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千多年前的“焚书坑儒”背后竟然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2.清朝4大冤案是哪4大?

3.丰都鬼文化的内容

4.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名言,有哪些是被误解的?

两千多年前的“焚书坑儒”背后竟然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以讹传讹的道理-以讹传讹的例子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历史始终把“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暴政的罪证之一。可大家冷静想一下,如果说他当时烧了各种学派的书籍,可现在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种流派的思想体系都还是完整的啊,他到底把什么书给焚了呢?要想解开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因为有一个人,始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他的事迹,却贯彻了整部战国史,此人就是鬼谷子了。

首先跟大家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秦始皇与鬼谷子见过面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有史料。据东方朔《海上十洲记》记载: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曰:“可采得否?”

曾经有人考证,说秦始皇与鬼谷子都是外星人,这个说法并不严谨。我们不能什么事情一解释不清楚了,就都不负责地推给外星人了。事实上,我们人类是用“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科技”来感知世界,可是世界上还有许多感知不到的东西存在。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我们能感知的物质只占5%,还有95%的“暗物质”、“暗能量”是我们无法感知到的。我们暂时可以将暗物质归类为“物质形态”的范畴,而“暗能量”则应该归类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里,“物质学派”与“意识学派”是并存的,并且一直是进行着友好的学术探讨和交流。当时,除了有儒、道、法、墨等“物质学派”之外,还有两门高深的“意识学派”,一个是“混沌学派”,一个是“天人学派”。鬼谷子是“混沌学派”的开山鼻祖;骊山老母是“天人学派”的开山鼻祖。大家知道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吧。貌似这个思想是庄子提出来的,董仲舒对其进行了发展。后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知行合一”也是从“天人合一”思想中演化而来。但事实上,这个“天人合一”最初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政治流派。简单描述,就是“天”通过在人间寻找代言人,然后实现对人族的统治。“天人学派”的鼻祖是骊山老母,其原始信仰是女娲。也可以说,骊山老母是女娲在人间的代言人,或者是女娲的一个分身。

女娲为什么要统治人类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是女娲创造的。她创造了人类,自然要管理,这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一个人就不这样认为了。这个人名叫陆压。他是女娲的师弟,本体是太阳(三足金乌)。他更加怀念混沌一体的时代。那时候,要不是南海大帝“倏”和北海大帝“忽”给混沌凿“七窍”(《庄子?应帝王》记载),凿了混沌,自然界又怎么会分出阴阳五行来。鬼谷先生到底都策划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工程?

第一是安排人间之事。人间的事情首先是安排人王。春秋战国总这么打来打去是不行的,要想结束战争,必须止戈为武。那就是以战止战。所以我们看,他的这些弟子们合纵连横,把整个战国都搅翻了天。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安排了人王秦始皇。按照鬼谷子先生的安排,秦始皇不止是控制人间的活人之事,还要负责控制人间的鬼魂之事。因为鬼魂消停,也是社会安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大家不要太大惊小怪。首先澄清一点,他要控制的不是那些进入幽冥界的鬼魂,因为那些归地府管理。他要管理的是不能进入幽冥界的游魂。说白了,就是孤魂野鬼。毕竟春秋战国连年征战,孤魂野鬼也都该有一个归宿,这就是尘归尘土归土。

第二是安排游魂的归宿一事,就是通过制作兵马俑以让他们安息。因为这些游魂无家可归,所以制造兵马俑,让这些游魂都进入兵马俑中,这样,游魂们也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同时呢,这些兵马俑在地下还可以起到“镇物”的作用。保佑风调雨顺,保佑不发生地震。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胡乱揣测,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据说,当年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曾经同时制作了四头石犀牛。选择好方位深埋地下,结果一千多年来四川重庆地面都风调雨顺。可以说,除了都江堰工程在上面帮助疏导排水,四头石犀牛也在另一个异度空间帮助一起排。据说,前一段时间,当地搞拆迁改造挖出了一头石犀牛,觉得没用就不管它了。结果,雨季一到,冲毁了许多的桥梁、良田。后来大家一商量,赶紧把那头石犀牛原封不动给放回了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又风调雨顺了。那么,秦始皇兵马俑的作用也是这样,主要是安抚那些屈冤的游魂。

