?!收复维州,作用与谋通南诏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不收维州,则剑南节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国蕃落,都被割断,藩篱尽失,李德裕数年苦心孤诣,经营剑南边疆,刚有好转,牛僧孺几句话便让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李德裕怎么能不恨牛僧孺。归还维州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断绝了外族内附之心——来投靠也让你给遣送回去给宰了!谁还敢叛族内附?后来文宗意识到这一点,对牛僧孺相当不满。综上所述,牛让李归还维州纯粹因私怨,以私害公。

文学名士

牛僧孺好学博闻,青年时代就有文名。他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常往来唱和,这在《唐诗纪事》中见到他的一些轶事和诗作。在文学上,他突出的是写了卷帙浩繁的《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据学者论,牛僧孺的《玄怪录》已佚,现仅可从《太平广记》之中看到引篇。就此而论,虽然他的传奇多写怪异奇幻,在现实意义和艺术性上不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记》、杨巨源的《红线传》等。但如他的《韦协律兄》《崔书生》等,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牛僧孺,官至宰辅,赠太尉,谥曰文简,在唐代历史上是个有名人物。但是,对他的祖籍,历来学者说法不一。鲁迅先生说:“僧孺字思黯,本陇西狄道人。”(《中国小说史略》)张友鹤教授也说是陇西狄道人(见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注》)。还有1979年3月号《甘肃文艺》上穆青同志的《甘肃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也是这个观点。(按:“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

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说:“牛僧孺,(唐)鹑觚人。”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鹑觚县城故址在县东南三十里的邵寨镇。传说秦大将蒙恬驻兵于此,太子扶苏监军。筑城时,有鹑鸟立于祭觚之上,以为异,遂号鹑觚,镟设县焉。其城隋大业元年移建于今县治所,秦属北地郡,汉、隋、唐属安定、泾州。

籍贯问题

奇闻趣事牛僧孺与白居易有着深厚的友情,两人经常一起品石作文,其乐融融。

牛僧孺经常同白居易坐石论道。牛僧孺坦言:“尝与公迫观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了纪念二人的友情和记载牛僧孺的爱石情愫,白居易特于会昌三年(843)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有关藏石赏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坛上的影响。鉴于牛僧孺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象均有,形神兼备,独树一帜,牛僧孺因而被白居易视为唐代的藏石大家。白居易为牛僧孺题写的《太湖石记》,更成为千古名文,为世人所传颂。兹将原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稽中散嗜琴,靖节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吾独知之。昔故友李生名约有言云,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厘河雒,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徙,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吏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和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跬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皑,若欲云□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消影丽之旦,岩壑□□,若拂岚扑黛,蔼蔼然可狎而玩之者。昏晓之交,名状不可。撮而要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会昌三年(843)五月丁丑记。《太湖石记》,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赏石名作。在为牛僧孺题写的这篇名作中,白居易提出了“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及“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的观点;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的石种选择标准;这篇名作,还向后人传达了牛僧儒痴迷太湖石“东弟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的藏石盛况和“公于此物,独不谦让……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爱石情结。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提到的“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从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的这种对赏石分等论级的品评方法,并为后来者所效仿。

牛僧孺的诗文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唐代·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席上赠刘梦得

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休论世上升沉事,

且斗樽前见在身。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

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唐代·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

唐代牛僧孺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

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

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

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湜湜颀颀,融昭德辉。不纽不舒,贯成九围。武烈文经,敷施当宜。纂尧付启,亿万熙熙。——唐代·牛僧孺《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不纽不舒,贯成九围。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纂尧付启,亿万熙熙。查看更多牛僧孺的诗文>>

夏竦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夏竦,字子乔,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夏竦 生平

拜进士姚铉为师,扩写“水赋”

夏竦少年时就很有才华,超迈不群,出类拔萃,写诗作赋,非常敏捷。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家中长辈为了让11岁的夏竦进一步深造,于是领着夏竦拜了进士姚铉为老师。一天姚铉给夏竦出了一道写作练习,题目为“水”、体裁为“赋”,限定字数为一万,夏竦想了一阵,于是提笔开始写起了“水赋”,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把“水赋”写出来了,高高兴兴地把习作交给老师姚铉。姚铉将夏竦的习作扫视了一眼,估算出字数仅有三千,顿时脸上露出了怒色,把习作往夏竦手中一塞说:不用看了,你为什么不围绕“水”的前后左右更广的范围去写呢?夏竦于是根据老师的提示重新扩写了一篇“水赋”,再次恭恭敬敬地把扩写后的“水赋”交给老师姚铉。姚铉一看,字数达到了六千,高兴地说道:“可教矣”。

