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之笔的翻译-点睛之笔的翻译成英文
1.古诗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2.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及翻译
3.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重点字翻译
古诗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一、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先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刘禹锡很高兴,就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他被贬到和州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就把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旧时又称历阳,所以说“人在历阳”。那位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二、《陋室铭》知识点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考点在:动词,在于,在乎;仙:仙人,古达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有仙人的山就是名山;则:副词,就;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出名,有名”;灵:神异,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显得神异、显得有灵气”。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考点斯是陋室:这是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与“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是”用法一样。斯:指示代词,此,这。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馨( xīn):本是指能够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德行美好,“德馨”译为“品德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是:这虽然是个简陋的房子,但由于是我这样品德好的人居住,所以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青苔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考点上:动词,爬上,蔓延上;“绿”与“青”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绿”“使……青”。
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考点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白丁:本是指平民,这里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唐朝的服色以柘黄(黄赤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无地位。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考点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读作tiáo,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是用泥金书写,所以称为“金经”。
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静,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考点丝竹:这里指代乐曲、音乐。丝:指弦乐器,如二胡;竹:管乐器,如笛子、箫。这里采用借代修辞,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助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丝竹”是乐器的主要材料,所以用“丝竹”指代音乐,联系具体语境看,这里是指世俗音乐。乱耳:扰乱双耳,这里指扰乱心境。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指代官府文书。这里也是借代修辞。“案”是办公桌,“牍”是公文,所以用“案牍”来指代官场文书。之:语气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
考点诸葛庐:指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今四川。扬子云:指扬雄。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他读书的地方建有子云亭,成为读书写作生活的象征。李白有诗云:“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考点“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理解为“有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引文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想到九夷(指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简陋,怎么能去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哪有什么简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不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其他知识点
1.关于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关于文体
《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3.关于主旨
本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来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关于写法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却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全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写法:
其一是运用类比。作者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诸葛亮、扬雄的屋子来类比自己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二是运用对偶和借代。从“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所居之景,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是所交之友,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是所为之事,即“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由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三个方面的句式都是对偶句,“丝竹”与“案牍”是借代。
其三是运用引用。最后引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何陋之有”来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呼应了开篇的“惟吾德馨”,又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其四是采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往往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本文表面写“陋室”,而意在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其五是采用骈体。本文属于骈体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为“四六文”。骈体文在语言上的显著特点就是骈偶。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称偶,因此,“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称对偶、对仗。其基本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对称(句首句尾的虚词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不算在内)。骈体文开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从唐宋开始逐步被“古文”(即“散文”)所代替。
四、题目设计
1.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都已成为沿用至今的成语。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关于“座右铭”
1.“座右铭”的来历
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见《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
译文:东汉崔瑗的兄长崔璋被别人杀了,崔瑗(替哥哥报仇)杀了仇人,(之后)四处逃命。遇到朝廷特赦才重回家乡。他做了一篇铭文,来自我警诫,曾经放在座位的右边,所以叫做“座右铭”。
解释:这段文字解释了座右铭这一文体的由来。其中有一个被动句,是“为人所杀”。“蒙赦而出”的“蒙”是动词,意思是“蒙受、受到”,“赦”是“赦免、免罪”的意思,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做“蒙”的宾语。
2.崔瑗的《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惦记,接受别人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而内蕴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人力戒逞强好胜。小人浅陋固执却自以为美德,君子内敛锋芒,别人就难以估量。君子要慎言、节食,知足方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人生自会芳香四溢。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及翻译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注释:
1、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望眼:视线。
6、缘:因为。
《登飞来峰》王安石作品赏析和作者简介:
一、作品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是用典。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
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重点字翻译
1. 《荀巨伯探友》重点字词的读音和翻译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 (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 (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 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对……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语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 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 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2. 《荀巨伯探友》重点字词的读音和翻译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 (5)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 (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 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
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对……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语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 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 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3. 荀巨伯探友 古文翻译《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4. 《荀巨伯探友》的文言文解释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5. 《荀巨伯探友》古文翻译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6. 荀巨伯探友 文言文译文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荀巨伯探友选自 《世说新语·德行》。这本书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颂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
7. 创业与守成 荀巨伯探友 的文言文翻译,急用,快额原文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译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
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