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秘:在正史里武圣关羽真实武力三国应当排第一

2.《三国志》关羽为什么会失荆州?

3.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有哪些

4.求《三国志》中人物分析

5.《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性格描写有何不同?

6.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揭秘:在正史里武圣关羽真实武力三国应当排第一

绝伦逸群三国志战略版是谁-绝伦逸群三国志战略版

三国是个很有内容的时代,这个应该是共识。当然,作为这个时代的小说载体,《三国演义》其实也有很多学问。你可以说它是本《管理学著作》、《心理学著作》、《人际关系学著作》,或者是本《实战兵法案例手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内涵。比如,当年努尔哈赤就把它当做兵法指南,筹谋着率清兵入关那会儿,手里就捧着一本。当然,我们还可以当做武侠小说看看。既然当作武侠小说,里面的英雄人物自然可以分出个高下。因此,民间说书人就搞了一套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云云。当然,可能也有其他的排法。但无论如何,吕布毫无争议都是第一的。这第一是怎么来的?当然是打出来的。

《三国演义》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双方阵前各出一将,然后就是“你是风儿我是沙,咣咣铛铛干一架”。这干架,现代文艺一点的说法叫PK。干嬴的,武力自然就厉害,干输的或者干脆掉了脑袋的,武力排行自然就要落到后面。当然,也有干上数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吕布总是占上风的一方,唯一的一次败绩,还是刘、关、张三兄弟耍赖皮,搞了一个组团。当然,也正是这“三英战吕布”,奠定了吕布三国武力第一的地位。

遗憾的是,《三国演义》虽然写得精彩,但阵前PK这事,在三国还真不流行。有人曾做过考究,三国这时代没有马镫,至少,是不普及的。马镫是什么,这玩意主要是和马鞍配套的,马鞍支撑臀部,马镫支撑双脚,这在几何学上就形成了三角支点,稳定,不容易掉下来。没有马镫,就无法彻底解放双手,这样的姿势,要骑着马干上几十回合,还是挺困难的。因此,三国时代两军交锋,作主将的,要么在压在后营指挥调度,要么就干脆冲到前面,加入乱战厮杀。这就是常说的领导要“身先士卒”。“身先士卒”这样的记载,在三国这个崇武年代还是很多,比如:

“(曹)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牛)金等乃得解”。“(张)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凌)统复还战,左右尽,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看的出来,曹仁、张辽、凌统等人都是以一敌十的牛人,武力值相当高。当然,这样的人物,记载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到《三国志》里去翻。但是,曹仁等人这是乱战,而且面对的也多是虾兵蟹卒,并没有拿下对方主将的实际记录,要登上武力榜前列,是不太有说服力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刚才已经说了,由于装备限制(没有马镫),武将直接照面PK的机会不多。

武将鲜有PK,但还是有。上场的,正是我们常说的武力男一号吕布,这在《英雄记》有记载。《英雄记》这书,谈不上正史,从性质上讲,有点我们现在地摊上买的八卦周刊那种味道,而且多数也已失传。但此书作者,是三国同时代人王粲,因此,尽管有点捕风捉影,但还是有一定可信度。记载如下“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看的出来,吕布、郭汜二人还真干过一架,吕布赢了。这郭汜马贼出身,而且一直为董卓器重,应该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这说明吕布确实是有点本事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非徒有虚名。

但就凭这个,吕布就能坐稳三国武力第一的宝座。肯定有人不服,譬如,关羽就是一个。关羽这人恃才傲物,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也作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一些我们熟识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都是《三国演义》为了剧情需要,套在他头上的。但“水淹七军”等,都是确有其事的。因此,各方对关羽军事能力的评价都是极高的。我们可以从魏、吴、蜀三方阵营里,提取一些对于关羽的评价(均采用《三国志》的记载)。魏方在某次军事会议上,群臣有这样的评价:“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吴方代表人物周瑜的评价是:“熊虎之将”蜀方的诸葛亮就更不得了,直接将关羽和张飞、马超做了比较:“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看的出来,关羽无疑是蜀将中的NO.1,是灵魂人物。

