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之交百科-总角之交怎么读音
1.描写七十年的词语
2.总催的词语总催的词语是什么
3.总组词一年级下册语文
4.总角怎么读
5.带有之交的成语
6.发小是什么意思。
描写七十年的词语
1.描写老人五十、六十、七十岁的四字词语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杖围之年和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1、知命之年
出自:孔子《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释义: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2、花甲之年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释义: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3、古稀之年
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义:稀:少。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反义词:锦瑟年华
近义词:年逾古稀
相关成语:年近古稀、年逾古稀、不惑之年、而立之年、有生之年、摽梅之年、垂暮之年。
4、杖围之年
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释义:杖围之年是指70岁。
5、悬车之年
出处:《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释义: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指七十岁。
2.描写晚年的词语描写晚年的词语有:老态龙钟、鹤发童颜、老当益壮、暮景桑榆、迟暮之年
1、老态龙钟
读音:lǎo tài lóng zhōng
释义:指行动不灵便。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处:宋·陆游《听雨》诗:“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
译文: 年老体衰身上的疾病还没有痊愈,又有世间的烦心事打乱自己的幽静的心情。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等。
例句:他虽然已经是老态龙钟了,走路时却仍然步履矫健。
2、鹤发童颜
读音:hè fà tóng yán
释义: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出处:唐 田颖《梦游罗浮》诗:“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译文:说自己不是神也不是仙,鹤发童颜自古以来无人能比。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我看见一些鹤发童颜的科学家,奋发挺进,拾级而上。
3、老当益壮
读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释义:形容年纪虽大但志气豪壮。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译文:大丈夫的志气,不得志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越发豪壮。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老当益壮的伙伴。
4、暮景桑榆
读音:mù jǐng sāng yú
释义: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
出处: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译文: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例句:桑榆暮景的人总爱回忆往事。
5、迟暮之年
读音:chí mù zhī nián
释义:比喻晚年,形容人至老年。
出处:近代孟森等《清朝野史大观·第九卷·两大文章》:“痛思臣母迟暮之年,不幸身婴残疾。”
译文:悲痛的思念承德母亲晚年,不幸身患残疾。
用法:作宾语。
例句::他虽然到了迟暮之年,但是学习的热情丝毫不减。
3.古人形容年龄的词年龄的来别称
孩提
幼儿时期自
总角
童年时期
及笄
女子15岁bai
弱冠du
男子20岁
花信
女子24岁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命
50岁
花甲
60岁
古稀zhi
70岁
喜寿
77岁
米寿
88岁
白寿dao
99岁
耄耄
80-90岁
期颐
100岁
4.描写年龄的成语大全1.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例1:懵懂的金钗之年,留下的印迹斑斑驳驳。
例2: 已过金钗之年的我已不再无忧无虑,忧伤离我越来越近,欢乐离我越来越远。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丈许,在春末夏初开花,成穗状,初为嫩叶所卷,叶渐展而花渐开,二月正是含苞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豆蔻年华”一语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
例:“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
5.描写人年龄的诗句您好: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寿 77岁
耄耋之年:80
米寿 88岁
鲐背之年:90
白寿 99岁
期颐之年:100
年龄诗句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6.形容老人的词语原发布者:欣雅网络科技
形容老年人的词语
篇一:形容老年的成语1
白发红颜
读音:báifàhóngyán
释义: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出自:宋·佚名《宣和画谱·道释四》:“(徐知常)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白首相知
读音:báishǒuxiāngzhī
释义: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出自:明·孙仁儒《东郭记·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
白首之心
读音:báishǒuzhīxīn
释义:老年时的壮志。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迟暮之年
读音:chímùzhīnián
释义: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造句:痛思臣母迟暮之年,不幸身婴残疾。(《清朝野史大观·第九卷·两大文章》)垂暮之年
读音:chuímùzhīnián
释义: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出自:宋·张元干《庐川词·醉落魄》:“年华垂暮犹离索。”
反老还童
读音:fǎnlǎohuántóng
释义: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出自:汉·史游《急就篇》:“长乐无极老复丁。”《旧唐书·宦官书》:“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复能返老还童。”风中之烛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姥爷,祝您永远快乐健康,笑在
7.形容80岁老人的词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
总催的词语总催的词语是什么
总催的词语有:总而言之,总角之交,总角之好。
总催的词语有:催命鬼,总角之好,羯鼓催花。2:结构是、总(上下结构)催(左右结构)。3:注音是、ㄗㄨㄥˇㄘㄨㄟ。4:拼音是、zǒngcuī。
