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枝加叶是什么意思啊-添枝加叶是成语吗
1.句子的基础知识
2.意思相同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3.提升三年级小学生句子书写能力,这六条不得不看!
4.她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修改病句
5.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什么
句子的基础知识
句子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而相关的基础知识大家又有什么样的了解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句子的基础知识,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句子的知识要点
1、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通过缩句练习,从感性上区别句子的主干和枝叶;通过扩句练习,把句子写得更具体、生动。
3、掌握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4、能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语造句,做到文从字顺,意思完整。
5、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6、掌握几种常见句式的变换。
7、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同学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我游览了长城。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二、扩句和缩句
1、扩句:就是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如:太阳初升。
金色的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慢慢地升起。
2、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枝”和“叶”,保留其主干。
作用:使句子简练,便于表达理解。
方法:保留主干,删除枝叶。“谁+干什么(或怎么样)”
缩句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步骤:
(1)去掉枝叶。先把起修饰作用的“---的---”“---地---”“---得---”的内容删掉。
(2)分辨句式。先看句子讲什么,然后画出主语“谁”或“什么”,再画出“干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把其余的去掉。
(3)把画出的部分连起来读一读,看句子是否还有表修饰或限制的词,如果有,再删去。
(4)看句子是否完整。
(5)看原句的意思是否改变。
如:清脆悦耳的鸟叫声从远处的山林里传来。
鸟叫声传来。
三、句式的变换
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达方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常见的有: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3、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4、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5、归并意思相关联的句子;
6、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
四、各种句式的互换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如: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把字句: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
被字句: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
2、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如:他是一个好人。
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能”、“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该题是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变为感叹句直接加上感叹词。
改为反问句: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改为感叹句: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3、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直接引用改间接引用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引用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引用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的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如: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
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
4、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加坚定有力。
如:老师上课不能不听。
5、转述句改为拟人句、比喻句。
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改为拟人句)
这棵树高。(改为比喻句)
五、关联词语
(八种常用关联词) 并列关系: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甚至……、不光……还、不但……还 选择关系: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可是……、……然而……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要是……就、假如……就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 取舍关系: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六、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的重点和难点是寻找病因。小学生常见的病因一般有“成分残缺”、“用词不当”、“搭配不当”、“重复累赘”、“前后矛盾”、“不合事理”、“分类不当”等。对具体的句子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要简单套用某一病因。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因此,修改前必须读懂句子,明确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对没有表达清楚的部分进行修改。修改后还要致细检查,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
常见的病句有一下几种:
1、成分残缺。即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
如:看了这部**,深受教育。
2、词语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分之间,附加成分和主要成分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3、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4、重复啰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
5、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
6、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7、用词不当。
如: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错误。
8、分类不当。
如:海洋里有带鱼、黄鱼、鲤鱼和鲸鱼。
9、指代不明。
如:小明来找小强,他在他的家里一起做作业。
10意思含糊不清。
如:《林海》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七、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
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八、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种类
1、点号:主要用来表示语言中的停顿和语气。点号有七种:
句号(。)问号(?) 感叹号(!)顿号(、) ?逗号(,) ?分号(;)冒号(:)
2、标号:主要用来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有七种:
引号(“”‘’)括号(()[])破折号(——) 省略号(……) 书名号(《》〈〉) 间隔号(·)着重号(·)
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如: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2、问号:表示一个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如:我们坐车去吗?我们坐火车去。船呢?先从船,……
3、感叹号:用在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表示强烈的感情。感叹句和语气很重的祈使句才用感叹号。
例如:(1)好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叹句)
(2)小李,快来!快来!(祈使句)
注意:在感叹句中,如果有的成分倒置于句末,感叹号应放在句末。
例如: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5、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的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例如: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
6、分号:表示一个并列复句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如: ?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7、冒号:
一种是用在总括语之后(提示下文)。
例如:下午他拣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子,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抬秤。
一种用总括语之后(总结上文)。
例如: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注意:“××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在说后面要用冒号。放在引用的话的中间或后边的时候,在说后面不用冒号。
例如:“谢谢你,”李老师,“放右边书架上。”
8、引号:
第一种表示引用。
例如:他告诉我:“小王出去了。”
第二种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 “六一”
第三种表示着重指出或强调的内容。
例如:母亲是个“平凡”的人。
9、破折号:
第一种表示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
例如: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第二种表示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
例如:大家正谈得高兴,——他走了进来。
第三种表示语音的中断、延长。
例如: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了起来。
第四种表示递进。
例如: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
10、省略号:
第一种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例如:就是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第二种表示说话断续。
例如:唔……,唔……,唔……这个……这个我记不得了
第三种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
例如:他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把它带给……”
11、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
例如:《最后一课》
标点符号的位置
1、点号要打在语句的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点号可以打在行的末尾,但不能打在行的开头。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行的末尾,后半个不能放在另行的开头。
3、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把它分作两截分别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意思相同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意思相同,但一个是褒义词,一个是贬义词的四字成语:高瞻远瞩(褒义词)——好高骛远(贬义词)、深谋远虑(褒义词)——老奸巨猾(贬义词)、神机妙算(褒义词)——诡计多端(贬义词)、精益求精(褒义词)——吹毛求疵(贬义词)、流芳百世(褒义词)——遗臭万年(贬义词)
一、高瞻远瞩(褒义词)——好高骛远(贬义词)
1、高瞻远瞩 [ gāo zhān yuǎn zhǔ ]?