当然,有人可能要提出质疑了:这军事能力不能和武力值划上等号嘛。对,我们还得摆事实的。摆什么?刚才说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都不是关羽的作品,但关二爷做的,只有一件:“万军之中斩颜良”。当然,牛气的事,仅此一件,就足够了。颜良是谁?袁绍军中的一哥,一些很牛气的人物,比如文丑、鞠义、张A等,排名都在他后面。我们的颜良同志,“绣袍金甲、持刀立马”,当然,这个是袁军眼里“卖家秀“的形象。在关羽眼里,却是另一番“买家秀”状况,“如土鸡瓦犬、插标卖首尔”。其实,关羽估计真没说过这话,应该是《三国演义》为了剧情需要加上去的。

但接下来的事件,却是《三国志》明文记载的:“刺良于万马军中,斩其首还”。当然,对于关羽这逆天一战,太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也编排了诸如什么“关羽座驾是赤兔马,快,法拉利”、“刘备和颜良打了招呼,朋友圈里早跟关羽微信了,只待来降”云云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三国志》记载还没完,关键的还在后面一句:“绍诸将莫能当者”。什么意思?就是杀了主将,对方连吭气都不敢吭一声。其实,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刺客,可能也会有一些办法干掉敌人阵营里的核心人物,但往往也会被剁成肉泥。而关羽却是丹凤眼一闭一瞪,一干敌将吓尿了,两股战战不能自已。这敌军之中杀上将如探囊取物,跟玩一样,牛气吧?值得说明的是,万军之中孤身斩上将首级的事件,不仅是在三国,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鲜有记载。仅凭此点,关羽坐定三国武力榜头牌,应该是毫无疑义。

《三国志》关羽为什么会失荆州?

今天每当人们想要形容一个人粗心大意、骄傲轻敌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时都会想到这样一句话:“大意失荆州”

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历史出处来源于:东汉末年,荆州在赤壁之战后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后,委派大将关羽留守荆州根据地。在取得益州之后,虽然刘备集团用割让长沙、桂阳两郡的方式换取了联盟的维系,但此举并没有满足江东集团对荆州觊觎野心。于是在关羽发动北伐的襄樊之战时,孙权派大都督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关羽也因为腹背受敌而被孙权俘虏。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这一段历史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改编,比如:水淹七军、白衣渡江、败走麦城等等。

古往今来人们每当看到这段故事无不痛恨江东孙吴的两面三刀背信弃义;也为关羽疏忽大意没能察觉敌人的狼子野心而扼腕叹息。

那《三国志》所记载的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因为大意吗?还是另有原因?

我认为,关羽失去荆州是三种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羽的“大意”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点:关羽长期性格傲慢导致镇守荆州的策略失误

这一点几乎是历史爱好者公认的一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此也有所评价: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而且关羽的傲慢自大非常的具有“关羽特色”:傲慢的对象“雨露均沾,无论是敌是友绝不厚此薄彼。”

在当年关羽曾经在曹操帐下效力之时,袁绍兵强马壮,手下颜良、文丑有万夫不当之勇,可在关羽看来他们“不过乃插标卖首耳”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曾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通过联姻来巩固孙刘联盟,这本是当时常用的外交手段。

可关二爷的回复却不讲究什么“蜀汉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吴蜀关系,愿同东吴一道,进一步落实双方达成的共识,为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孙刘联盟而不懈努力。”不仅没用外交辞令,反倒对孙权进行了人身攻击“吾虎女不能嫁犬子”。从此在孙权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吴主传》

即使是对同僚也不例外。刘备在自称汉中王后,册封马超为大将,身在荆州的关羽不以为然,认为马超新降之人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竟然要亲自入蜀和马超比试一番。

为了不破坏内部的安定团结,诸葛亮不得已亲自给关羽写信,在信中将马超和张飞划分为一等,而关羽则是超世之杰、无与伦比的“美髯公”,极尽吹捧之至。关羽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不禁飘飘然,这才打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

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

而正是这种高傲自大让关羽错误的判断了当时的形势,当看到刘备率领其他将军在西线汉中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后,关羽此时自然不甘落后,悍然擅自发动了襄樊之战。

关羽看到了刘备在汉中大胜,却没有看到刘备军团此时也是强弩之末、人困马乏。此时已没有能力对自己的军事行动进行牵制或者支援。

关羽看到了曹操败退关中,却看不到谨慎的曹仁不是夏侯渊之流可比,曹仁多年经营的襄阳、樊城更不是曹操眼中的“鸡肋”,关羽大军杀到面对的不仅是和自己势均力敌的襄樊守军,更有他们身后的中原精锐“虎豹骑”。