第三是安排十洲三岛的事。我们知道,十洲三岛主要是地仙、散仙居住的地方。比如说,福禄寿三星就在蓬莱岛上。十洲三岛中,蓬莱、方丈、瀛洲修行的散仙是最多的。这些岛上有各种奇珍异果,比如可以延年益寿的交梨火枣。那么鬼谷子为了能实现人间的长治久安,他决定给秦始皇延命,因为人王的寿命是有限的,这事与秦始皇的想法一拍即合。但鬼谷子说自己不能去,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他去做。他把自己的弟子徐福介绍给了秦始皇。于是,徐福就担负起去十洲三岛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重任。

本来,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可鬼谷子也有漏算的地方。按道理说,鬼谷子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知晓阴阳,善断古今”。所有事情的过去未来,都逃不过他掌中一算。可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要知道,还有一个骊山老母的“天人派”呢。其实,“天人派”与“混沌派”的区别在于,鬼谷子想以“地”管人,骊山老母想以“天”管人。骊山老母推行的理想制度是“天人合一”,鬼谷子推行的制度是“地人合一”。在天界,骊山老母一派稍占优势;在地界,鬼谷一派稍占优势。那么,十洲三岛介于“天地之间”,就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除了方丈、蓬莱、瀛洲三岛之外,海上还有两个重要的岛洲。一个是“凤麟洲”,一个是“聚窟洲”。凤麟洲是“天人派”的地盘,聚窟洲是“混沌派”的地盘。

既然鬼谷子想给秦始皇延命,那么骊山老母就要阻止。于是徐福一出海就迷路,两次出海,两次都遇到海上巨鱼,导致无功而返。秦始皇当然非常生气,可这时候又找不到鬼谷子,他就训斥了一顿徐福,然后告诉他,再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就别再回来了。徐福非常恐惧,带着500童男童女,再次出海寻找祖州。结果被“天人派”的大雾再次吹得迷乱了方向,误打误撞上了扶桑岛,然后自立为神武天皇,再也不回去了。这次徐福的失踪让秦始皇非常恼怒。他就想,什么“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人间的事情,自然是人王自己说了算。他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于是自封为“皇帝”。这样,他就不允许有什么“混沌派”、“天人派”凌驾于自己之上了。于是,他以统一思想为借口,来了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把所有“混沌派”、“天人派”的著作全部烧掉,不留一点痕迹。再把这两派的学者术士们全都杀掉,永绝后患。从此之后,世上就再也没有“混沌派”和“天人派”了。

就在焚书坑儒的同时,秦始皇开始了浩大的阿房宫工程。这个工程是做什么的呢?有人说,杜牧《阿房宫赋》都已经提到了,这是秦始皇骄奢*逸生活的象征。可这个说法太不严谨了。其实,秦始皇每一个工程背后,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一生有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兵马俑,皇陵,阿房宫。

万里长城的真正作用其实就是延续中华文明祖脉的。正因为有了长城,让中华文明的祖脉如一条长龙绵延万里而不绝衰。中华文明几度在濒临灭族的情况下还能得以延续,万里长城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如今,四大文明中,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带有一个“古”字;而只有中国的文明,其名称是“中国文明”。中国文明几千年的连绵不绝,我们必须感谢秦始皇和他修建的长城,其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兵马俑的作用我们也分析过了,主要是安慰六国将士们灵魂的。那么这个工程虽然是鬼谷子提出来的,但骊山老母也是同意的。所以兵马俑工程就一直在进行当中。那么阿房宫呢?这个工程其实主要是实现“天人对话”的。因为秦始皇要摆脱鬼谷子的控制,但是他不能关闭与天上神仙们的对话渠道啊。于是阿房宫就成为了新的渠道。

? 前面我们说了,骊山老母创造的是“天人派”。那么要与天人对话,秦始皇就绕不过骊山老母。可是他把“天人派”与“混沌派”的书籍全烧了,因为这是他人王统治的威严,他认为无论鬼谷子还是骊山老母都要遵守他的制度。而且,他在之后又做了一件事,彻底惹恼了骊山老母。

本来,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是为了让骊山老母和她的弟子们有一个修行的行宫。可是他在与骊山老母的沟通中发生了问题,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给骊山老母下命令,这惹恼了骊山老母。后世传说秦始皇看见骊山老母心生邪念了,其实是以讹传讹。秦始皇的刚愎自用,同时招致鬼谷子与骊山老母的迅速反击。他在第五次东巡时,莫名其妙地去。秦王朝就这样土崩瓦解了。而那个阿房宫,后来也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不仅如此,这个宫殿还被鬼谷子与骊山老母用神力彻底抹去了痕迹,所以在后世考古中,无论如何都找不到阿房宫存在过的痕迹,也因此有人认为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

秦始皇虽然了,可是兵马俑作为鬼谷先生的“惊世之作”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他曾经的誓言也保留了下来:

清朝4大冤案是哪4大?