释义: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瞩(zhǔ):注视。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人之徒也哉。”
译文:闭目塞听,不思不想,不登高博览远望的人,和人是一类的啊!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褒义,比喻目光远大
2、好高骛远 [ hào gāo wù yuǎn ]?
释义: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出处: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译文:有些不好的学生看不起身边的小事而去追求高远不切实际的目标,一直到也一事无成啊。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
二、深谋远虑(褒义词)——老奸巨猾(贬义词)
1、深谋远虑 [ shēn móu yuǎn lǜ ]?
释义: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译文: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计划得很周密。
2、老奸巨猾 [ lǎo jiān jù huá ]?
释义:形容世故深,极其奸诈狡猾。老:老练。奸:奸诈。巨:大,引申为非常。猾:狡猾。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译文:即使老奸巨猾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奸诈狡猾的人
三、神机妙算(褒义词)——诡计多端(贬义词)
1、神机妙算 [ shén jī miào suàn ]?
释义: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
译文:又能用奇谋异术发现潜藏的坏人坏事,京师称赞,认为王涣有神机妙算。李贤注:“智商如神一样高。”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2、诡计多端 [ guǐ jì duō duān ]?
释义: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出处:宋·苏辙《论吕惠卿》:“怀张汤之辩诈,兼卢杞之奸凶,诡变多端。”
译文:怀张汤的诡辩诈术,兼卢杞奸邪凶恶的,诡异变化多种多样。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笔顺
四、精益求精(褒义词)——吹毛求疵(贬义词)
1、精益求精 [ jīng yì qiú jīng ]?
释义:(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出处: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译文:《论语·学而》:“《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代的朱熹解释:“说治疗骨质增生,既要切掉一截,还有再磋平滑,加工玉石呢,既要雕琢出形状,又要打磨细腻;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更好。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要求更加好。
2、吹毛求疵 [ chuī máo qiú cī ]?
释义: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译文: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指故意挑剔,贬义。不作对待自己
五、流芳百世(褒义词)——遗臭万年(贬义词)
1、流芳百世 [ liú fāng bǎi shì ]?
释义:流:流传;芳:香,指好名声;百世:时间久远。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译文:桓温躺在床上说道:“我做不出一番大事业了,将会被晋文帝、景帝所耻笑。”接着一下坐起来说:“既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也不能遗臭万年吗!”
成语用法:作谓语;指好名声。
2、遗臭万年 [ yí chòu wàn nián ]?
释义:遗臭:后留下的恶名。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译文:既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也不能遗臭万年吗!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贬义词,用于坏人。
提升三年级小学生句子书写能力,这六条不得不看!