12岁时,夏竦作《放宫人赋》,援笔立成,而且赋也做得好。

少年善作诗文,为时人所称

宋真宗咸平四年,夏承皓监通州(今江苏南通市)狼山盐场,夏竦17岁,随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诗:“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残云右倚维扬(今江苏扬州)树,远水南回建邺(今江苏南京)船。山引乱猿啼古寺,电驱甘雨过闲田。季鹰后无归客,江上鲈鱼不值钱。”北宋王辟之说:以后之题诗没有超过他的。

献诗给宰相李沆,改任丹阳县主簿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亲夏承皓率领宋兵抄近从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与契丹军队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领宋兵向契丹军队发起攻击。在战斗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伤,卒于战场。朝廷抚恤夏承皓家属,赏夏竦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终于看见宰相李沆一队人马退朝往回走,于是拦住宰相李沆的马头,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李沆读到诗中的“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很赞赏,继续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诗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将夏竦的诗集呈给宋真宗看,并说夏竦父家贫,请给他换个文职,真宗就任命夏竦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

应试贤良方正,“真宰相器也”

宋真宗景德年间,夏竦年仅20岁出头,应试贤良方正科,对策廷下,刚出殿门,翰林待读学士杨徽之看他年轻且诗文小有名气,于是上前邀过夏竦说:“老夫它则不知,唯喜吟咏,愿丐贤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并掏出吴绫手巾摊展在夏竦面前,夏竦乘兴题诗一首:“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杨徽之一看,点头称赞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的诗在当时就有名气,为人看重。江休复说:“夏英公少年作诗,语意惊人,有‘野花无主傍人行’之句。”又说:“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诗板甚多,李卿孙惟留夏英公诗:‘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泪满青衫。’”

即席吟诗咏杂技表演,巧讽上司丁谓

大中祥符年间,夏竦任玉清昭应宫判官,丁谓任玉清昭应宫使,是夏竦的上司。一天,丁谓在斋厅宴请官僚,有杂技表演助兴,丁谓对夏竦说:以前没有咏杂技的诗,你可以做一篇。夏即席吟诗道:“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丁谓一听,知道夏竦是在讽刺他,气得脸都白了。

群臣迎合皇帝讲符瑞,夏竦上疏反对

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丁谓担任参知政事,“请大治城西炮场,酾金水,作后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复道,用来连线玉清昭应宫;“发远使”李溥提出将海上巨石搬运到会灵观池中建三神山。当时朝廷群臣都迎合真宗皇帝讲求符瑞、神仙,没有人提出异议,只有户部员外郎夏竦上疏反对,认为这些工程过于阔远,并不是秉承天意,从而阻止了这项耗费巨资的工程上马。

异礼优待下属,预言庞籍是“贫宰相”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夏竦调任知黄州,庞籍是他在黄州的下属,官任司理参军,夏竦对他“异礼优待”。有一天,庞籍生病在床,自以为这病好不了,请夏竦给他办理后事。夏竦亲自来看望他,对他说:“你不会,以后还会做穷宰相,而且还长寿,这病会好的,你不要担忧。”庞籍说:“我做了宰相,还会穷吗?”夏竦说:“在宰相这一等级中你是算穷的。”庞籍后来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后,写诗记这事说,“田国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筹粟十余万斛,全活四十余万民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调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这一年襄州发生大饥荒,百姓开始流亡,盗贼乘机偷窃。夏竦打开公廪,向灾民放粮,同时又劝说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粟,共募集到十余万斛,用来赈救灾民。在夏竦积极努力下,全襄州度过饥荒达四十六万余人。巡按使姜遵将夏竦的事迹上书皇帝,皇帝赐书褒谕。后来民众想到夏竦的恩惠,将皇帝所赐诏书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命宋氏兄弟作诗,识得大小宋才华

天圣元年,宋仁宗即位,升夏竦为户部郎中,历任寿州(今安徽寿县)、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洪州(今江西南昌)三州知州事。