关羽看到了孙权一次次被自己侮辱之后只能忍气吞声,吕蒙在自己的兵威之下更是吓得称病不出,就放心的抽调了荆州后方的兵力支援前线。但他却认识不到此时的敌我形势已经发生改变,而孙权、吕蒙更绝不是他眼中的懦弱无能之人。所以关羽前脚发兵,身后的孙吴就已经开始对他磨刀霍霍。

一个骄傲自满的人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不能正确估计敌我实力,导致作出错误的决策判断。关羽在荆州之战前,从温酒斩华雄到斩颜良诛文丑,确实可谓是“威震华夏”但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功绩,让关羽越来越目空一切。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骄兵必败,而且都是被自己最看不起的人所击败。此亦天道。

第二点:关羽所占领的只是荆州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里部分具体指,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前所占领的荆州南郡部分地区以及武陵、零陵两郡。

为什么说部分这个词很重要呢?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赤壁之战后三国进入到了鼎足而立的阶段。三方势力在大势上势均力敌,具体就体现在战略要地“天下之腹”——荆州,同时被三家所瓜分。而三家在这一阶段都将攻略重点放在自己的后方:曹操平定雍凉、刘备攻略两川、孙权占据交州。

巧合的是,三家在荆州范围内的战略优势和他们打势力强弱居然惊人的巧合,曹操占据荆州的治所襄阳,孙权占有战略要地江夏,后来又从刘备手中拿到了南方得长沙、桂阳,而刘备占据的南郡的江陵则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零陵和武陵虽然地大,确实荆州七郡之中最穷的两个郡,战略意义和曹、孙之地不可同日而语。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有哪些

成语

不出所料

谗言之可怕处,就是传播者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哪怕是一丁点。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云

诸葛亮这一生,诚恳忘我的工作,就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情动难已,连自己说些什么话都不清楚。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虚而入

田丰的这一提议,已经超出了袁绍的所能理解范围之内,因而不能采用,若袁绍能听取此计,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

出自:《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公孙瓒的大兵压境,倒是让袁绍白白地捡了“入主冀州”这个大便宜。韩馥的行为实为不智,大大的地盘拱手让于人,从让人仰鼻息百而转变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伯仲之间

将班固提到了傅说的高度,不知傅说他老人家是否能答应。

出自: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作奸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个人行为如何,都因有有关机构来执行。诸葛亮提醒人们,有罪无罪,有法律说了算。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有勇无谋,是谓匹夫;有谋无勇,是谓文士;有勇有谋,方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手不释卷

经诗书文籍熏陶的曹丕,虽在统一大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文学修养却是非其他君主扩一般文士所能匹敌的。

出自:曹丕《典论》,其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月明星稀

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曹操在写诗时观察得很仔细,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许多,现在还有人在写文章时还会用“星月交辉”的词来,应当好好地读读这道诗。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顾曲

周郎风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品头论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为才华快要溢出,往往就好这调调。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绝伦逸群

诸葛亮的这顶送给关公的高帽子,于无形之中,化解了一场武将的纷争。

出自:《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一身是胆

用这词形容云哥,再也恰当不过,刘备的眼光及识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才高八斗

这个成语,与三国人物有关,与三国事件无关,一个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国山水诗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后,说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此事发生在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去讨伐张绣,当时,那个天气叫热,吐口唾沫出去,立时就给蒸发掉了,何况是还要在曲折的山道上行军,几个体弱的,一时抗不住,都倒在了路边,战士们一片哀声载道,大有兵变之势。

曹操想,这可不行啊,捅出了漏子,大家都要玩完。于是,手搭凉棚,便在向前望了一会后,说道:“哇噻,好大的一片梅林,从我那如望远镜般的眼睛中可以看见,那梅子又大又好吃,酸中带甜,甜中透着酸,一定解渴。”

士兵们一听,嘴里的哈喇子流了一地,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焕发,大步流星地快速向前,从而来到了水源之地,大大地痛快地喝了一回。

求《三国志》中人物分析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性格描写有何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 。~~~~(>_<)~~~~ (那个复制我答案の人,我跟你拼了)

:-(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の,5555555555

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 ,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晋太康元年(280),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

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

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

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