一、句式变换
(一)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例如: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苍蝇和蜘蛛。(陈述句)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整个儿包住了。(把字句)苍蝇和蜘蛛被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被字句)由上例可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变换的具体方法是: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2、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一大滴松脂)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3、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苍蝇和蜘蛛)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①”、“非不”、“不能不”等。例如: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惊叹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肯定句)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不得不惊叹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双重否定句)。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 色彩。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虽然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其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的感情 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较高。
例①”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陈述句)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
②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陈述句)看着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怎能不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呢?(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加上语气助词“呢”、“吗”。
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
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反问句是我们小学阶段必需掌握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感情丰富饱满,合理使用反问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变换把某个人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转述。
例①对废墟中的孩子说:“我是温家 宝爷爷,你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直接叙述)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温家 宝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间接叙述)
②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直接叙述)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要向导得想想办法。(间接叙述)同伴焦急地要向导想想办法。(间接叙述)
两种句式相比较,可以看出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更能彰现说话人当时的语感、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用间接叙述的方式来写,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读来不带有任何的感情 色彩。
一般的说来,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原则:
第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第二,句子通顺,无语病。
如果想把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的内容,就用间接叙述。
(五)修辞手法的变换。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分辨掌握好,但对修辞手法的转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例①雨一直下着。(陈述句)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拟人句)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比喻句)②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蛮可爱蛮可爱的。(设问)(比喻)比喻和夸张的区别:比喻句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本身没有关系。夸张句中被夸张的和本身有某些相同之处,或形状、或声音、或颜色等有相同的地方。
二、仿写句子
仿写,就是将已有的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段为例句,要求学生仿照已有的句子的句式、修辞方式、情感等,用指定的(也有不指定的)词语或造出新的独立的句子来。例幸福是什么?救灾战士说:“幸福就是从废墟中救出劫后余生的人们。”幸福是什么?医生说:“幸福就是看见病人康复后的笑容。”幸福是什么?老师说:“幸福就是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播种知识的种子。”幸福是什么?我说:“幸福就是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碧海间任意遨游。”
仿写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仿句和例句的内容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感情 色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要匹配。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仿句与例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句式要统一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例句的结构要一致。但要注意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共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例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3、修辞要相同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基本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例句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方法。
三、修改病句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 修改病句是为了进一步练习把话说完整,把词语用得准确,把意思说得明白合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小学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病句种类1、成分残缺2、用词不当3、搭配不当4、词序混乱5、重复累赘6、前后矛盾7、指代不明8、归类不当对于其它病句的种类,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但是对于词序混乱,学生把握的力度不够。
例①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成分残缺)改为: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中国摆脱了贫穷与落后。
②二王庙的修建就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建成的。(重复累赘)改为: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建成的。二王庙的修建就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首先读懂句子,弄清要表达的意思,从例句中可看出,其主要意思是: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提高了,其次,找出什么毛病影响了这句话意思的表达,从病句中可以看出“普遍”只能与“提高”相搭配,而不能与“成绩”相搭配,所以,属于词序混乱,应将“普遍”放在“提高”前。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1、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2、保持句子的原意。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4、改动最少。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1、首先要读懂句子;2、然后在原句上查找,是什么毛病影响了句子的意思表达;3、按照句子的意思“对症下药”的修改: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四、扩句和缩句
(一)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例①老班长钓鱼。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扩句)(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②我看着这一幕。瘦小的我呆呆地看着这感人的一幕。(扩句)
扩句的注意事项: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二)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的基本步骤: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例①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我思念着启蒙老师们。(缩句)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②都江堰是两千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建的一条大堤。都江堰是大堤。(缩句)