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也有版本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震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我觉得两个版本标准不同,一个是宫廷政治方面的,一个是民间的,都有可信度。

回答者:李家思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7-18 18:27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丰都鬼文化的内容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关于鬼的传说。凭借历史上的传说,以鬼为媒,大做鬼的文章,充分开发利用鬼文化,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恐怕只有鬼城丰都了。

丰都位于重庆下游172公里的长江之滨,面积2901平方公里,人口78万,是重庆辖属的一个县。相传汉代王方平、阴长生在丰都名山修道成仙,后人讹传此地为“阴王”,即阴间之王所居的地方,以讹传讹,丰都名山便成为传说中人后的归宿之地,“鬼城”由此得名。唐代诗人李白在丰都留下“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使丰都鬼城之名远扬。《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神仙传》、《喻世明言》等众多古典名著,尽情渲染,使丰都越发神秘、怪诞。“鬼国幽都”、“阴曹地府”盛名相沿,名播宇内。

丰都虽处长江之滨,有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物产不丰,交通不便,“小农型”的农业经济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被列入“贫困县”的行列。1986年,行政部门提出举办“丰都鬼城庙会”的设想,打“鬼”的主意,恢复和发展阴曹地府一整套景点和与之相陪衬的人间天堂,围绕这些景点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把具有鬼文化特色的工艺、食品、雕塑、建筑、针织、陶瓷、服装、印染,及戏曲、音乐、电视、**等提到议事日程,借民俗文化为媒招揽天下客人来丰都旅游,达到繁荣文化,振兴经济的目的。1988年3月18日,第一届丰都鬼城庙会在丰都隆重开幕,“鬼城庙会”像一颗氢弹爆炸,在四川、全国形成众说纷纭的冲击波。丰都人坚持以“鬼”兴县,发扬鬼文化的精华,剔除鬼文化的糟粕,使丰都鬼城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繁荣的旅游业成为城镇建设一股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促进了经贸交往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近十年来,鬼城丰都已接待海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已成为全国旅游百强县,县域经济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李学亮摄影报道

丰都,中国唯一一个称自己为“鬼城”的地方。在一个将亡视为莫大禁忌的国度,这是一个奇迹。

曾经在逐利冲动驱使下,丰都“鬼城”以鬼文化为噱头,凸显阴森、残忍、血腥的“阴曹地府”,最终因封建迷信陷入泥沼而饱受非议。而今,这个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面临生存危机。

危局之中,丰都寄望于靠建仿古镇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崛起。然而,当“鬼城”不再谈鬼,剥离了鬼文化之后就显得难副其实。

一段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将面对生抉择。

走向没落的千年“鬼城”

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上传来消息:总投资5亿元的丰都名山古镇即将在“鬼城”开建。好消息并未让丰都名山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蒋晓川有太多的兴奋。

站在鬼城名山景区办公室门口,蒋没有丁点好心情 放眼望去,门可罗雀的景区大门口,检票员在一边扎堆聊天,空余巨大的门柱突兀地立于偌大的入口处。

双手反背,来回踱步数圈。蒋强迫自己坐回椅子,双手用力抹把脸,从抽屉拽出近年游客人数统计表。看不下三行,“啪”一声又被他重重合上。

2007年:游客人数52万;2008年:游客人数38万;2009年:游客人数43万。这样的游客人数曲线图,让他没法不上火。

1982年,在“旅游”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时,“鬼城”景区就被审定为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当年同列此榜的,几乎全是千年历史的文物级景区。

2001年,当旅游热开始兴起之时,“鬼城”已成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同获此殊荣的景区,仅有3处。

2007年,旅游景区遍地开花之际,“鬼城”已是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这一次,全国仅有15个景区金榜题名。入选地均是泰山、庐山等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圣地。