夏竦知安州时,宋庠、宋祁兄弟正值青春年少,夏竦看出他们有才华。一天,夏竦命他们作落花诗。宋庠作一联:“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联:“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夏竦说:“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须作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近臣)。”后来都被他说中了。到后来,夏竦在河阳听说宋庠、宋祁兄弟同举进士,特写一纸贺信:“所喜者,昔年安陆已识光”。

取缔洪州巫师,勒令改归农业

夏竦知洪州时,“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夏竦了解情况后,加以取缔,将洪州巫师 1900 余户勒令改归农业及攻习针灸方脉,收缴到的神像、符箓、神仗、魂巾、魄帽、钟、角、刀、笏、沙罗11000余件,全部焚毁掉,并上疏要求下令严禁,以革妖风。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仁宗看了夏竦的奏疏后下诏“更立重法,自江浙以南悉禁绝之”。

拒使契丹,表作“对偶精绝”

天圣三年(1025),夏竦“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仁宗命他奉使契丹。夏竦因为父于契丹入侵,不愿拜见契丹国主,上表说:“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坚决推辞不肯前去。他这个表被当时认为是“四六(骈文)对偶精绝”。

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

在山东省青州有座万年桥,原称南阳桥,俗称北大桥,是一座有千余年历史的古桥,它横架在流经青州市城区的南阳河上。过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唯一通道。此桥历史之悠久,价值之重要,规模之恢宏,建筑技术之高超,在齐鲁大地上是有名的。

这就是景祐元年(1034年)夏竦调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兼安抚使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阳桥,造就了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为防水患,几经筹措,垒巨石固河两岸,用数十根大木相贯,无柱,架为飞桥,由梁柱式木桥改为结构独特的无柱单拱木桥,状如彩虹,故曰“虹桥”。不久,这种造桥技术就被推广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桥的建筑成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

好水川宋军失利,言责不在韩琦

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国主元昊领兵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同年四月,诏夏竦为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判永兴军,韩琦、范仲淹为副使。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统军迎击元昊的西夏军。

韩琦在任福出发前交待得一清二楚:自怀远城经得胜寨(今宁夏西吉东南)直趋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西北),出敌之后对西夏军发动攻击。各堡垒相距才四十里,道路便利,辎重在近,审时度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出敌后据险设伏,敌退回时进行攻击。“及行,诫之至再。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任福不听命令,在好水川与西夏军交战,元昊佯败,诱任福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设的包围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东南)附近,全歼宋军,任福战,西夏军也伤亡惨重,史称好水川之战。好水川之战宋军失利之后,追究责任,韩琦先上书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军尸体,在任福的衣装中得到韩琦嘱诫诸将的公文,上表称好水川之役失败责任不在韩琦,“犹夺一官,知秦州,寻复之”。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卷第十二的“夏英公好处”中写道“英公此事贤矣,而后来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知人善任,保荐范仲淹任副使

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时,夏竦见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范仲淹给夏竦写了封《谢夏太尉启》,启中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

介绍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乙酉(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赋“国清寺”、“石梁”、“琼台双阙铭”等诗词;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知邓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己巳年(1029)官参知政事;天圣辛未(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今山东省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皇祐己丑年(1049)进郑国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建有旌贤院。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丧者,则抚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夏竦的诗文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宋代·夏竦《喜迁莺·霞散绮》

喜迁莺·霞散绮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宫廷生活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宋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宋词精选 , 送别写人微阳下江树,秋叶泛残红,雁背寒塘雨,帆争晚渡风。寺桥人倒影,渔径菊分丛。正是承平日,轻艘万派通。——宋代·夏竦《舟行即事》

舟行即事

微阳下江树,秋叶泛残红,

雁背寒塘雨,帆争晚渡风。

寺桥人倒影,渔径菊分丛。

正是承平日,轻艘万派通。查看更多夏竦的诗文>>

贤良方正的成语典故

《史记·孝文本纪》:汉文帝下诏云“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汉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诚法圣祖、高宗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谏’,应由部臣临时请旨定夺。”

《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门首都竖着金字匾额,也有写着‘贤良方正’的,也有写着‘孝悌力田’的。”