总催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
二、引证解释
⒈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参阅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_·佥粮里》。引清吴嘉纪《海潮叹》诗:“_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司陈此情。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
三、网络解释
总催总催,读音zǒngcuī,汉语词语,指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出处于清·吴嘉纪《海潮叹》。
关于总催的诗句
画鼓轻敲总催发前夜总催骂前夜总催骂
关于总催的成语
总戈成林后浪催前浪林林总总总角之交催人泪下总总林林总角之好总而言之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总催的详细信息
总组词一年级下册语文
总的组词有总是,总之,总计,总结,总和,总共,总理,总部,总算等。
“总”,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zǒng,最早见于秦系简牍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总”的基本含义为聚合,聚在一起,如总之、总数;引申含义为概括全部,主要的,如总纲、总则。在日常使用中,“总”也常做动词,表示统领,统管,如总朝政。
关于总的成语
1、总而言之zǒng ér yán zhī:总之,总括起来说:总而言之,什么都有。
2、林林总总lín lín zǒng zǒng:形容事物繁多。商店里的商品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3、丑媳妇总得见公婆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现多用于口语。
4、总角之交zǒng jiǎo zhī jiāo: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束成小髻,称为总角,借指童年时代。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也作“总角之好”。
5、总戈成林zǒng gē chéng lín:聚集兵器可以成林。形容兵力强盛。
总角怎么读
这个词语读[zǒng jiǎo]
基本意思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
近义词
近反义词解析
古稀
成语出处
1、《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2、《陈书·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3、《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4、《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5、《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 更始 立纪。”6、《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始总角,翁犹壮年。”
相关例句
1.
他们俩是总角之交了,彼此都知根知底。
2.
我们是总角之交,阔别五十年,重新聚首,感到分外亲切。
3.
阔别多年的总角之好,再度重逢,大家都感到分外高兴。
4.
泪尽处,思绪成空!哀曲未断,残声将逝,总角之交,血袍丝连。
总角造句
1、“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总角辨惠,文藻清艳”。
2、一对总角之交,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或为自己的抱负,或为自己的家族,一步步地慢慢前行。
3、诶,公瑾,你我总角相交,昆仲之情,何必拘泥于世俗礼法。
4、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5、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
6、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7、嘉靖十三年(1534),杨慎在云南的另一位总角之交王廷表迎他到阿迷(今开远)住了几个月,游览了滇南。
8、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
9、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初相见。
10、我们从小一起张大,可谓总角之交,情谊深长,可惜是我无能,只给他打下十一个行省的地皮。
11、哈哈,既然你和文若是总角之交,那我等也不必客气了!
12、云天,我和你父亲是总角之好,和你师傅相交莫逆,我就托个大,你就叫我智叔吧。
带有之交的成语
莫逆之交、君子之交、失之交臂、泛泛之交、八拜之交、生之交、患难之交、管鲍之交、刎颈之交、总角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竹马之交、点头之交、纪群之交、布衣之交、杵臼之交、舍命之交、贫贱之交、一面之交、尔汝之交、金石之交、半面之交、道义之交、臼杵之交、市道之交、缟纻之交、忘形之交、心腹之交、物外之交
1、莫逆之交
解释: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出自:春秋·庄子《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四个人人相视而笑,发自内心感情融洽,于是成为了好朋友。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2、君子之交
解释: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自:春秋·庄子《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况且君子的交情像水一样淡,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3、失之交臂
解释: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出自:春秋·庄子《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我终身与你失之交臂,怎么能不觉得悲哀呢?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当面错过机会
4、泛泛之交
解释:泛泛:一般,平常。交情不深的朋友。
出自: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或全不交际,或普作泛泛之交际。”
5、生之交
解释:同生共的交谊。
出自:胡采《序》:“对于在老阎和梁建这一对~的老战友之间所发生的严重分歧,深深感到烦恼。 ”
发小是什么意思。
意思北京话的一个方言词,就是指父辈互相认识,从小一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又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常用于口语,它是较有特色的北京发音。
读音?fàxiǎo
其他发小于同性之间叫作总角之交,异性之间叫作青梅竹马。
扩展资料同类词语
1、总角之交?[zǒngjiǎozhījiāo]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出处:《诗风·齐风·莆田》:“婉兮变兮;总角_兮。”
2、竹马之交?[zhúmǎzhījiāo]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3、总角之好?[zǒngjiǎozhīhǎo]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出处:《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