逝去的时光并不遥远,当年曾领跑一时的丰都鬼城景区,如今不仅追不上国内同伴的步伐,甚至跟不上重庆市内的后起之秀。

曾经的辉煌反衬着如今的寥落。蒋晓川不时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鬼城”庙会时万人空巷的盛况,而如今,他只能凭吊门前朱颜如洗的雕栏玉砌。

“鬼城”文脉:

从宗教圣地到华夏文明

对丰都而言,在中国的宗教史、文化史、民俗史和考古史上,此地都隐藏着令人震撼的历史绝响。

丰都历来有“阴曹地府”、“鬼国京都”之名,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在此修炼成仙,后人附会“阴、王”成“阴王”,丰都也就讹传成“阴都”。

这段看似荒诞的起名之源,却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遥相呼应。东汉刘向所著《列仙传》、东晋葛洪《神仙传》均载:汉代王方平、阴长生均于丰都平都山白日飞仙。

令考据学家倍感兴趣的是,传说中的这二位得道高人,并非虚构人物,而且他们在中国历史上还颇有来头。他们中一个是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阴氏之曾祖,一个是汉桓帝的朝中散大夫。甚至,“沧海桑田”的成语典故也出自于此。

此后,道家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始为道教的传教中心。

丰都作为宗教圣地被推上历史舞台。

鬼城之名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平都山,吸引着四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苏轼、杜光庭、李商隐、陆游、蒲松龄 一个个中国文化史上声名远播的重量级人物来此登山览胜,赋辞题诵,在此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文脉。

久受辞赋浸润的平都山,终因苏轼“平都天下古名山”的诗句,改为“名山”沿用至今。自此,丰都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自周朝即建“巴子别都”的丰都城,极盛时期大型道观寺庙达75座,集道、佛、儒各种文化的塑像、殿宇、亭阁和牌坊数以千计。

这引来了四方信众,以及追随而至的贩夫走卒。

1993年从丰都老城148座古墓出土的十万件文物中,数十种陶俑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文化场景,有力佐证了丰都多元的民俗文化。

“巴渝神鸟”,这个曾轰动中国考古界,后来被定为重庆市象征物的神秘文物,正出土自丰都袁家岩。

激动人心的发现随着考古学家手上洛阳铲的挥动,仍在继续。1995年前后,丰都高家镇、烟墩堡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一举将丰都乃至三峡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十几万年前。

当时的中科院考古队队长卫奇教授在紧急抢救报告中写道“该遗址 是认识三峡地区文物的窗口,是研究我国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古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

最终,烟炖堡遗址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考古界的共识是:这是“在长江流域打开另一部可与黄河流域相媲美的 中国二十四史 。”

丰都,承载着一段伟大的华夏文明。

逐利冲动下异化的鬼文化

激动人心的历史并不能抵御现代社会的逐利冲动,被“鬼城”之名浸*千年之久的丰都尤其如此。

1988年4月18日,首届“鬼城”庙会举行,鬼文化一词首次粉墨登场。事实上,此类庙会明朝就有。不过当时只是信众自发进香的活动,要求安静而低调,甚至路遇熟人都不准交头接耳。

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冲动赋予了首届“鬼城”庙会更为现实的意义,“以香火为本,以庙会为媒”为主导思想,经贸洽谈、物资交流成为庙会核心。

不过一位当年的参与者回忆,那不过是“一场闹剧”。整个场面感觉就像“一次史无前例的牛鬼蛇神大汇演。”

从1988年到2000年,这样的庙会丰都一年不落地举行了12届。伴随其间的,除了喧嚣,就是不断的质疑。

与此同时,一场重建“鬼国神宫”、“阴司街”的新“造鬼运动”蓬勃兴起。在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下,大家不再谈鬼色变。

时期,“鬼城”中颇具审美艺术和文史价值的庙宇殿堂和神像雕塑毁坏殆尽。而渴望将鬼神变财神的新“造鬼运动”,把十八层地狱中挖心、剖腹,下油锅等血腥场景一一展现,将悲惨、阴森、残忍、血腥发挥到了极致。

这样的演绎,很快招致当时舆论的强力抨击,以至于当时的丰都县委书记都不得不出面申辩: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鬼文化。