汉代察举贤良属于特举。此科具体名称不固定,一般称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察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此后,两汉屡有诏举贤良方正之令。有时贤良方正连言 能直言极谏者 ;有时单举 能直言者.有时贤良方正连言 可亲民者 ,即直接选拔亲民的官吏;有时贤良方正又与 有道术之士 相联,于是, 有道 曾为东汉察举的独立科目。在汉代,贤良方正常与文学相连称,有时以贤良与文学并立为二科,有时则连称为贤良文学。实际上,贤良与文学相似,都是指通经达变之士,文学实指经学。东汉灵帝时曾立鸿都门学,也以 文字 诏举,专尚书画、尺牍、辞赋,然多为士林所非,视为滥进。此后,诏举贤良不再与文学连称。

汉代诏举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主要是表示广开直言之路。按照董仲舒 天人感应 之说,认为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人世帝王的谴告,灾异降临,表明帝王有过,必须自我检讨,并下诏书求贤,征求意见,匡正过失。所以诏举贤良方正多在日月之蚀,冰雹虫害、瘟疫流行之机。所以,贤良之举属于特举,非为岁举,但与其他特举科目相比,则是察举次数较多的科目。

察举贤良是依照皇帝诏令的规定,由公卿诸侯王、郡守等高级官吏举荐,送至朝廷,皇帝亲自过问,分别高下,授以官职。有时一策即毕;有时还有二策、三策,如董仲舒即连对三策,而授以江都相。每诏贤良对策者常达百数人。在汉代所有察举科目中,皇帝对贤良方正一科极为重视。有人说,论轻重以贤良为重,论得人以孝廉为多。这是有根据的论断。

文言文阅读戚贤

1. 文言文阅读 申屠刚字巨卿

后汉书·申屠刚传原文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

七世祖嘉,文帝时为丞相。刚质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为人。

仕郡功曹。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

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事失则神祇怨怨,奸邪乱正,故阴阳谬错,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惧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数下诏书,张设重法,抑断诽谤,禁割论议,罪之重者,乃至腰斩。

伤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锐,殆乖建进善之旌,县敢谏之鼓,辟四门之路,明四目之义也。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不贤,均权市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

然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亲。

今圣主幼少,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

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今冯、卫无罪,久废不录,或处穷僻,不若民庶,诚非慈爱忠孝承上之意。

夫为人后者,自有正义,至尊至卑,其势不嫌,是以人无贤愚,莫不为怨,奸臣贼子,以之为便,不讳之变,诚难其虑。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

周公至圣,犹尚有累,何况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于鲁,以义寒恩,宠不加后,故配天郊祀,三十余世。霍光秉政,辅翼少主,修善进士,名为忠直,而尊崇其宗党,摧抑外戚,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

方今师傅皆以伊、周之位,据贤保之任,以此思化,则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则祸何不到?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之戒,老氏所慎。盖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

今承衰乱之后,继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赋敛重数,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至乃讹言积弩入宫,宿卫惊惧。

自汉兴以来,诚未有也。国家微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遂圣明之德,昭然觉悟,远述帝王之迹,近遵孝文之业,差五品之属,纳至亲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后,置之别官,令时朝见。

又召冯、卫二族,裁与冗职,使得执戟,亲奉宿卫,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祸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听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

其罢归田里。”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

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本无尺土,孤立一隅,宜推诚奉顺,与朝并力,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

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

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征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虽有明圣之姿,犹屈己从众,故虑无遗策,举无过事。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

今东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人人忧忧,骚动惶惧,莫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徒无精锐之心,其患无所不至。

夫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其势然也。夫离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未有也。

将军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乐德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顺,人所助者信。

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毁坏终身之德,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可不慎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

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译文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七世祖申屠嘉,为文帝时丞相。

申屠刚性正直,常羡慕史鱼酋、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刚常疾恨在心。等到后来被举为贤良方正,因而上书对策说:臣听说朝政有失则天地之神就会怨怒,奸诈邪恶就会捣乱,所以阴阳乖错。

这是老天所以谴责告诫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觉悟过来,使那些心怀奸邪之臣子,畏惧而自责改正。现在朝廷不考查功绩不比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虚伪的诽谤或赞。