③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我和同伴们前进。(缩句)
④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 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杂交水稻是“第五大贡献”。(缩句)
缩句的注意事项: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但可以保留“着、了、过”。
4、句子中的专用词不能去掉。如:“启蒙老师们”,“第五大贡献”等。
五、关联词语运用
(一)关联词语在句子的表达中起关联的作用,它使前后意思联系更加密切,层次更清楚明了,表达更有逻辑性。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认识和学会使用以下几种关系的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常见的关联词:既……也(又);又……又;一方面……一方面;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是…不是。
2、递进关系常见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仅……也;不但不(不仅不)……反而(反倒)。
3、选择关系常见的关联词:或者(或是)……或者(或是);是……还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宁肯)……也不。
4、转折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虽然(虽、尽管)……但是(可是、却)。
5、因果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由于;因为;因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6、假设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假如、假话、假若、要是、倘若)……就(那么、那、那就);即使(就是、就算、哪怕、纵然)……也(还、总、仍然)。
7、条件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还、也)
(二)考试时常见的题型有:
1、选择关联词语填空。虽然……但是……即使……也……不但……还……只有……才……
例①我们不但要学好课内的学习内容,还要多读课外书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②我遇到过许多学者,虽然他们庄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是他们教给我的远远不及那位小学老师。
③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按时完成。
分析:先要读懂每个句子意思,看它属于哪种关系,然后在括号里填上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意思不变。如例句①是递进关系,应填(不但……还……);例句②是转折关系,应填(虽然……但是……)。例句③是假设关系,应填(即使……也……)。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每组中的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例①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递进关系)
②我常常去探望青鸟的巢。我从来不偷鸟蛋,不毁坏鸟窝。我虽然常常去探望青鸟的巢,但是从来不偷鸟蛋,不毁坏鸟窝。(转折关系)
分析:先要读懂每个句子意思,看它属于哪种关系,然后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加的时候把第一句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把后面一句话的人称代去掉,结尾打句号,改后句子的意思不变。
3、把一句话,用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出来。例你爱学生,他们也爱你。你如果爱学生,他们就爱你。(假设关系)因为你爱学生,所以他们也爱你。(因果关系)只要你爱学生,他们就会爱你。(条件关系)分析:先读懂句子意思,然后在句中加上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注意改后语句要通顺,意思基本不变。
(三)关联词语注意事项:
1、关联词语一般都对出现,只有少数单独使用。(如“可是”、“而”、“因此”等)
2、关联词语大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3、关联词语起连接作用,可以把两句话并为一句。
六、连词成句
所谓“连词成句”就是将杂乱无章的词语排列成通顺的一句话。
连词成句的方法:先通读词语,并分析词性,连词成句,最后检查句子。
例①闪过时间叹息影子的里在时间在叹息的影子里闪过。(连词成句)
②直笑我看着小妹姐姐和我看着小妹和姐姐直笑。(连词成句)小妹和姐姐看着我直笑。(连词成句)我和小妹看着姐姐直笑。(连词成句)姐姐看着我和小妹直笑。(连词成句)
③我家在市图书馆附近。市图书馆在我家附近。(改变词序)
连词成句注意事项:
1、读懂词的意思,不能增减词语。
2、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句末打标点符号。
3、将词语放在不同的位置,可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例句②。
4、改变词序时,句子的意思不能变,如例句③。
总之,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学会按要求写句子,是正确理解句子,读懂文章的基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因此学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激发起对句式变换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句子,并为以后写好文章打下基础。
附:小学语文必会基础知识---标点符号
小学常用标点:(16种)逗号 , 句号 。 问号 ? 感叹号 ! 冒号 : 分号 ; 双引号 “” 顿号 、 括号 () 破折号 —— 省略号 ...... 书名号 着重号 . 连接号 (——) 专名号 (----)
基本概念及用法:
1、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2、句号:用于一句完整话的最后停顿。
3、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4、感叹号:用于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5、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
6、分号:表示停顿一般比逗号大比顿号小,复句间较大的停顿。
7、双引号: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书上的话、人物的话等。
8、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9、括号:标明文中注释的部分。
10、破折号:表示出现种种不同的语境、情态和语法意义。
11、省略号: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省去的内容、达到便于记叙的目的。
12、书名号: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图画等的名称。
13、着重号:表示文中特别重要,需要注意的字词句。
14、间隔号:表示时间、民族、书名、人名之间的分界。
15、连接号:表示时间、地点、数目等起止的标点。
16、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国家名等。
她是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修改病句
正确次序:她是,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
首先要知道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补充句子要遵循:上下文衔接得体,话题要一致,句式、结构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在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扩展资料
病句的修改方法:
1、补法:多用于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例如:“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缺主语)改:“在这次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补主语)
听了老师的话,(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补主语)
大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补谓语)
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补宾语)
2、删法一般用于修改重复累赘、成分赘余、搭配不当和归类不当等病句。
例如:“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改:“我断定明天会下雨。”
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什么
一、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多此一举。
二、画蛇添足,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汉语成语,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一)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二)例句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2、《花月痕》第五一回: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画蛇添足,为此奇谈。?
3、老舍《四世同堂》:“这些,他觉得已经够对得起钱家的了,不能再画蛇添足的作些特别的事。”
4、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画蛇添足,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三、多此一举,拼音:duō cǐ yī jǔ。汉语成语,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一)出处
清·侯方域《南省策》:“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二)例句
1、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
2、《鲁迅书信集·致胡适》问起北京人来,只知道《三侠五义》,而南方人却只见有曲园老人的改本,此老实在可谓多此一举。
3、小明在喝汤的时候又用汤匙又用筷子,真是多此一举!
4、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议论没必要,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