2001年,迫于压力,“鬼城”庙会更名为“中国神曲之乡民俗文化节暨鬼城庙会”,两年一届,10月举行。

此举意在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比附丰都,用民俗文化替代鬼文化,同时弱化“鬼城”庙会。但与这“中西合璧”的盛会筹备同步的,是丰都不可抑制的“大干快上”冲动。

2001年6月21日,丰都花费5000余万元打造“十八层地狱”,终被责令缓建,补办环评手续。消息披露后,有评论激烈批评“别把地狱建在人间”。6天后,央视《焦点访谈》以《鬼文化还是鬼把戏》为题,严厉批评丰都“鬼城”大搞封建迷信。

可不到一周,丰都又宣布投资2.3亿元,对“鬼城”进行全新规划包装,造“鬼城迷宫”让游客亲身体验“地狱酷刑”,进浮沉街体验“生轮回”,建世界最大阎罗王坐像等。

不计代价的惊人投入,最终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2008年8月,丰都公布总投资达7个亿的工程,打造鬼国京都主题公园。新华社率先披露此事,并与丰都国家级贫困县的身份挂钩,传媒猛烈炮轰丰都敬鬼神不顾民生。此事一度惊动中央。

当年9月11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此番工程系企业行为,其中景区消落带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占总投资90.77%,景区改造等仅占9.23%。

事态虽最终平息,但丰都的鬼文化之旅似乎走到了胡同。

“鬼城”的名号之殇

随后整整两年里,丰都“鬼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几近消失。一场猝不及防的寒冬就此到来。

“三次找央视做广告,三次被拒。听到 鬼城 像真遇到了鬼。”作为丰都县旅游局宣传科长,李庭福一度觉得自己应该引咎辞职。

令李觉得“引咎”的远不止央视避瘟疫般的封杀。曾遍布重庆主城大街小巷的“鬼城”旅游户外广告牌,如今几乎一块不剩,取而代之的是雪玉洞等新晋景点。

为打破营销困局,“鬼城”二字被更显隐蔽的“名山景区”替代,尽量避免敏感的“封建迷信”刺激外界。

压抑的氛围中,丰都对鬼文化的情感认同,也出现了微妙的蜕变。一位丰都县委常委谈及丰都鬼文化时,就三句话:“我不懂鬼文化。不信鬼文化。不谈鬼文化。”

面对此境,研究了半个多世纪鬼文化的范明吉老人痛心疾首:“急功近利毁了一块文化瑰宝啊!”范明吉,72岁,“鬼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鬼城”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为了经济效益,不尊重历史,只知道胡编乱造。”规划控制不力,与丰都毫无关联的玉皇大帝也能建在“鬼城”;导游只顾胡诌让游客烧香拜佛获利。他称是眼睁睁看着鬼文化一步步被糟蹋的。

一个可资佐证的讽刺性事件可见当年“鬼城”编造之盛。“鬼城”名山声称“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诗句,是诗仙李白游名山后所写,不仅大肆向外宣传,还鎏金镌刻于名山山门牌坊两侧。

然而1993年,全国政协常委梁从诫造访名山时,发现李白这句诗被篡改了,原句为“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罗酆”是道教虚构的冥界所在,并非实有其地,且李白从未到过丰都,亦从没专为丰都写过诗。甚至于唐代丰都的丰写作“丰”,明朝才改为酆都。

不久,梁将这段文字公案写成批评性文章《话说“鬼城”》,刊于《东方》和《四川文史资料》。

但2001年梁从诫再访名山时,发现对联仍在,只将原来“李白诗句”等字去掉,成了一副“无名联”。

一时兴起的他,于当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九版《三峡看水》一文中再提此事,并戏谑“我想:这总比把李大诗人拉进贩假团伙要强一点,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改进吧!”

范明吉老人也举了一个鬼城忽视文化挖掘的例子:“到 鬼城 的游客可能都听过阴、王二人,但又有谁知道历史上真有其人?”