2. 沈焕字叔晦文言文阅读

沈焕(1139—1191),字叔晦,定海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 北仑区小港镇)人。24岁中举,后入太学,师事 陆九渊之兄 陆九龄,探究 心学大要。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充殿试考官,调高邮军教授、婺源县令、舒州通判,所至能恤民重教。曾一度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晚年迁居鄞县城内 月湖竹洲。卒谥端宪。继承陆九渊心学,与 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 四明学派,称淳熙四先生。著有《定川言行编》、《定川遗书》等。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 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 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 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 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 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焕之友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人。补入太学。 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又从陆九渊游,曰:“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矣乎。”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徒步往谒之,以书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举乾道八年进士,两授郡教授,不赴。继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为微州教授,微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丞相 留正称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司业 汪逵首欲荐璘,或谓璘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斯人将谁先?”卒剡荐之。知平阳县,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通判宜州,卒。

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袁燮谓璘笃实不欺,无豪发矫伪。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 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淳祐中,特谥文靖。

3. 沈焕 字叔晦文言文阅读答案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4. 文言文阅读贾易字明叔

贾易,字明叔,安徽无为人.七岁就成为单亲孩子.母亲彭氏,通过织布维持家里的开支,每天给贾易十钱(古时货币单位,不知换到现在相当于多少),让他去读书.贾易不舍得花一分钱,每十天就把钱积一起还给母亲.到过了二十岁,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常州的司法参军(就是官衔).认为自己为读书人懂法例,不能把法令法规闲置做摆设,新年开始讨论整顿监狱(或译为刑法更为贴切),只求法令要符合情理,因而说:“情理若与法令相存,法令反而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到他调离常州时,县中已经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

5. 扁鹊见秦武王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④:“君与知之者谋(6)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⑤,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

②示:告诉。

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

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

⑤此:如此。

⑥谋:商量。

释义

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 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 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这怎么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今用

说明要“与知之者谋之”,不要“与不知者败之”。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依靠真知灼见,莫听啧声烦言。除病与知政都是同一个道理。

短章新解

《扁鹊见秦武王》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就会误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故事的寓意在今天看来也就有了新的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秦武王较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在对待病的问题上,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示之病”:然而,一旦面对周围的人建议和劝阻,他又犹豫不决了,结果同样被扁鹊讥讽奚落了一番。

作为一国之君的秦武王在对待自己疾病的小问题上,之所以犹豫不决,关键是对内行和外行的建议缺乏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做不了自己的主。诚然,专家和内行的意见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内行,未必是好事;外行的建议,只要是正确的,多听听也是很有好处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嘛。只有这样全盘考虑,权衡利弊,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把问题解决好,处理好;才能真正做到既不迷信权威,也不至于被周围的意见所蛊惑。

6. 林逋论学问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wowo2525很高兴为您解答!

7.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 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

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

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

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11.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9.(1)已经 (2)屡次、多次 解析:“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的意思。

如我们在《曹刿论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这里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

我们在《陈涉世家》里面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10.(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解析翻译课外文言语句,译出大意即可。

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如:“从”是“听从”的意思,“每”是“常常、每次”的意思,“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

1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

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

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

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

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

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8.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多次下诏赐令各州县兴办大宴。嘉兴县令准备了杂耍,想和监司比赛谁的技艺更精湛。监狱官参加比赛的心情特别急切,当时监狱值班的告诉狱卒说:“倘若我们的杂耍比不过县里的,我们就要受到很重的责罚,如果能有一项比较好的,就能得到奖励。很遗憾,我们没有能行的。”他们互相询问,开始在狱中寻求能人。一些会弄点小玩意儿的人纷纷自荐。这时,狱中有一囚犯笑着说:“我有点拙技,可我现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来看。”狱吏惊奇地问:“你会什么技艺呢?”囚犯回答:“我会绳技。”狱吏说:“好吧,我去给你说说。”于是,狱吏就把这个囚犯的才能告诉了监司。监司问这个人的罪轻重如何,狱吏回答:“这人是受了别人的连累,是偷了点税,别的没什么。”狱官说:“绳技很多人会,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吗?”囚犯说:“我的绳技,和别人不一样。”狱官又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囚犯说:“别人的绳技,都是系住绳的两头,然后站在绳子上面行走或是转圈。我只需用一条绳,像手指粗,五十尺长,不用系,扔向空中,腾跃翻飞,没有不能表演的动作。”狱官非常惊喜,叫把这人记下来。第二天,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