“导游都不知道!这是景区的耻辱,也是 鬼城 文化的悲哀。”老人愤言,想靠文化吃饭却不学不懂文化,这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范明吉一语成谶。2008年全年,名山游客人数陡降至38万人,几成历史最低点

鬼文化渐行渐远

愤怒归愤怒,这个1958起就从民间传说、殿宇开始研究鬼文化的倔强老人,仍在全力以赴为鬼文化正名。他先后写下《分清真伪,把握本质,让鬼城文化大放异彩》等大量分析文章,试图将融合了道、佛、儒文化的鬼文化与封建迷信彻底廓清。

与此同时,丰都县委宣传部也于2009年组织大量专家学者,搜集整理海量文献资料,一气推出《映像丰都》光盘、《魅力丰都》画册和《神秘丰都》典故集。

在这些装帧精美的宣传品中,阴森、血腥、胡编乱造的骇人故事悉数被剔除,代之以《唐王添寿》、《东坡访鹿》等有据可考、发人深省而又优美隽永的传统典故,强调鬼文化“惩恶扬善,唯善呈和”的教化功能,正本清源。

然而,当民间和官方都在默契地为绵延千年的鬼文化寻找出路时,今年1月,一则消息打破了这种默契。消息称,“鬼城”景区将投入5亿巨资打造400余亩明清风格的仿古镇。

丰都县旅游开发管委会副主任熊子华证实,“鬼城”景区确实要建“长江沿岸最大的仿古镇”。具体规划是引入古代72行会,以及川东民俗文化等建立“传统记忆文献古镇”。

对“鬼城”景区是否将放弃鬼文化的问题,熊没有正面回答,称2007年鬼城已交由交旅集团整体打造。不过他表示,“鬼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休闲、度假”,因为这是国际趋势。为此,将投入1000万元建游客接待中心。

作为“鬼城”景区实际经营方,重庆交旅集团经营管理部部长蒋宗金坦承,单纯从旅游产品唯一性、独占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上讲,鬼城是绝对的优质资源。

但出于意识形态上的种种禁忌,目前鬼文化已是“高压线”。他无奈地表示,日常工作中,“鬼城”二字已从文件和讲话上消失。宣传营销上,集团也已无所适从。

基于此,集团只有另辟蹊径,希望通过建设明清仿古镇,拉动已大幅度滑坡的“鬼城”景区。蒋宗金承认,在可预见的未来,哪怕以后宣传营销“鬼城”,也得把握好“分寸”。

“鬼文化很难再成为丰都主角了。”曾是丰都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的蒋晓川语带落寞。

新城与历史的对望

“ 鬼城 景区一开始就没有找准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以至于后来亦步亦趋地跟风,反而丧失了自身特性。”同为旅游从业者,凌健对千年“鬼城”的遭遇感叹不已。

凌健,新加坡籍华人,长期从事国内外旅游战略规划设计,擅长文化型旅游区和生态型旅游区规划设计。

1997年,凌健慕名前往丰都“鬼城”。本以为可以见识中国罕见的道、佛、儒文化大融合的奇观,但景区以肤浅简陋的声光电设备,刻意营造的恐怖,令他大失所望。

随后,他索性独自在坊间寻访散落的文化遗迹。结果他发现,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保存有与鬼文化有关的年画、法器、书籍。

“为何不从民间征集这些带有强烈文化和历史符号的实物,汇聚成一个鬼文化博物馆或展览中心?”凌健说,假如真有这样一个去处,会吸引绝大多数国人前往参观。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认可凌健的说法,在他看来,丰都鬼文化并不是一般的迷信,而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经过千百年才形成的,所有的文化来源都非常清楚,并非突然出现。

相反对于丰都“鬼城”目前改弦更张,建仿古镇的做法,凌健大呼危险。

他认为,且不论全国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的天然古镇已成海量。仅就重庆而言,40个区县中几乎个个都有古镇,有的还不止一个。

丰都盲目投入巨资,生造一个似是而非的仿古镇,很难吸引审美眼光日益提升的游客。加之丰都目前的旅游格局是过境游而非目的地游,更令这种休闲型旅游区前途未卜。

“丰都要复兴旅游,非鬼文化主题不可。靠人工堆砌的东西,不可能超越有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范明吉老人站在新城江边,遥望江对岸的鬼城,表情倔强而复杂。

落日余辉中,丰都新城与“鬼城”名山,似乎近在咫尺,却又被滔滔江水无情隔开,只能默默对望。

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名言,有哪些是被误解的?

1、以德报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当理解原句的意思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粉丝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又是孔老先生的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权术。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是这样的一条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